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道德经》,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这是一部谈天道之书,结合天道而谈人事,大至国家治理,小至个人修养,无不一针见血。今天要解读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秦亡汉兴的历史,谈谈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制小鱼一样。这句话谈的是一种高超的治国理念,对此,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认为,烹制小鱼需要加倍精心,均匀搅腾,才能保证入味。引申到治国,意思是大国情况复杂,治理人民要有更细致的政策,保证照顾到不同的阶层。
第二种流传更广泛,说的是烹制小鱼,不要开膛破肚,也不要来回搅腾,否则食材很容易碎,这道菜就给做废掉了。引申到治国,就是说治理大国手段要尽量简洁,不宜动辄扰民。
从《道德经》一书的主旨来看,第二种可能更符合老子原意。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有烹调经验的朋友,应该理解这种说法,做小鱼一般用煎法、炸法,就是为了减少翻动的次数,保证小鱼的完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用于治国,也就是要少折腾百姓,任其自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历史上有个非常典型的反例——秦朝。秦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折腾,修长城、修陵墓、修宫殿、开发岭南……哪一件不是大工程,不得投入几十万、上百万人力,以及无数的金钱?再加上秦始皇喜欢求仙、巡游,到哪里地方上不都得忙个人仰马翻?
一句话,秦始皇把他的帝国“翻动”得太厉害了!难道他没听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肯定听过!但看来他是当第一种理解的。从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法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对老百姓的生活规定得细致入微,几乎照顾到了国家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国无弃人”。但结果呢,人民很快抛弃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从刘邦入关宣布“约法三章”开始,他和他的智囊张良、萧何就充分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汉初以道家思想治国,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到了汉武帝时代,情况突变。由于匈奴人要来“砸锅”,汉武帝已经管不了“烹小鲜”这回事了,大翻而特翻!好在国力已强,经得起折腾,而且后来汉武帝也及时醒悟,调整了烹调方法,所以史家评论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光语)
孔子被尊为“至圣”、“文宣王”、“素王”,又被誉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在后人眼里,孔子享受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像这
韩流不喜欢小鲜肉,偏要风靡大叔控,这一现象在迎来诸多男星酷帅再出后变得更加明显了。李栋旭、孔刘等等,都是气质和状态超绝。尤其是
又有影视剧翻车了?前段时间韩娱圈“文化挪用”争议还没有结束,近日就又出现了韩剧贬低中国古代人物的情况。最
有人会问,唐朝时期李世民造了他老爹李渊的反,为何明朝的朱棣就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呢?其实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可比李
丧家之狗,顾名思义,就是失去家人的狗。这显然不是一个用在人身上的好词,一般是形容人很狼狈时候的样子。春秋时期,一个郑人用这个比喻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孔子的陵墓孔林的事情,很多人也问了,为什么会叫这个孔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对于这个问题相
最近发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问这个孔子为什么非常的偏爱这个颜回,这个问题吧也非常的有意思,所以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礼乐崩坏,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孔子所提出的,但是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礼乐崩坏”到底是个什么意思。那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经典《论语》也是一部国人必读的语录文集。可以说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持续了两千多
《红色》铁林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是第24集。铁林心里憋闷,先离开,出去恰好见到严复死,长谷“当街杀人”,最终他“人赃并获”的抓到长谷
说到孔子,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他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了,他创建的儒学可是影响了很多人,甚至是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出名的
说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从古至今,这句话可是传遍了大江南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是知
孔子是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不过孔子的祖籍并不在山东,他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当年封于栗邑,今河南夏邑。关于孔子的姓
《老子传奇》是由北京和昌正道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南省鹿邑县人民政府、河南省鹿邑县综合投资公司、河南省洛阳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这样写道,“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般我们听得比较多的都是“敢为天下先”,谁都希望能够成为开创
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思是,千里马并不是以它的力气出名,而是以它的品德出名。表明在孔子眼里,品德是高于一切的,也是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