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宗在北宋开国不久后,便成为全国乙亥科状元。不过一般状元都是靠动笔获得,王嗣宗不仅动了笔,还动了手,但这又不是考武状元,王嗣宗干嘛要动手呢?这都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出了一损招。当时录取状元是看谁先交卷,结果王嗣宗和另一名考生陈识同时交卷,这让赵匡胤一时犯了难,最后没办法就临时决定,既然文分不出胜负,就用武来决定这个状元的归属。陈识不敌王嗣宗,这个状元头衔自然也就落到王嗣宗手里了。
科举制虽然产生于隋唐两朝,但真正迎来兴盛期的却是宋朝,不仅录取的人数大幅激增,就连应试者的身份、背景也几乎不再限制,以故寒门子弟因考试而入仕者极多,其中不乏有封侯拜相者。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便是这种通过科举实现人生华丽逆转的贫寒读书人。到了武则天时期又增加了武举,所以也会有武状元。著名的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当的官。
既然分文举和武举两类,自然就有不同。文举是靠文章,武举自然就要靠武艺了。在北宋初年就有一位状元是靠打架当上的状元,不过这不是在武举的时候,而是在文举的殿试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桩奇葩事。
赵匡胤是以武将的身份当上的皇帝,对于文墨不是太熟悉。这就让本来就不好办的科举成了一件更加头疼的问题。于是赵匡胤干脆就下令谁先交卷谁为状元。到了开宝八年(975年)就出现了两人同时交卷,赵匡胤让两人通过打架定胜负的场景就这么出现了。
且说在这场殿试当中,王嗣宗与赵昌言在同一时间内答满题目并交卷,这让宋太祖很是尴尬,不知道该选择谁来做这个状元。思虑良久,皇帝做出一个近乎荒唐的决定,让王嗣宗与赵昌言通过“手搏”来定输赢,获胜者即是状元。
司马光在他的著作《涑水记闻·卷三》里就记载了这一出:“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不过这个记载却有些失误,因为这里面的赵昌言是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才中进士,两人不在同一榜,没机会打。所以《玉照新志》的记载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艺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胜焉,嗣宗遂居第一名,而以识为第二人。”
王嗣宗作为满腹才华的文士,最终却通过格斗的方式当上状元,难免会成为某些人奚落对象,而他对此也极为敏感。“种放以处士召见,拜谏官,真宗待以殊礼,名动海内。後谒归终南山,恃恩骄倨甚。王嗣宗时知长安,放至,通判以以下群拜谒,放小挽垂手接之而己,嗣宗内不平。
放召其诸侄出拜嗣宋,嗣宗坐受之。放怒,嗣宗曰:‘向者通判以下拜君,君扶之而已;此白丁耳,嗣宗状元及第,名位不轻,胡为不得坐受其拜。’放曰:‘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嗣宗怒,遂上疏言:‘放实空疏,才识无以逾人,专饰诈巧,盗虚名。陛下尊礼放,擢为显官,臣恐天下窍笑,益长浇伪之风。且陛下召魏野,野闭门避匿,而放阴结权贵以自荐达。’因抉摘言放阴事数条。上虽两不之问,而待放之意寝衰。”
王嗣宗虽然为人善妒刻薄,喜欢对得罪过他的人打击报复,但在做官期间却是为政严明、政绩卓著。王嗣宗在江浙任职期间的事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王嗣宗“加比部郎中、淮南转运使、江浙荆湖发运使。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饵药,但竭致祀以徼福。嗣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王嗣宗在政治上是个常青树,历经了三朝皇帝,为政严明,政绩卓著,可晚年他也贪财。他的结局也是善终,活到了七十八岁。
赵匡胤在49岁突然去世,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难道赵匡胤就没有考虑自己
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的缘故,跟杜太后死前的嘱咐有关系。宋朝皇帝之一赵匡义就是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才上位的,他的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作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鼎盛的朝代,甚至超越了唐朝。但是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重文轻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和赵普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赵普可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人,毕竟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可是帮助到赵匡
事实上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任何人。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50岁,作为一员武将,身体一直算是好的,也许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传位给谁的问题。作
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没能继位,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历史上,对于赵光义这位继承人的合理性其实存在不少争议,只是我们想获取真相
论功绩自然是赵匡胤更大,毕竟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而赵光义本身继位的合理性就一直存在争议,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件比较迷离的事件。和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不过当皇位传到他手上时已经取消了“帝号”,对外称国主。他自幼出生于帝王之家,聪明好学,精于诗词歌赋,是一个才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开国君主。然而,赵匡胤的死却充满着谜团,突然在一夜之间猝然离世,留给历史
说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那可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而且最后也是因为这个,赵匡胤才能得以成为宋太祖。那么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兵力上面完
太祖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所以便认为赵匡胤是重文抑武,然而真相真是这样吗?实际上赵匡胤的确抑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典故吧?正因为这个,赵匡胤才成功改立后周为宋,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黄袍加身的把戏是宋太祖
说到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对于他大家一直都不理解的是他的死因。为什么在斧声烛影之间就直接驾崩了。然而他
说到宋朝时期的赵匡胤,当时的他是最信任赵普的,因为当时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有拥戴之功,而且后来还为宋朝出谋划策,所以赵匡胤当时非常看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将那些与自己南征北战,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掉一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建立大宋王朝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但是关于他的死,在历史上可是众说纷纭,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
说到孟昶,他是后蜀皇帝,本来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最后过渡沉迷文艺和女色,让自己的国家走向了灭亡。最后赵匡胤攻破后蜀,孟昶也投降于北宋
赵匡胤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和王彦超的故事中就能知晓。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好友,此后赵匡胤想凭借这层关系,让王彦超帮忙提携他。
我们仔细的回顾一下柴荣和宋太祖所制定和实施的统一策略,不难发现,两人的总体思路是非常一致的。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务实主义者,通过实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赵匡胤,可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关于赵匡胤的死,在史记中的记载,关于赵匡胤的死确实是有点离奇,而且是轻描
说到这个赵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非常的厉害,但是一个人厉害再历史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赵匡胤也有自己的得力助手的,话说赵匡胤旗下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死的十分蹊跷,有关他的死因在民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很多都指向赵光义,因为赵匡胤死后他是最受益的人。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