在古代,朝堂之上大家都是拉帮结派,尔虞我诈,誓死要让自己搏出头,不过历史上也有真兄弟的故事。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的两位功臣萧何和曹参就闹过不和,但是在萧何去世后曹参反而在按照萧何制定的规则做事,而且还承认自己不如萧何。但两人在世的时候,可以说满朝的人都知道曹参不服萧何,还处处为难他,检验真情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啊。
萧何和曹参都曾经在沛县当县吏,二人的感情好得没话说,从吃喝拉撒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后来又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二人一起挥刀而上,给对方帮了不少忙。再后来,萧何转战幕后,专干指挥调度的事,又是制定良策,又是推荐良将;曹参则成为一员猛将,几乎参与每一场硬仗,可谓出生入死,光身上刀伤就有七十多处。
大家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战争间隙,二人也在一起喝喝酒吹吹牛什么的,一直相处得很好。但等西汉建立,刘邦当上了皇帝,两个人之间出问题了。
刘邦觉得自己能当上皇帝,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论功行赏时,定了萧何首功,曹参屈于萧何之下。这让曹参的自尊心受不了了:谁都知道他们感情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萧何却位居第一,他这个好友岂不成了陪衬?
为了当生活的主角,曹参决定和萧何老死不相往来,我不见你面,不跟你同进同出,摆脱你的影子,就不会有“我不如你”的感觉了。于是,朝堂上,曹参总是离萧何远远的,不多说一句废话。萧何提出的建议,哪怕他很赞同,也不会站出来帮腔。就连萧何亲自登门,想找他喝酒聊天,他也避而不见。
两个人这么一闹,满朝官员皆知二人不睦,连刘邦都听到一些风言风语。有次,刘邦带兵出去打仗,担心萧何在京有变,便找来随行的曹参询问—既然二人有间隙,想必曹参不会护短了。
这对曹参来说是扳倒萧何的好机会,如果萧何垮台了,自己岂不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曹参的回答却是:萧何忠心耿耿,圣上可免忧虑—就算友情破裂,我看你很不爽,但是,也绝不给你下套,绝不置你于险境。这就是曹参的做人原则。
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不睦了半辈子,就连换了皇帝,关系也没有太大的改善。但关键时刻,萧何也做得够意思。
当萧何生病,眼看要不久于人世时,汉惠帝去床前探望,问到下一届丞相的人选时,萧何依然推荐了曹参—就算我也看你很不爽,还生着你的气,但是,如果你确实有这个才能,我就绝不让你埋没!这也是萧何的做人原则。
萧何死后,曹参果然成了丞相。按说,曹参在萧何手下干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翻身,自然要推翻萧何的执政理念,另起炉灶,彻底摆脱他的影响,可事实恰恰相反。曹参上任后,一切规章制度全按萧何制定的来。连汉惠帝都对他产生不满了,在朝堂上指责他毫无作为。
曹参的回答是反问:“陛下觉得我与萧何,谁贤?”皇帝也直接:“你不如萧何。”曹参没有羞愧难当,反而点头称是:“陛下所言极是。萧何制定的规章法令深受百姓欢迎,这不很好吗?臣若乱改法令,岂不影响了国计民生?”这是赤裸裸地承认自己的才能不如萧何。此后数年,曹参一直未改萧何制定的法令,“萧规曹随”一时成为佳话。
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不因私欲而毁你名声,不如你就是不如你,虽然看你不爽,不想理你,但其实心里还是深深地护着你。真正的友情就应该这样,相爱相“杀”,才能精彩纷呈,永不停歇。
刘邦攻入咸阳后,项羽并没有遵守此前的约定,而是将刘邦封为汉王。此后项羽又把关中一分为三,这让刘邦十分恼怒,决定和项羽开战。当时刘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刘邦上位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就直接下令杀了诸多的功臣。对于这些功臣刘邦直接以“谋反罪”定其罪名。所
刘邦称帝立汉后,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其中萧何被封为酂侯,他的食邑是功臣中最多的。由此也能体现出萧何地位之高,不过此后萧何还是有些
万户侯是汉朝侯爵中最高等级,因为食邑有万户以上,所以被称为“万户侯”。刘邦一统天下后,总共分封了143个位次的彻侯,如此之大的分封
我们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韩信其实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战功,但是萧何却笃定韩信是将帅之才。那么萧何为何这么盛赞韩信呢?他
相信大家应该都直到,关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出名的,毕竟这个成语也是讲述了一个典故,而且这个典故非常经
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能被刘邦重用的确有萧何一份功劳,但真正发现韩信,并把他推荐给刘邦的其实另有其人。对于韩信来说,他还有
说起韩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刘邦手下的悍将。汉朝成立后,若当年韩信效仿萧何自污的办法,那他不仅躲不掉吕后和萧何
说起萧何,他没有张良那样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的才起,也没有陈平的奇计迭出和佐汉安刘之策,在军事上也没有韩信的攻城略地和战无不胜
萧何除掉韩信后,刘邦不仅对他加封,还给了他500名护卫,可见当时刘邦对萧何还是非常满意的。萧何内心也十分高兴,可好景不长,后来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