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的吴国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国家的,当然了很多人对这个国家不是太熟悉,因为提的人的比较少了,但是其实他们也是真的厉害,话说其实在吴国有两位姓张的人,他们都是谋士,那么他们都是谁呢?他们的地位又怎么样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孙吴除了有张昭,还有一位张纮,名气也很大,论孙氏兄弟的信任程度,张纮甚至还重于张昭,只是张纮的名气稍小一些。
1、孙吴版的“隆中对”
张纮字子纲,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人,早年上过太学,拜名师韩宗专习经学,成为一名学者。但他不读死书,喜欢把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视野开阔,看问题很有见解。
孙坚死后,孙策又带着母亲和兄弟们渡过长江,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江都县,周瑜曾向孙策推荐了张纮,周瑜说张纮很有眼光和头脑,建议孙策向他多请教请教。
父亲死后,正在上升的孙氏事业突然中断,下一步何去何从,孙策还没有明确的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向张纮请教。
孙策大老远跑去找张纮,正逢张纮因为母丧在家守孝,见到了张纮,说明来意后,却被张纮婉言拒绝了。
孙策很着急,甚至流下了眼泪,对张纮说:“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给拿个主意,请您务必给出个主意,以不副我对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报,这是您的功绩,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孙策的真诚打动了张纮,张纮帮孙策对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孙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张纮对孙策说:“从前周朝国运衰落,但是有齐国、晋国一起来光复它,这是诸侯王应尽的职责。现在您继承了令尊的事业,又有骁勇善战的名望,如果现在投奔丹阳郡,在江南的吴郡、会稽郡一带发展,那么扬州、荆州日后也不在话下,你的家仇也可以得报。之后据守长江,奋威德,诛除郡秽,匡辅汉室,功业岂不跟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如果是这样,我愿意结盟同好,渡江辅佐将军!”
孙策听后如梦方醒,激动不已。如同后来刘备在隆中的草庐向诸葛亮求教一样,孙策与张弘的这次谈话同样极为重要,有人认为是孙吴版的“隆中对”,因为这次谈话的地点在广陵郡的江都县,所以这次谈话也被称为“江都对”。
2、差点儿被曹操扣留
张纮告诉孙策,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尽早脱离袁术,向长江以南发展,孙策照做,这才有了后面的席卷江东。
就在孙策去世的前一年,孙策派张纮出使许县,因为孙策当时名义上服从朝廷,按制度应当定时贡献,张纮就是做这件事的。
但是,张纮到了北方就被曹操留了下来,曹操听说张纮很有名气,又有战略眼光,就想收为已用,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张纮为侍御史,还让张纮兼任九江郡太守,但不让他回扬州赴任,希望张纮留下来帮自己,被张纮以身体有病拒绝。
孙策死后,张纮要求回江东,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还是把他放了回来。张纮回来后,有些人劝孙权说他曾经接受过曹操的任命,“嫌其志趣不止于此”,也就是不一定可靠,但孙权对此毫不介意。
3、孙权无比信任
张纮回来后,担任的职务是会稽郡东部尉,上任不久便被孙权召回,孙权认为会稽郡东部没有多少事,张纮在那里纯属浪费,于是让他回来协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会稽郡东部事务采取远程办公的方式解决。
孙权刚刚接班,年龄还小,而外方多难,母亲吴夫人感到很忧心,她多次以谦逊、感激的言辞嘱咐张纮对孙权尽心辅佐,张纮每次都以书面形式给予答谢回复,并不断反省自己。
张纮参与孙权的重要决策,遇到特殊事情和秘密决议,需要章表信函,或者与四方人士交结,孙权都让张纮和张昭来撰写。
孙权称张昭为张公,称部下其他人都呼其字,对张纮则是另一个例外,每次称呼他都叫东部,显示出亲切和尊重。
4、“小巫见大巫”
张纮的文章写得很好,当时天下有几位大笔杆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算一位,但陈琳看了张纮写的文章,也钦佩不已。
《吴书》中有一段记载:
陈琳在北见之(注:指张纮),以示人曰:“此吾乡里张子纲所作也。”后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於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纮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书,自书。融遗纮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
在上面这段记载中,有“小巫见大巫”的说法,正是该典故的出处。
4、一向直言敢谏
张纮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是孙权的“大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军进攻合肥,为了速战速决,孙权准备亲自率突击敌人进攻,把大家吓傻了,但谁劝孙权都不听。
随军行动的张秘书长劝谏说:“您依恃旺盛的气势,轻视强大凶暴的敌人,即便夺旗斩将,威震敌军,也只是偏将军干的事,不是主帅应该干的。”孙权听了,这才放弃打算。
次年,孙权准备再次出兵合肥,张纮又劝谏道:“如今的形势,应当暂且隐伏偃息军队,广泛开垦农耕,任贤使能,务须崇尚宽和仁惠政策,顺应天命来施行诛讨,这样就可以不劳师动众而天下平定。”孙权听了,又停止了行动。
5、建议“迁都”南京
都知道孙吴的首都是南京,这其实是张纮的建议。
孙吴的大本营最早是吴县,也就是苏州,后来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为了争夺荆州,孙权一度将大本营迁到鄂县,也就是今湖北鄂州,孙权改其名为武昌,孙吴立国,武昌是第一个首都。
后来孙权与蜀汉盟誓和好,为了让蜀汉方面放心,孙权决定将首都迁回江东,张纮建议说,秣陵是最佳选址,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张纮对孙权说:
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孙权后来就将都城定在了秣陵,将其改名为建业。迁都完成后,孙权让张纮回吴郡接家眷,走在半路上张纮病逝了,时年60岁,孙权闻讯痛哭。
相信大家对于三国中周瑜的死因赶到非常的好奇和疑问,毕竟他的死确实是比较蹊跷,而且也非常的让人不得不怀疑。那么关羽周瑜的死到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东吴又四大英杰,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位被封为东吴四大都督。不得不说,这四位对东吴都是起到了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论知名度,诸葛瑾远不如诸葛亮,没看过三国的朋友肯定也知道诸葛亮的故事,但诸葛瑾就不一定了。诸葛瑾和诸葛亮虽
东汉末年之所以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因为蜀汉和吴国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此后两国长期处于盟友关系,共同对抗曹魏,因此才会有三国
说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排名第一的西施,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大家可能只记得一句很经典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在历史历
在三国时期蜀汉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中,其实刘备是先胜后败,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军事实力在此战当中付之一炬。当时的动物挟大胜之威,在刘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战后,蜀汉遭受重创,元气大伤。东吴一方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孙权依然忌惮蜀军,因此派遣使者议和,刘备同
孙登是孙权长子,孙权称帝后就将他立为太子,此后还将一些政务交给他处理。孙登有自己的思想,他经常劝谏孙权,在国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工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八王之乱的事情,当时八王之乱那么乱,所以蜀汉和东吴的残留是不是可以选择乘机复国呢?这个问题也还是值得讨论
说到吴国,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春秋时期,吴国的实力可是很强的。对于当时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都是不能比拟的,要不是因为越国在后面偷袭吴
对于东吴来说,杀关羽毫无意义,但是对于吕蒙来说,杀关羽就意义非常大了。虽说关羽是一员猛将,但是最多也就算是个打手,没有什么经天纬地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其实可以算半个男主角,另外半个是诸葛亮。演义里,关羽基本就是无敌的存在,无人能在沙场上战胜他。关二爷无论是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刘备攻打孙权的东吴可以说是非常的仇恨啊,刘备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孙权的东吴给打下来。但是关于这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东吴的四大都督,那可是非常的出名啊,很多人对于他们这个四个人都是非常崇拜和喜欢的。毕竟在三国时期,那个时
大小乔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美人,姐姐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妹妹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这两对都是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曹操听闻大小乔的故事,也动了
公元208年12月,在长江上,曹操的大军与孙刘联军爆发了一场决定未来走向和格局的战争,这便是赤壁之战。我们都知道,此战最后是以孙刘联
说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次的战役是刘备对东吴发起的战争。然而在这一次的战役中,刘备损失惨重,但是为什么东吴
周朝时期,吴国国境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地区,国都设立在无锡梅村。很多人不觉得吴国很强,其实从春秋中期开始,吴国便不断崛起,此后成为最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东吴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东吴当时其实已经把荆州拿回来了,为什么还是杀了这个关羽呢?杀这个关羽就真的非常
东汉末年,出现了三国鼎立局势,不过当时曹魏实力最强,蜀汉和东吴大部分时间都是结盟之势,共同抵抗魏国。不过蜀汉被灭后,为什么东吴还能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这是人类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惨败。在这场战争当中,刘备败在了陆逊的火攻,被迫退守到了永安,刘备率领出川的蜀军大多
古代民间曾流传出一个和三国时期吴国有关的神秘故事。据说当时有一位自称来自火星的青衣童子,他去到东吴告诉人们三国接下来的命运
龚自珍有一句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一拘不格降人才”,这句诗句反应了人才的重要性。时势造英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格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