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等管仲去世后,齐桓公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朝内奸臣横行,公子相互争斗,谁都不在意齐桓公的死活,最后齐桓公停尸两月,未得殡殓,实在令人唏嘘。其实管仲临终前曾告诫齐桓公远离小人,但齐桓公失去管仲的辅佐后,明显还是有些不太适应。下面就来讲讲管仲病榻论相的故事,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做为管仲第一粉的诸葛亮,其在《出师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而事实上,管仲主政齐国期间,桓公身边有三个著名小人——烹子奉君的易牙,自阉入宫的竖刁,不事父母的卫开方。
管仲既然被后世尊为“华夏第一相”,那他为什么不劝齐桓公远离这三个小人呢?咱们的故事,就先从管仲病榻论相说起,或许从中能对管仲的智慧管窥一斑。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先看他的相貌。相由心生,是看穿一个人最好的镜子。许多人一听这个就感觉心虚,甚至暴躁。其实,人的相貌如同江河之水,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改变。你内心向善,相貌也会向善的方向改变;你内心向恶,相貌也会随之变恶。只不过,世人通常性格刚强,愚痴难改。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不改,相貌自然也就难有变化了。这就是本性之病。
就比如说一个人身体明明有病了,神医来到身边却又不信,那么再高的神医又有何用呢。如同曹操之病,第一个看出来的是左慈。左慈让他放弃功利之心跟随自己去学道,结果曹操要杀左慈。病重难忍之时,又请来盖世神医华佗。华佗欲为其实施开颅手术,曹操疑其害之,于是杀了华佗。
关于齐桓公,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的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至于扁鹊见的是蔡桓公、齐桓公、还是晋桓公,争议也是颇多。因为前后时间跨度相差了数百年。咱们就依史记来说吧。反正重点说的是一个道理。
扁鹊三次见齐桓公,他两次说桓公有病,桓公就是不信。等到第三次见面时,扁鹊二话不说,就逃走了。看来扁鹊比华佗聪明啊,很懂得自保。
当然,这段故事发生在管仲病榻论相之后。
管仲病重之时,桓公身板还硬朗着呢。关于这段故事,《左传》、《史记》都有详细记载,篇幅较长,就不原文引用了。咱们就说说其中管仲的智慧高明之处到底在哪。
管仲要死了,谁能接替他的相位,这是桓公最想知道的问题。于是他在病榻前来询问相父。桓公问:“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就说了一句话:“知臣莫如君。”
到底谁能为相,管仲不直接说。这不是圆滑,而是智慧。管仲的意思是,你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当然最了解你的这些臣子,谁能为相你自己做主。
于是,桓公就开始一个一个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了。
第一个就是厨子易牙。管仲说:“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
第二个人选是竖刁。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伺候君主,不通人情。”
第三个是卫开方。管仲说:“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理。”
桓公心中三个最理想的人选,都被相父无情地否决了。桓公心想,看来不能从我的近人里找,要从相父的近人里找。
那跟管仲关系最好的当然是鲍叔牙了。最起码桓公是这样想。于是,桓公再提鲍叔牙。管仲说:“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所以不可为相。”
《菜根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又说:“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不念旧恶的人,心中的怨恨才会少。从管仲对鲍叔牙这一点的评价看,他对鲍叔牙的了解非常精准,堪称知己,不愧是管鲍之交。据《列子·力命》记载,鲍叔牙知道此事后,不但不怪管仲,还赞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既然这几个人都不行,桓公又提出一个人选,就是公孙隰朋。这次管仲回答得很痛快,他说:可以。不过,接着他又说出另外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来。
据《管子·戒篇》记载,管仲喟然而叹曰:“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事实上,管仲对隰朋的评价一直都非常高。据《管子·小匡》记载,管仲曾这样评价隰朋:“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大行,相当于古代的外交部长。
如今,管仲卧于病榻之上,他虽然向桓公推荐了隰朋。不过他觉得,隰朋就像自己的舌头一样,身体死了,舌头又怎么可能独存呢?
管仲死后,桓公按照他的临终遗言,果然立隰朋为相。可惜的是,隰朋一个月之后也死了。不禁让人惊叹管仲相人之准。
那么隰朋死了之后呢?桓公继续遵从相父之意,不敢重用“三奸”,只能立鲍叔牙为相了。
鲍叔牙说,让我为相可以,你必须先开除易牙、竖刁、卫开方这三个奸臣。桓公于是遵从了他的意思。
那这样的话,奸臣都被驱逐了,桓公霸业在鲍叔牙辅佐之下,是不是完全有可能重兴呢?事情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当初管仲何不早除“三奸”呢?
鲍叔牙为相之后,继续沿用过去管仲的政策。不久发生了夷人入侵杞国事件。齐国会合宋、鲁、陈、卫、郑、许、曹等七国诸侯,打退夷人,救了杞国。齐国又现复兴之相。
日子一长,齐桓公就有些郁闷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比较贪吃好玩之人。在过去,有管仲帮助他打理朝政,平定内忧外患。而他自己则天天与“三奸”混在一起,大家各得所乐,因此君臣相处甚好。可是跟鲍叔牙在一起就不行了,鲍叔牙天天没事拉着自己一起处理乱七八糟的所谓国家大事。没有时间娱乐了,连自己最好的厨子易牙都被赶走了,谁还给寡人做好吃的呀。
齐桓公有个妃子长卫姬就给桓公出主意说,大王您可以先把易牙请回来,鲍叔牙要问,您就说请他回来给大王做点好吃的,毕竟他是个好厨子嘛。
齐桓公说,光他自己回来有什么意思呀?长卫姬就说,大王这您不用担心,只要回来一个,不用您自己去找,他就会把其他两个都找回来了。
桓公一听有理,就这么办了。于是呢,他悄悄派人把易牙找了回来。果不其然,不久,竖刁、卫开方也全回来了。
这事让鲍叔牙火冒三丈,马上进宫进谏。可是桓公也懒得听他的。鲍叔牙的脾气跟管仲不同,回去之后,就气病了,不久就死了。
鲍叔牙一死,齐桓公的气数就算尽了。最后,他被易牙、竖刁、卫开方饿死在了宫中。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就不得不佩服管仲的先见之明了。管仲不但了解鲍叔牙与隰朋,更加了解齐桓公。齐桓公从骨子里是非常注重享乐的一个人,他根本离不来“三奸”,所以管仲在位之时,他不会驱逐“三奸”。如果强行驱逐,最终一定会和齐桓公之间产生罅隙。
管仲不推荐鲍叔牙,鲍叔牙还能好好多活几年,而一旦拜相,他的性格注定会与齐桓公产生冲突。而鲍叔牙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才郁郁而死。
事实上,管仲早早已经看出,桓公只能成就霸业,而不能成就帝业。他在病榻之上的时候,齐国确实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勉强推荐隰朋上位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至于齐桓公最后的惨死结局也是早已注定,因为他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良善之言。扁鹊能看出他的身体之病,但他不信也不让医。同样,管仲也能看出他性格上的毛病,表面近忠远奸,实则贪图享乐;表面从善如流,实则刚愎自用。现在看来,管仲能帮助齐桓公成就暂时霸业,其中的智慧也是高明之至。他是顺着桓公能接受的思路,尽量帮助齐国获得最大的成功。而管仲一死,所有的一切也就立刻烟消云散了。非管仲无才,实在是桓公难与之谋啊。
说到管仲,大家对这个人应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是春秋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大名早已响彻历史。在当时,管仲是辅佐齐国的。然而明明
说到这个管仲,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对于齐国可是非常重要的,毕竟齐桓公能称霸天下那可都是管仲的功劳。虽然管仲对于齐国贡献很大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一代名相,是帮助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的大功臣。管仲才能出众,在经济、哲学、军事等领域都有一番贡献,他的很多故事
诸葛亮的为人对后世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不少人也是把诸葛亮当成激励自己的目标。其实论谋略和成就,诸葛亮都不是三国中最厉害的人
说到这个管鲍之交大家也听说了很多了,还是非常有寓意的一个成语了,背后的故事也非常的有典故,最近很多人也问了,这个管鲍之交为什么叫
说到这个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哪个国家的人也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但是也还是有不少的人不知道,不知道也不要紧的,下面小编给大家来
说到这个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感情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因为感觉不是兄弟感情啊,因为他们之间的事情太直爽了,但是其实这样的感情也是难能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曾经风光无限,为什么到了晚年的下场却非常惨呢?其实很多皇帝到了晚年就开始昏庸起来,一方面是年纪大了,还有
东汉末,还没有出山时候的诸葛亮,经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这两个人,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乐毅是战国后期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家。
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非常有名的霸主,在他的身边却是忠奸并存,既有像管仲这样的贤能之臣,却也有易牙这样的奸佞小人。易牙应该有不少人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生尽显英雄气概,但齐桓公的晚年却非常悲惨。齐桓公始终还是没能善用忠臣,把自己的家事给处理好,他的几位儿
2020年的高考语文卷的题目已经公布,而全国卷的作文题中,涉及到了三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五霸之首,齐国国力也一度达到鼎盛。管仲开辟了法家的先驱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让人不得不感叹诸葛亮此人还是挺有野心的。那诸葛亮这番比喻究竟是不是恰当呢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的作文题目,讲述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的一件事,题目要求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写一篇自己的感受。不少网
《重耳传奇》出现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名气比主人公晋文公重耳还要大,那就是齐桓公小白。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中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