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是孙权长子,孙权称帝后就将他立为太子,此后还将一些政务交给他处理。孙登有自己的思想,他经常劝谏孙权,在国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工作中谨慎得体。很显然,孙权对孙登这个继承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孙登没有英年早逝,那东吴皇帝肯定是由他来继承。实际上,很多人对孙登比较陌生,不知道他能力如何。那希望通过下文,能让大家对孙登有一个基本认识。
赤壁之战后,东吴政权的重心在武昌。东吴王朝稳定后,孙权决定迁都建业,而在武昌周围留下重兵强将。武昌成为了东吴政权稳定长江中流地区,对抗曹魏和蜀汉的重镇,需要留得力人才驻守。孙权就留太子孙登守武昌,将王朝的一半江山托付给他;同时征召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兼任宫府留事。孙登年纪轻轻就承担起了家国重任。客观的说,当时天下三分,进入了对峙局面。孙登在武昌没有遇到任何风险,自然没有表现的记录。当然了,武昌方面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孙登保境安民,名声愈发响亮了。孙登经常外出打猎。为了避免践踏农家的庄稼地,他常常绕远路;如果百兽飞禽跑到农田中,他也不去追赶,以免耽误了农民的耕种。
孙登镇守武昌时,二弟孙虑病逝了。孙权中年丧子,非常悲痛,连饮食都荒废了。孙登得知此事后,昼夜兼程赶回来奔丧。他劝父皇孙权说∶"二弟孙虑英年早逝,这是天命。现在天下纷争,四海分离,上天拥戴父皇。现在父皇为了一己之心,废寝忘食,与礼不符,儿臣私下里很担忧。"孙权这才恢复了饮食,心理调适过来。十几天后,孙权走出了伤痛,计划让孙登回武昌驻防。孙登却不愿意回去,恳求说∶"儿子不能天天陪伴在父皇身边,是不孝的表现。武昌有陆逊防守,难道父亲还不放心吗?儿臣想陪伴在父皇身边。"
孙登主动放弃镇守武昌的重任是一个具有先见之明的举措。接班人在等待接班的过程中,要忌讳揽权过多、声望过高,不然可能让皇帝产生猜忌。权力场中是不讲父子亲情的。即使是孙权,首先考虑的也是皇权的巩固, 考虑是否存在挑战权威的潜在威胁。孙登在武昌掌握了东吴王朝一半的精兵强将,防卫着超过—半的国家领土。不利于身为太子的他自保。如果声望继续高涨,说不定孙权就会心生猜忌。
到时候,孙登再怎么主动请辞,回来孝敬父皇,都是另外一种滋味了。
再对照之后武昌的事态发展,孙登的主动请辞怎么看都是英明睿智的。陆逊接替孙登主掌武昌后,治理得非常好,但很快就功高震主,被明升暗降,调回了建业。之后武昌这个"大军区"被分割成"西陵"(在三峡地区,负责防卫蜀汉)和"武昌"(依然在武昌,负责防卫曹魏)两个"小军区"。幸亏孙登没有瞠这趟浑水。
嘉禾三年(234 年),孙权渡江征讨新城,留孙登防守后方。孙权让孙登"总知留事",等于让太子代理了国事,说明他对太子孙登之前的表现是满意的。而孙登留守后方的表现也不错。当年收成不好,普遍的饥荒导致各地出现盗贼。孙登主持制定了剿匪的法律条例,布置敌方防御事项,处理得有理有节,各方面都注意到了。
孙登是东吴太子的最佳人选,更主要是因为他成功地处理了与父皇孙权的关系。
孙权是古代非常长寿的皇帝,整整活了七十一岁。人一老,头脑就不好使,也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老人的心理不像年轻人那样充满朝气,缺乏了奋斗精神,常常沉溺于回忆往昔的辉煌。他们会显得固执于往日经验,甚至自负,而且喜欢听奉承话。孙权就是一个成功的老人,也是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老人。
而且还有一群奸佞小人时刻想着利用他的问题获取个人利益。和这个的老人处理好关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孙登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熏陶出来的太子。他对孙权晚年许多好大喜功,横征暴敛的行为看不下去。孙权晚年为了控制权力,监视百官,公然进行"特务统治"。他任命吕壹等出身贫寒、官职低微的人执掌"校事",监视并惩罚百官的言行。吕壹专挑功勋卓著的重臣和江东根基深厚的世族大家动手,得罪了许多人。最后吕壹因为本人行为不端,为大臣们抓住了把柄,穷追不舍。孙权关键时刻弃车保帅,杀掉了吕壹。但吕壹的行为多少帮孙权完成了抑制大臣权力的目的。
孙登在"校事"问题上是站在群臣的立场上的。此外。孙权晚年劳师动众,从海上与辽东的公孙政权勾勾搭搭,企图获得公孙政权的称臣纳贡,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孙登也反对父皇不切实际的行为,认为要爱惜民力,与民休息。但是,孙登不能将这些反对意见明白地表露出来,更不能引起父子间的直接冲突。这该是多难的事情啊。
事实上,历经风吹雨打的孙权多多少少看出了太子与自己在政治思想与实践上的差异。父子俩并不是同一条心的。但孙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将这些矛盾表面化,没有揭露出来。即使相互存在矛盾,接班人能够维持住和皇帝的良好关系,这本身就是一项高超的本领。
孙权没有当过太子,因为他是打江山打下来的开国君主。所以他不知道太子这个角色的艰难之处,不知道太子和皇帝之间、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间的微妙关系。除了步夫人,孙权最宠爱的就是王夫人了。王夫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生下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孙权对孙和也非常宠爱,常常将孙和带在身边。孙权赏赐给孙和的衣服礼秩雕玩珍异等东西,都是最好的,不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诸位弟弟, 而且比作为皇太子的孙登得到的赏赐还要好。朝野上下都看在眼里,孙登的心里就不好受了。可孙登的心理素质好,主动和弟弟孙和搞好关系,两人显得亲密无间。只有孙登知道自己的委屈,他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弟弟孙和,才止住了外界的不恰当猜疑。《三国志》说孙登对孙和"常有欲让之心"。孙登是否有将太子之位让给孙和的考虑和举动,后人只不得而知。我们知道,孙权相信自己的两个儿子关系很好,觉得孙登这个太子很称职。
孙登当了二十一年太子,不幸在赤乌四年(241 年)病逝了,年仅三十三岁。孙权伤心欲绝,给孙登定谥号为"宣"。孙登也就被称为东吴宣太子。
孙登临死前上疏孙权∶"皇子孙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希望父皇早立孙和为太子,以系民望",明确建议立竞争对手孙和为太子。
我们不知道这是孙登的真实想法,还是临死也要迎合父皇孙权的意思。总之,孙权对长子孙登的太子生涯非常满意,孙登也可以解脱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管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他们三个人的身边总会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比如说孙权身边的三位大都督,他们三个可是孙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对于刘备“借荆州”这一段肯定不会陌生了,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刘备和孙权因为此事而结成了盟友关系。不过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东吴又四大英杰,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位被封为东吴四大都督。不得不说,这四位对东吴都是起到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历史上从古至今,一般情况下,都是子承父业,或者就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在有子嗣的情况下,一般都是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刘备之所以会发动这个夷陵之战,不仅仅是因为孙权偷袭了锦州,更重要的是因为孙权还杀了关羽!毕竟关羽对于刘备来说
说到三国里面孙权借给刘备荆州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对于这个故事,看上去孙权借给刘备荆州,但是实际上是孙权必须要和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可是战胜了刘备,当时就想要派陆逊去乘胜追击刘备,但是刘备并没有回成都,而是驻扎在白帝城。
说到于禁,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曹操的手下,而且是五子良将之一。和曹操一起可以说是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于禁在襄樊之战战败,投降于关羽
贾诩有才能,但品行并不是太好,所以后人在看待贾诩时,基本也是分开来说。三国时期,孙权就不怎么看得上贾诩,他得知曹丕要任贾诩为宰相时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霸主,毕竟是统治一方的王。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还是非常谨慎的,但是一般情
其实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干这事,说好听是联姻,说不好听的这等于是把自己女儿变成人质了。再说了如果二爷这么干你让刘备怎么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孙权的一些事情,大家估计也都发现了,那就是这个孙权其实比曹操还有刘备多活了好多年的,但是最后大家或许也都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权根本就不想天下一统。在三分时代的大boss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中,只有孙权是坚决反对统一的。曹操希望一统天下
军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不论是繁荣昌盛的强大的王国,又或是穷困潦倒艰难自保的小国,都会有一只保家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有看过了,里面关羽走麦城的那一段可以说是看碎了不少观众的新。关羽在逃亡的路途中了埋伏,被潘璋的部将领马
说到孙权这个人,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三国历史,毕竟他在三国历史里面是一代帝王。而且大家所熟知的盗墓笔记里面的摸金校尉就是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这是人类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惨败。在这场战争当中,刘备败在了陆逊的火攻,被迫退守到了永安,刘备率领出川的蜀军大多
在三国历史上,关于孙权和陆逊的故事还是挺多的。陆逊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21岁吧,就已经成为孙权的军师了。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襄樊之战,这是关羽一生中最后一次进攻型战役。在此之间的长时间里,关羽都坐镇荆州。为了保卫刘备的大后方,一直处于防御姿态。在这场
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领袖人物。这三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每个都是在当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