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在国内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本义是想告诉我们一个谦让的道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不过我们延伸来看,孔融因为让梨的举动让他从小获得了很多称赞,这件事实际上对孔融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后的孔融并不算一个好相处的人,最后他因惹恼曹操导致全家被诛杀。让梨的品德自然是好的,但这也不能说明孔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性格也是存在缺点的。
1、孔融让梨
一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来分,这个四岁的小朋友将最大的梨给了哥哥,好的给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孔融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的举动让父亲很是诧异,了解缘由后,孝顺谦让的他也得到了父亲的称赞,这样的事情自然也传了很远,孔融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赞扬。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幼儿成长起来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让梨得到了父亲的称赞,得到了身边人的表扬,这种表扬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成长过程中都希望获得的。
那么,一个孩子从小就收获了太多的夸赞是否是一件好事情?
2、第二个故事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还有第二个孔融的故事。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做客,司隶校尉李膺颇有盛名,去他家的都是有学之士、有名誉或者是亲戚。孔融到门口后,对看门的人讲,我是李膺的亲戚。李膺思前想后自己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亲戚,还是不记得。
于是便让孔融进门,问他与自己家是何种亲戚关系?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意思是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身边的宾客都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不禁有些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唯有太中大夫陈韪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但孔融却回了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10岁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言语是很出人意料的。这个时候的孔融已经对别人有不满自己的言语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否则不会轻易讥讽对方。孔融因为让梨被人世人记住,也同样让他多了一样在乎的东西——世人的赞誉。
汉代开始是以“举孝廉”推荐做官,孔融名声在外,自然而然当了官。当一个人习惯了别人的赞美,习惯了被别人捧着后,他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孔融就是如此。因为他的名声,曹操很重视孔融,但他总是挑曹操的刺儿,渐渐曹操开始对他心生不满,一而再,再而三,曹操动了杀心。因孔融谈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当时汉代社会是极为重视“孝道”的,孔融小时候就极为聪明,有贤名,懂谦让,讲孝道,现在竟然如此狂妄的言论,引起了世人的不满。因孝顺谦让被世人所熟知,也因为不孝被曹操杀害。孔融让梨,是一个好的行为,却是一个错误的教育方式。
文|喵大小姐
3、被曹操处死
长大后的孔融,在乱世之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之罪被处死。事出必有因,其中最致命的因由莫过于孔融盛名之下恃才傲物,不识时务地莽撞谏言。孔融的确是一个博闻强记、才华横溢的学者文人,但绝不是一个精通实务、善于用人的政治家。不具备政治才能仍想混迹于官场,稍有自知之明者就该收敛行事,虚心做人。可才气颇高的孔融,仗着犀牙利笔,目空一切。
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一时无法歼灭之,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诬陷杨彪企图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收捕下狱,判处杨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听说后,立刻找曹操理论,援引《周书》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推托说是皇帝的旨意。孔融又以“周公摄政,成王杀召公,周公岂能不知”作比,字字铿锵,句句在理,逼得曹操无言以对,无奈之下唯有放过杨彪。孔融凭借一己之力阻止了曹操陷害杨彪,不知自省以安身,反而得意忘形,一有机会便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
时值战乱之年,灾荒频现,为了战事的需要和百姓的生机,魏蜀吴三国都曾多次下达禁酒令。可曹操一颁布禁酒令,就遭到孔融的反对,孔融更公然狂言道:“若因酒能乱世而禁酒,那么桀、纣因色亡国,为何现在只禁酒而不禁婚姻?”以孔融当时的盛名,如此做法对禁酒令的实施极为不利。曹操考虑到孔融不过是为了出风头,便勉强忍之。
平定北方之后,曹操下令南征,讨伐刘备、刘表和孙权等人。孔融极力劝阻,逞言强辩。先说刘备、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可讨伐;又说孙权虎踞江东,不易攻取;甚至直言如果攻之就是兴无义之师,有失民望。
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斥退孔融,并下令再有谏阻者一律处死。孔融走出曹府后,仰天长叹:“以无义之师讨伐仁义之师,岂有不败之理?”曹操听闻如此狂言,加之此前被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反对,盛怒之下,派人秘密搜罗孔融的狂妄之言,终于以不孝、谋反等罪名,置之于死地。孔融一生声望再高,也不过是个有才无智、恃才傲物的书生。
生逢乱世却无治世之才,名高于实却不知自省,难怪曹操在公诸天下的布告上写道:“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说到这个孔融,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们从小都有学习的。只不过关于这个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小编
说到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从小都要学习的一种精神,一种典范。但是就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更为黑暗的真想也出现了。
孔融这个人大家不会陌生,小时候就听到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孝道留存在我们的心中,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并不公平,因
说到曹操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爱才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唯才是举,惜财如命,但是曹操却杀了一位叫孔融的人,孔融大家都知道的
乍一听见“父母无恩论”这个词,很多人一定都会皱眉摇头,认为提出这种言论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坏小孩”似的人。的确,这个词
大部分人对于孔融的印象,都会停留在他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上,但是作为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名士,同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他的一生
孔融让梨,一直都是一段历史美谈,人们在称颂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的同时,也会把这件事情拿出来给自己的孩子看,学习这种谦让的精神。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有听过。但成人后的孔融显得并不是那么好相处,虽然有才但经常口无遮拦,容易得罪
孔融应该算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父母在小时候应该都给我们讲过,想让我们学会谦让的优良品质。孔融是东汉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在小时候都听过,而且听过的次数不仅一遍,其实我们的父母会为我们不断重复讲述这个故事,也是希望我们能
孔融是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就很欣赏孔融的文辞,还曾向天下人征募他的作品,如果曹操不杀孔融,说不定孔融还能看到曹
孔融让梨在国内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听过。孔融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所以很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