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做是唐朝初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政变,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原本李唐王室的接班人李建成身死,下一任皇帝的人选只剩下了李世民一个人,而也正是李世民,开创了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让唐朝走向了一个上坡路,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是很适合当皇帝的,狠心,有手段,能打仗,也有眼光。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武德九年(626年)7月14日,高祖将亲笔诏书赐给裴寂等人说:“朕应当加上太上皇的尊号。”表达了自己要退位和内禅的想法。
武德九年(626年)7月27日,撤销了太子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将府邸, 为李世民登基做准备。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李世民坚决推辞,高祖不许。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乙酉日(627年1月23日)改元贞观。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初一丙辰日(626年10月26日)下达诏书,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安葬那一天,太宗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显得十分哀痛。谏议大夫魏徵、王圭两人上表请求陪送灵车到安葬地,太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命令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幕僚属官都去送葬。
从太宗给两位兄弟的封号和谥号来看,无疑是降低了他们的地位身份:李建成原为皇太子,降为息王(亲王级别),谥号为隐,是中下等谥号(按谥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指本性难改,言过其实。又:“隐,哀也。”指柔弱短寿);李元吉原为齐王(亲王级别),降为海陵郡王(郡王级别),谥号为剌,是下等谥号(按谥法:“愎很遂过曰剌。不思忘爱曰剌。”指刚愎自用,忘恩负义。)。
贞观十三年(公元640年1月5日),太宗封庶出皇子李福为赵王,过继给已故皇兄李建成为嗣。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7月8日),太宗再次下诏恢复息隐王李建成皇太子的封号,改封海陵剌王李元吉为巢王(恢复为亲王级别),谥号不变,故后世称两人为“隐太子”、“巢剌王”。两人生前的身份地位恢复了,但恶谥依然伴随着他们。
太宗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高宗于显庆年间下达诏书,令太宗的小儿子、自己最小的弟弟曹王李明,过继给已故皇叔李元吉为嗣。
对于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吧,毕竟从这一次的政变可以看出来李世民的狠心和野心。不过这个也不能磨灭李世民是一个非
说到秦琼,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唐朝他可是和李世民关系非常好的,而且经常和李世民一起出征打仗。两个人也是比较默契。但是玄武门之变,李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失败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李世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的首要目标肯定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的实力谁更强?强多少?总体来说李建成的实力更强,因为李建成在当太子的时候,得到李渊授予的兵权,李渊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李世民最出色的两位谋士,房玄龄是记事参军,跟随李世民十余年,杜如晦做过秦王府兵曹参军。二人同时也兼有别的官
说到这个李孝恭,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李世民的兄长,算是一个表兄弟的关系。李孝恭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并没有选择其中一个,而是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