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秦时期,各路学派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学术之争非常激烈。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赵鞅、商鞅等,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可能有一点大家不知道,其实很多法家的学者早期是出于儒家,所以这两家学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学习儒家思想后,为何会衍生出法家呢?一起来看看其中原因。
一直以来,儒家给人的印象是柔弱、满嘴仁义道德,但孔子倡导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招之即能上阵杀敌。在战争频繁、“野人”出没的春秋晚期,孔子一群人周游列国,岂能只靠嘴上忽悠,岂能手无缚鸡之力?更为可怕的是,在孔子思想中还有杀气腾腾、严刑峻法的一面,不信且看以下二件事。
《春秋》的作者是孔子,这本书出现之后,就让很多叛逆者坐立不安。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之所以惧怕《春秋》,肯定不是因为《春秋》会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是在于《春秋》讲述专政、崇王(周天子),字里行间清晰地表达出了对乱臣贼子采用严刑峻法的思想,因而乱臣贼子才会害怕。清朝史学家章学诚评价:“申(申不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
《韩非子》中记载了一件事,谈到“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认为量刑过重,但孔子认为:“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说到底,孔子赞同法办弃灰于道者,汉朝时大儒刘向将之挪到了商鞅头上,成为商鞅严刑峻法不得人心的罪状之一。
在针对乱臣贼子时,孔子明确的是喊打喊杀,主张严刑峻法;在针对百姓时,他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就是政令太宽容时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礼法纠正,政令过于严厉时百姓可能凋残不堪,就要用宽松的政令缓和他们,这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让百姓处于不宽不严的境地。可见,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仁治国不假,但并不一味地软弱,如今人们印象中的“圣母”类型孔子思想,不过是后世儒家改造后的结果,并非孔子原汁原味的思想。
儒家与法家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儒家崇古,希望恢复周礼,法家法今,追求与时俱进。以子夏的人生经历来看,主张与时俱进的成分更多。
子夏非常聪明,常常因为独到见解得到孔子赞扬,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因而告诫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小人儒”,就是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细品一下,这是不是与儒家对法家的看法相类似?
事实上,孔子告诫子夏并未过于重视,在孔子去世后子夏不像颜回、曾参等人一样严守孔子之道,他重点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提出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因此子夏才会教出诸多法家弟子。
子夏担任莒父县令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想要取信于民,其手段就必然要与时俱进,否则如何取信于民?同时,取信于民时与使民效劳,不可能单纯地依靠道德仁义,还需要一定的法令条文。
与此同时,在对待乱臣贼子上,子夏比孔子还要直接、还要杀气腾腾。《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了子夏对《春秋》乱臣贼子的态度:“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也就是说,《春秋》告诉我们,对于奸佞之徒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也就是说,子夏虽然是孔门大儒,但他既继承了孔子又有所发展,所以子夏才会教出田子方、段干木、禽滑釐(后来专为墨家)这样的儒家门徒,又教出李悝、吴起这样的法家改革者。
荀子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故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但在思想上,却又提出了诸多利于法家的观点,比如以下三条:
首先,人心本恶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而性本恶是法家的理论基础。
其次,隆礼重法说。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认为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但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法治”为“暴察之威”,“礼治”为“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礼义才是立法的精神。
第三,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荀子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就是“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这无疑与儒家崇古相矛盾。
说到底,荀子认可孔子的礼治、王道等理论,但在实现方式上却有不同看法,反而与法家更为接近。这样的荀子,教出李斯、韩非子等几个法家弟子似乎并不值得奇怪。
对于儒家与法家的关系,郭沫若一语道破:“前期法家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礼仪制度)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儒法看起来差别很大,实际上两者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子夏、荀子等人教出法家弟子也就不奇怪了。
10月13日晚间,电视剧《繁城之下》在腾讯视频3集上线,正式开启首播模式。这部电视剧的单集剧情在60分钟前后,总计是12集的内容。表面
秦始皇应该是古代争议最大的皇帝,他虽然是第一位完成全国一统的帝王,但后世很多文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都是负面大于正面,会放大秦始皇
说起儒家学派,他们将人分为了四个阶段,四个等级,分别是士、农、工、商,并且以这四个等级来建立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
说到这个儒家思想,相比大家应该都非常的清楚,这个思想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影响颇深的,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曾为了换鹅专门抄写一部经书的人是有着“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不了解王羲之的朋友可能想象不到,王羲之是一位爱鹅人士。据说有一天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利用,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
一说到“韩国申遗”,很多人可能都快被气得笑起来了,韩国的申遗五花八门,什么内容都有,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加上各种媒体的宣扬,片面之词,给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基石就是源自于道家文化,在道教吸收道家文化之前,道家文化其实有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这三派。老子与庄
说到书法,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一定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被后世尊称为“书圣”,在书法上的造诣绝非是一般人能够达得到的。但是,王羲之
都说曹操是三国时期当老板的好料,主要是曹操敢于推行新政,而且用人大胆不像吴蜀那么保守。曹操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就和
要说古代的那一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最深,那一定就是儒家思想了,可以说古代从汉武帝开始,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时期里,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占据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我们并不少见,甚至很多人的签名用的就是上善若水,那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解答,其实不
说到高式熊和能很多人都不太认识这个人,但是如果你是书法界的那么他你一定知道的,但是不好的消息的是就在1月25日,高式熊老人家去世
米芾,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大书法家,不学习书法可能不了解他,但是在书法界,米芾的名气也是非常高的。米芾是宋朝人,然而作为一个书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更受推崇,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则不被重视呢?不过就现代来看,孔子的儒家思想实在有些太过于迂腐了,
中国本土的有两大宗教一个是道教另一个则是儒教。儒教的思想在中国渊源流传,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它包含的人文思想非常的具有代表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亚圣到底是谁呢?亚圣其实就是一位比较伟大的儒家思想家了,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又有什么样的著作呢?下面
儒家学说,一直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不管是现代还是在古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是有约两千年的历史的,不过也有人发现,孔子时
儒家可以说是中国从古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也被称之为儒教与儒学。儒家思想是有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孔
说到先秦法家创始人的问题其实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先秦的法家创始人应该是韩非子,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韩非子呢?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正面临这社会初步稳定阶段,为了能够建立一种普片的文化典范,李世明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政策。而王羲之便成为
说起法家,这是我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一个积极的行动派,其思想也是
说起程邈,相信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定会很熟悉了,他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据说是他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的。
赵之谦是清朝后期著名书画家以及篆刻家。赵之谦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其想法和作品都对近代写意花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赵之谦
说到儒家思想其实说来说去的争议很大,到今天来了依旧有争议,那么有的人却说了,其实儒家思想早就没有了,就在那个董仲舒之后就没的,那么
《论语》应该是儒家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部语录很好的总结出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等。可以说《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其影响力一
说到孔子,这个大家绝对不会陌生了,可以说这是我国文化的鼻祖之一了,他是我国著名学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