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一直是个谜,而赵匡胤死后皇位竟然是被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而非他的儿子,这点也有些令人感到奇怪。可能很多人会问赵匡胤为什么不立太子,实际上赵匡胤四个儿子中有三位早亡,只有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健康活了下来。但赵德昭一直都没能被立为太子,甚至在宋太祖在世时,赵德昭连一个王位都没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18岁时,赵匡胤成婚,结发妻子是父亲同僚之女贺氏。
贺氏的父亲是右千牛卫率府率,禁军中的中下级军官,他为人忠厚,对名利没什么贪念。在这种家庭长大的贺氏,自然也没有大小姐的刁蛮脾气。
新婚之后,赵匡胤继续过了三年游手好闲的家居生活,21岁离家闯荡天下,22岁加入郭威的讨伐军。从此,贺氏与丈夫聚少离多。四年后,郭威称帝,赵匡胤正式获得了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职务——禁军东西班行首,这才把家人接到后周都城汴京。
就在这一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出生。
追随郭威之后,赵匡胤迅速成长起来,后来更成为周世宗的心腹,从此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30岁的赵匡胤被封为定国军节度使,官居一品。夫贵妻荣,28岁的贺氏也被封为会稽郡夫人。可惜,两年之后,贺氏病逝。
贺氏16岁和赵匡胤成婚,30岁去世,陪赵匡胤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一段时光。她在赵家扮演了一个好媳妇的角色,公公和丈夫常年在外,贺氏在家孝敬婆婆,呵护弟妹(贺氏嫁入,三弟赵光义不过五岁),操持家务,带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日子过得琐碎而忙碌。她是一个普通女人,没什么心机谋略,对赵匡胤的大业也没什么帮助。而赵匡胤称帝的第三年才追封贺氏为皇后,和赵光义即位当月就追封发妻为后相比,多少显得薄情。
贺氏死的时候,儿子赵德昭不过八岁。母亲的早浙,似乎也带走了赵德昭的幸运。
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14岁出阁。按照惯例,皇子出阁应该封王。可是赵匡胤却以“年幼,还要继续成长”为名,只给了他贵州防御使的职务。开宝六年(969年),宰相赵普去位,赵匡胤加封三弟赵光义为晋王,也不过将儿子赵德昭升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使他有了一品的职衔。直到开宝九年赵匡胤去世,赵德昭都没封王。
以赵匡胤的政治智慧,为何如此打压嫡长子?两宋史家认为,太祖有意立三弟赵光义为帝,才不封儿子为王。事实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
赵匡胤戎马半生,子息单薄,一生有四子,可成年的只有两位,赵德昭和赵德芳。赵德芳年纪较小,又是庶出,赵匡胤基本没有考虑让他即位。但对嫡长子赵德昭,则花了许多心思来保护。
五代政局混乱,一个王朝常常一二十年就被颠覆。赵宋之所以能够建立,和后周没有长君有很大关系。建隆二年(961年),太后与赵匡胤、时任宰相的赵普做出“金匮预盟”的约定,如果赵匡胤早逝,就让已经成年的三弟赵光义即位。于是,就在这一年,赵匡胤大力抬举三弟,任命其为开封尹,掌控京城政务。五代以来,这个职务经常由皇太子兼任,两宋史家认为太祖有意传位给太宗,大约由此而来。
只是,在建国之初,兄终弟及利大于弊;等到开宝年间,国家日渐稳定,兄终弟及就显得弊大于利了。
赵匡胤虽然一直没有册封赵德昭为王,但是对比赵德昭和赵光义的职务,除了一个是山南西道节度使、一个是晋王之外,两人都担任宋朝直辖市市长(府尹),都是同平章事,级别相同。此外,在开宝八年,赵匡胤收服江南之后,赵德昭的岳父出任了河南尹、彰德节度使,成为河南当地的军政一把手。次年,赵匡胤又提出,要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的公开理由是为了大宋百年基业考虑,私下的理由却是为儿子登基做铺垫。一旦顺利迁都洛阳,经营洛阳十多年的河南尹必然可以为女婿赵德昭的即位保驾护航,开封尹赵光义则如同斩断手足,势力必将大减。
迁都议案自然遭到赵光义一伙的疯狂反对。赵匡胤不想看到兄弟相残的景象,只好主动表态搁置争议,暂缓迁都。同时,赵匡胤开始讨伐北汉,意图在一两年内完成天下一统,交给儿子一个完整而安全的江山。然而,就在这一年冬天,赵匡胤莫名暴亡。四年后的冬天,不堪忍受叔父猜忌的赵德昭自刎而死。
其实,只要上天再给赵匡胤三五年时间,赵匡胤就可以进一步抬高赵德昭的地位,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让儿子即位。只是,赵匡胤过于看重兄弟情谊,过分相信三弟赵光义的忠诚,最终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若贺氏地下有知,会不会觉得当初对三弟的抚养呵护是在养白眼狼?
赵匡胤在49岁突然去世,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难道赵匡胤就没有考虑自己
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的缘故,跟杜太后死前的嘱咐有关系。宋朝皇帝之一赵匡义就是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才上位的,他的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作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鼎盛的朝代,甚至超越了唐朝。但是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重文轻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和赵普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赵普可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人,毕竟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可是帮助到赵匡
事实上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任何人。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50岁,作为一员武将,身体一直算是好的,也许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传位给谁的问题。作
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没能继位,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历史上,对于赵光义这位继承人的合理性其实存在不少争议,只是我们想获取真相
论功绩自然是赵匡胤更大,毕竟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而赵光义本身继位的合理性就一直存在争议,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件比较迷离的事件。和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不过当皇位传到他手上时已经取消了“帝号”,对外称国主。他自幼出生于帝王之家,聪明好学,精于诗词歌赋,是一个才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开国君主。然而,赵匡胤的死却充满着谜团,突然在一夜之间猝然离世,留给历史
说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那可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而且最后也是因为这个,赵匡胤才能得以成为宋太祖。那么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兵力上面完
太祖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所以便认为赵匡胤是重文抑武,然而真相真是这样吗?实际上赵匡胤的确抑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典故吧?正因为这个,赵匡胤才成功改立后周为宋,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黄袍加身的把戏是宋太祖
说到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对于他大家一直都不理解的是他的死因。为什么在斧声烛影之间就直接驾崩了。然而他
说到宋朝时期的赵匡胤,当时的他是最信任赵普的,因为当时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有拥戴之功,而且后来还为宋朝出谋划策,所以赵匡胤当时非常看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将那些与自己南征北战,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掉一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建立大宋王朝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但是关于他的死,在历史上可是众说纷纭,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
说到孟昶,他是后蜀皇帝,本来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最后过渡沉迷文艺和女色,让自己的国家走向了灭亡。最后赵匡胤攻破后蜀,孟昶也投降于北宋
说到这个宋太宗赵光义,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他是宋太祖的弟弟。其实很多历史上的人物在现在都被网友起了一些外号,比如说“穿越者”
《大宋宫词》中,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死的不明不白,他被人下毒,但凶手一直没能查出是谁。实际山,就犯案动机来说,赵光义算是嫌疑比较大的
赵匡胤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和王彦超的故事中就能知晓。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好友,此后赵匡胤想凭借这层关系,让王彦超帮忙提携他。
我们仔细的回顾一下柴荣和宋太祖所制定和实施的统一策略,不难发现,两人的总体思路是非常一致的。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务实主义者,通过实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赵匡胤,可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关于赵匡胤的死,在史记中的记载,关于赵匡胤的死确实是有点离奇,而且是轻描
说到这个赵光义也还是有很多人也都比较知道的,非常厉害的一个人,北汉的灭亡就是他的功劳,他基本上上是完成了这个全国的统一,所以还是
说到这个赵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非常的厉害,但是一个人厉害再历史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赵匡胤也有自己的得力助手的,话说赵匡胤旗下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死的十分蹊跷,有关他的死因在民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很多都指向赵光义,因为赵匡胤死后他是最受益的人。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