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在国内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听过。孔融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所以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这个故事学习孔融的精神。不过你们知道成年后的孔融又是个怎样的人吗?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行事风格以直言不讳著称,并且言辞激烈,曾多次触怒曹操。而孔融最后也正是因为激怒了曹操导致全家被诛,想要了解孔融恐怕还不能只知道他小时候的故事。
“孔融让梨”都让大家觉得小时候的孔融是非常的可爱的,课本上也只告诉了我们孔融让梨给别的小朋友吃的故事。而父母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孔融让梨”的精神,但是不会告诉你孔融长大还会有让梨的精神吗?这个是不会告诉你的。
在孔融得到了董卓的赏识后,命令他为白海相令。刚到北海的时候,就命令百姓全部必须出来迎接他,如果不出来迎接的,以谋反定罪。以董卓为首的官员朝廷腐败糜烂,为了维持奢侈的宫廷生活,董卓命令各方强制征税。尤其北海是一个贫穷的不能再贫穷的小县城了,根本搜刮不出太多的税收。
强征重税,弄得民不聊生,甚至还杀了征税不够的官员。这些与他小时候让梨的精神完全是相反的,为什么作为一个北海相,要去强征重税?因为当时孔融已经被权力所迷惑了,知道权利能够让他带来财富与势力,所以才不管百姓是否能够承受得住,以至于那些征税不够的官员还被杀害了。加上当时年代战事不断,百姓都自身难保。
在曹操打败董卓之后,孔融又在曹操手下当官。曹操看上了美女甄宓,却被儿子曹丕抢先了一步。孔融讽刺说:“武王划纣之后,把妲己送给了周公,”。曹操问:“有这事”?孔融说:“我是从今天的事情,反推当年的情况”。这番对话,让曹操颜面尽失。孔融自己认为很聪明,很清高,多次对曹操的军事行动指手画脚,对曹操的生活多次讽刺,导致曹操最后火冒三丈,直接灭了孔融的一家。曹操处死孔融之后,在布告写道:“”孔融有违天道,败坏伦理道德,多次干扰朝政,犹恨其晚。
孝义一直是历史上的优良传统,而孔融却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说亲爹没什么可孝敬的,他当时只是为了自己的情欲而已;亲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装东西的容器罢了,东西都出来了,还跟容器有什么关系。这样毁三观的言论,让曹操听了一肚子的猜忌和不满,杀了他全家。
列举这些出了不是为了证明孔融到底 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让你看他的不同的面相,就像电影里面多重人格一样。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中间地带,而界限就在你的心中。
说到这个孔融,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们从小都有学习的。只不过关于这个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小编
说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从小都要学习的一种精神,一种典范。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更为黑暗的真想也出现了。
孔融这个人大家不会陌生,小时候就听到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孝道留存在我们的心中,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并不公平,因
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爱才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唯才是举,惜财如命,但是曹操却杀了一位叫孔融的人,孔融大家都知道的
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
大部分人对于孔融的印象,都会停留在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上,但是作为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名士,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他的一生
孔融让梨,一直都是一段历史美谈,人们在称颂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的同时,也会把这件事情拿出来给自己的孩子看,学习这种谦让的精神。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听过。但成人后的孔融显得并不是那么好相处,虽然有才但经常口无遮拦,容易得罪
孔融应该算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父母在小时候应该都给我们讲过,想让我们学会谦让的优良品质。孔融是东汉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在小时候都听过,而且听过的次数不仅一遍,其实我们的父母会为我们不断重复讲述这个故事,也是希望我们能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就很欣赏孔融的文辞,还曾向天下人征募他的作品,如果曹操不杀孔融,说不定孔融还能看到曹
孔融让梨在国内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本义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谦让的道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不过我们延伸来看,孔融因为让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