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华夏历史

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被哪个国家灭国的?

时间:2021-02-26 17:21:41 栏目:华夏历史

宋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国了,宋国从建国到灭亡,享国八百二十九年,比很多其他的诸侯国的时间还要长,而且宋国虽然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但是它也是非常厉害的,宋国的很多国君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然而这样一个传承了八百多年的诸侯国,究竟是为什么最终会走上了灭亡之路的呢?宋国灭亡的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宋国又是被哪个国家给灭掉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被哪个国家灭国的?

1、宋国有窝里斗的传统,政局混乱

自宋国迈入春秋时期,宋国一共有23位国君,其中7位都是因政变被弑,另外还有一名太子在继位之前被杀而未被统计。宋国弑君率达到30%,这个比例在各国中高居榜首。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宋康王,即是驱逐了兄长宋剔成君而自立的。

宋国统治阶层之所以持续动荡,必须要说宋戴公。宋戴公是宋国在春秋时期之前的最后一位君主,在位34年间轻徭薄赋,很受国人爱戴,死后由周平王赐谥号戴。他的嫡子宋武公继位,其他的儿子以戴为姓,后来衍生出华、乐、皇、老四个主要公室旁支。宋国历代相邦重臣大多出自这几支,如太宰华督、右师华元、太宰戴驩等,是时在诸侯间的知名度甚至高于国君。戴族始终是宋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宋国末期,取代公室主脉的宋剔成君即是戴公之后。

宋国公族擅权的问题一直是宋国历代国君的头疼的问题,对此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文公)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文公弑君自立,国内武、缪、戴、庄、桓五支公族都站出来表示不服。好在宋文公控制住了形势,驱逐了宋武公、宋缪公的后裔,杀鸡儆猴之下,其他公族这才蛰伏。

宋文公之子宋共公去世后,公族出身的司马荡泽作乱,杀死了太子肥。后来宋文公的幼子公子成在华元的帮助下,夺回了君位,是为宋平公。宋国君权也愈发衰落,国君的废立都要看这些公族出身的卿士的眼色。宋平公之子宋元公不甘心被卿族摆布,掌权后向势力最大的华氏、向氏发难,双方在国内大打出手,最后竟是谁也打不赢谁。后来双方媾和,互派人质,暂且罢手。国君要给自己的臣子送质子,国君当到这份上,宋元公是很不服的,他悄悄向齐、晋、曹等国求援,再起战端,华氏则引吴国、楚国助战。宋元公在这一局赢得了先发优势,成功击败了华氏,后在楚国的压力下,放华氏一族流放楚国。

宋元公虽然逼走了华氏,但仍然解决不了公族的问题。国君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新的公族,并逐渐成为新的烦恼。宋元公的曾庶孙公子特便杀了身为太子的堂叔,自立为宋昭公,篡位的宋昭公不久也陷入了同样的苦恼。

公族始终尾大不掉,和历代国主亲信公族有莫大关系。宋国国内又屡有篡位登基的恶例,新君为了赢得公族的支持,只能继续放权,分薄国君本就有限的权力。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宋国公室始终无法安宁。

宋国公室对公族和公族内部始终争权不止,国君治国就不会有足够精力。无论是外交政策,还是变法革新,在宋国都没有延续性,宋国国力难以避免地出现下降。而这段时间正是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各大国都在努力拓展生存空间,发展国力。此消彼长之下,国力差距越来越大,宋国逐渐被边缘化,成为战国七雄之外的二流国家。

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被哪个国家灭国的?

2、宋国驱逐墨翟,大失众望

宋国创始于商纣王的兄长,继承了殷商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国都亦在商人祖地,即今河南商丘一带,这里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又占据中原交通要冲,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求学氛围浓厚,催生了不少思想大家。墨子、庄子及惠子都是宋人,而孔子的祖籍也是宋国。儒家、墨家、道家及名家等思想流派的诞生和传播都和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和宋国联系最紧密的显学无疑是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听闻鲁班要帮助楚国制造攻城器械,攻打宋国。于是他找上鲁班,利用模型和他进行了一番兵棋推演,最后说服楚国放弃了攻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足够说明墨子和宋国感情很深,太史公对墨子的介绍就是宋国大夫。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和宋襄公的仁义争霸一脉相承,然而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即宋人听从了权臣叫子罕的意见,将墨翟下狱。墨翟很明显受到了宋国朝堂的排挤,他出狱后流亡各国宣扬墨家和平思想,他先后去过齐、楚、卫、郑等国,劝阻战争。墨家思想符合广大底层民众和弱国的利益,因此受到各国追捧,亦受到诸大国国君的礼遇。

宋国的统治阶层赶走了这样一位甚得民望的大人物,大失民心,底层民众大多对公族不满。而且还让宋国在道义上落入下乘,宋人在诸侯中的形象逐渐从宋襄公时期的道德模范转为后来的愚昧短视之代表。

墨翟的出走,令宋国失去了一次自强的机会。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最贴近生产生活的学说,有很多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理论和应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提高生产力的迫切愿望。宋国若能坚持用墨翟,强兵不一定行,但富国应该是可以的。墨家各地子弟众多,在各国朝堂上也很有分量,墨翟若能留在宋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方面的影响力,至少在外交上不会陷入四方皆敌的窘境。宋国罢黜墨翟之举自然也成为宋人愚蠢短视的重要佐证,宋人内部对国君也是大为不满。

诸国人士对宋国的守旧排外望而却步,宋国失去了战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观宋国历代知名臣子,几乎都是出自公族,鲜有他国人或平民,宋国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招揽人才,这是宋国彻底沉沦的根本。

宋国末期,宋康王昏淫无道,据说他曾命人悬挂一袋血在半空,然后用箭射破,名为“射天”,还兀自用弓箭射杀敢于进谏的大臣,国内民怨沸腾,诸侯听闻后纷纷指宋国为桀宋。这个记载在《史记》中的材料很像个段子,然而刨去夸张成分,宋国民心不附的状况自是公认,这让宋国的抗打击能力极为脆弱。与宋国具有相同体量的中山国,和赵国硬抗了十几年,而宋国则几乎是一战而溃,瞬间亡国。

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被哪个国家灭国的?

3、宋国糟糕的地缘位置和外交政策,四面树敌

战国时期民间流传有很多地域黑的段子,互相嘲笑敌国人,这些段子里,算不上人口大国的宋国人出镜率却最高。比如在《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是农夫是宋人,《韩非子》中守株待兔的也是宋人。其他先秦名著《列子》《庄子》中同样也有不少嘲笑宋人的笑话,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宋人之所以如此不受待见,和其殷商之后的身份密切相关,毕竟大多数诸侯都是周室后裔,他们在周室诸侯国中就是个异类。上过学的人都会明白,班里如果有一个异类,不管是更好还是更坏,都很容易成为其他同学集火的对象。

宋国从建国伊始,就是诸侯中最独特的那一个,然而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让他难以独善其身。春秋后期宋国被晋齐楚三大强国环伺,后来战国首霸魏国代替了晋国的角色,国防压力始终是宋国的一个大问题。宋国四周根本没有拓展空间,人口和国土的限制,让宋国很难有大的成就。

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是时代主旋律,深处漩涡中心的宋国躲不开站队的问题,从结果上看宋国处理的还不错。从文化和民族大义上看,宋国本能地选择了尊晋国为盟主,但对楚国态度暧昧,并不拒接同楚国交好。宋元公驱逐公族事件正是最好写照,国君和晋国交好,而卿族和楚国关系莫逆,宋国在强国间的外交始终保持着灵活性,甚至可以将晋楚两家聚到一起,签订停战和平协议。

然而到了战国中期,宋国在外交上连连失策,造成了四面皆敌的局面,这一局面主要形成于宋康王时期。

宋康王戴偃是驱逐了兄长剔成君而获得王位的,其人“力能屈伸铁钩”,是个好勇斗狠的主儿。剔成君也是篡位即位的,估计也不是善茬,却就这么让戴偃赶下了君位,宋康王之凶悍可见一斑。

戴偃即位十一年后,戴偃跟随潮流称王,和楚齐魏赵等国平起平坐。战国七雄先后称王,就是为了和其他中小诸侯拉开档次,当时中山国也要称王,连传统盟友齐国都看不过去,立马站出来要求中山人去掉尊号。现在宋国也冒了出来,周围诸大国自然都是不满的,他们处心积虑,冒天下之大不韪称的王就失去了一多半的意义。由此诸国不大愿意交好宋国,以免自降身价。

宋康王在诸国做出进一步反应之前,率先发难,《史记》就做了记载。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

宋康王接连攻击齐楚魏三大强国和齐国附庸的薛国,并都取得一定战果。除此之外,更是攻灭相邻的滕国,风头一时无两,时称“劲宋”。

宋国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威风暂且不论,但做出了得罪周遭强国的举动是肯定的。宋国和远方的赵、秦保持着友好关系,对邻国齐国和魏国则采取敌对态度,这种“远交近伐”的战略并不是宋国这种二等国家所能玩得起的。其本身实力不够强,得不到远方友邦的重视,相反会被邻居觊觎。

国力差距之间的鸿沟并不能靠几场战斗的侥幸胜利填平,还会留人以口实,毕竟宋国再强,也只是“五千乘”,而其他国家都是“万乘”级别。势头更盛的齐国便决意灭宋以助国威。

宋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被哪个国家灭国的?

4、齐湣王穷兵黩武,宋国毫无还手之力

在描述宋康王四处征战的材料有一点很是奇怪,翻遍各种资料并无其他国家反击的记载,这有违常识,魏齐楚等国等强于宋国,没有理由被欺负了还不还手。事实上现存史料中不但没有诸国即时反击的记录,也没有宋国当年侵略他们的描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倒是有齐湣王联合宋国攻魏的记载,但宋国明显处于从属地位,不能给宋国定欺辱邻国的罪。宋康王似乎从未这么武运昌隆过,这些战绩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史记》记载宋国灭亡,是齐国联合楚魏两国做的,后来还三分其地。但综合所有材料,灭宋之事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等相关记载,齐灭宋前曾和诸强国有过商议,秦楚表示反对,魏国支持,赵国则态度暧昧。

齐攻宋时,宋国曾向楚国求援,楚国立马答应了。虽然后来为了让宋人尽可能消耗齐军而故意迟缓援救,造成了宋国没有得到及时救援而灭国,但楚宋明关系至少在明面上还是很不错的,要不然楚国也不能什么要求也不提,楚宋之间很可能有针对齐国的攻守同盟,要不然也不会反对齐国攻宋。

相比楚国始终如一的亲宋态度,秦国则没那么坚决。苏代为齐国出使秦国,劝说秦昭王接受齐国灭宋,因为齐愈强,楚国和三晋就愈恐齐,从而投向秦国,这样秦国就可联络各国对付齐国。秦昭王也觉有理,这才勉强答应。而灭宋之后的事态发展还真被苏代说中了,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目前的结果是秦国答应不阻拦齐国攻宋。

齐人搞定赵国则更加简单,此时赵惠文王还年轻,执政的是权臣李兑。齐湣王许给李兑了一些个人好处,赵国就松口了。

魏国没有实力反对,保全宋国也不能改善其国际环境,跟着齐国攻宋捞些好处也是应有之义。

所以灭宋的是齐国,魏国或许有低程度的参与,但楚国是没有的。

齐湣王之所以执意要灭宋,和他的好大喜功有很大关系。这几年齐国势头很盛,秦人便邀请他自立为东西二帝,以别于其他国家。齐湣王本是同意了,后迫于众怒难犯去掉了帝号,还鼓动各国合纵攻秦。显然齐湣王还是很喜欢凌驾于其他国家的感觉,他效仿秦人,联合三晋之一攻击另外二国。向北威服燕国,将此视作自己的后花园,向南积极拓展,威胁楚国腹地。齐国达到了战国时期的极盛,有了全面超越楚秦的趋势。最后齐湣王为了继续扩张势力,取得诸国中绝对的领先地位,他把目标放在了周遭国家中最弱的宋国身上。

齐湣王为攻宋计划做了很多准备,除了派使者游说,他还在公元前288年和公元前287年先后发动了两次小规模伐宋作战,试探宋军的底细,并观察其他国家的反应和底限。齐湣王很快就意识到了宋人的虚弱,秦楚等国的绥靖政策也让他大为放心。公元前286年,齐军大举攻宋,宋国国内本身动荡不宁,难以抵抗,宋康王逃亡后不久即被齐军抓住杀死,宋国国灭。宋国成为齐国争霸路上的牺牲品。

齐湣王为灭宋所做的准备可谓周全,对宋国志在必得。齐国势头正盛,迎来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而宋国积弊良久,又被其他国家有意无意放弃。国力上的巨大差距让宋人无力抵抗,宋国又地处平原,没有中山国的险要地势,这才一战即溃,被齐军迅速灭亡。宋人就此只存在于各个地域黑的段子里,而齐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很快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宋国的覆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宋国换上了严重的公族专权病,国内政局始终动荡,国力在内耗中被消磨殆尽。国内守旧势力强大,无法通过外引人才变法自强,民心不附。宋国国力比不过七雄,相比诸小国却又足够强,这种典型的二等国家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很容易被其他强国盯上。在宋国有了中兴苗头的时候,不巧碰上野心膨胀的极盛齐国,本被宋国引为臂助的秦楚赵等国又掉了链子,亡国在所难免。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