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还是孔融,毕竟孔融让梨在国内算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历史上,孔融是因得罪曹操被杀,时年五十六岁,那其他六子下场如何呢?据说当时爆发了一场瘟疫,导致很多人染疾丧生,其中陈琳、刘桢、应玚、徐干都是这场瘟疫的受害者。其实传染病对于古人来说,也是束手无策,一旦控制不好便会死伤无数。那古代有什么办法控制瘟疫呢?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大家都熟悉,“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所以最后被曹操杀害了。七子中呢,互相关系倒还是不错的,就是政治观点不是很一致。孔融是反曹操的,但是其他六个人后续来看,基本上都和曹操站到了一条线上,试图依赖于曹操生活。而历史上孔融死于208年,阮瑀死于212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但是其余四子竟然都是死于同一年,死于217年的一场瘟疫。
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描述了这场灾难:“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场爆发在217年秋冬季节的瘟疫,爆发于中国江淮、黄淮一带,一下子哀鸿遍野,不仅是寻常人家,即使是建安七子这样无论医疗还是卫生条件都站在顶点的人物都无法避免。
曹丕后来在悼文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昔伯牙绝弦於锺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可见这几人确实是死于这场超级瘟疫。
在中国古代瘟疫的爆发其实早已有之,在古老时期,人们多以为瘟疫是由于瘟鬼爆发的,瘟鬼引发了瘟疫,于是人们就有了各种驱逐瘟鬼的措施等等。
但是后来随着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古人也找到了驱逐瘟疫的一些措施。
《黄帝内经》记载“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隔离,尤其是隔离鼻子。
黄帝曾问岐伯:“我听说五疫发病,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互相传染呢?”
岐伯回答:“要想不被传染,首先要做到正气存内、增加抵抗力;其次是避其毒气,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其中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呼吸传入的。”
到了后来政府也将隔离纳入了治疗瘟疫的第一措施。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二年),朝廷辟出空宅,把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公费医疗,不仅如此,还赐安葬费以便及时安葬死于瘟疫的人,一方面减少疫情传播,另一方面抚恤活着的人。南北朝时期,齐太子萧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专门用来收治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人,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专业传染病隔离机构。
但是不仅要隔离啊,还要治疗,要防止,在古代始终都是一项巨大的问题,直到明朝时期发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疫苗——即痘苗法来治疗天花,算是有了传染病预防的最好方法。
相信大家应该都直到曹操的脾气,他就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辱骂或者说
说到这个孔融,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们从小都有学习的。只不过关于这个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小编
说到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建安七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的,毕竟在汉末年代,他们成就可是非常高的,而且还获得了后代的认可。更是代
对于建安七子这个组合,大家应该都有耳闻。他们七个人在历史上都好似有文学代表作品的,他们可是获得了后人极度的认可。那么关于建安
历史上的曹操那可真的是有仇必报,如果惹到曹操,或者有什么事情迁怒到了他,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要被自己给赐死的。但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
说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从小都要学习的一种精神,一种典范。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更为黑暗的真想也出现了。
孔融这个人大家不会陌生,小时候就听到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孝道留存在我们的心中,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并不公平,因
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爱才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唯才是举,惜财如命,但是曹操却杀了一位叫孔融的人,孔融大家都知道的
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选出了七位建安年间最出名的文学家,后来被称为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并不包含曹操、曹丕和曹植,如果光比较文学
大部分人对于孔融的印象,都会停留在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上,但是作为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名士,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他的一生
孔融让梨,一直都是一段历史美谈,人们在称颂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的同时,也会把这件事情拿出来给自己的孩子看,学习这种谦让的精神。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听过。但成人后的孔融显得并不是那么好相处,虽然有才但经常口无遮拦,容易得罪
孔融应该算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父母在小时候应该都给我们讲过,想让我们学会谦让的优良品质。孔融是东汉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在小时候都听过,而且听过的次数不仅一遍,其实我们的父母会为我们不断重复讲述这个故事,也是希望我们能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就很欣赏孔融的文辞,还曾向天下人征募他的作品,如果曹操不杀孔融,说不定孔融还能看到曹
孔融让梨在国内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听过。孔融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所以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这
孔融让梨在国内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本义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谦让的道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不过我们延伸来看,孔融因为让梨的
陈琳被西堂围是在《痞子英雄》中的第15集。《痞子英雄》由蔡岳勋导演,周渝民、赵又廷、陈意涵、张钧甯等人主演,叙述了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