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潼关沦陷,长安城已经是无险可守了,叛军可能随时随地就兵临城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放了个烟雾弹,表面上说是御驾亲征,又是交代后事,又是点兵点将的,搞得这事就跟真的似的。而事实上是趁着凌晨时期黎明前的黑暗溜之大吉,一路向西撒丫子狂奔。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这种情况适合普通人,也适合皇帝。别看李隆基平日里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到了荒郊野外,照样一点架子也不能有,因为肚皮不当家啊。本来,还指望着路上沿途有地方官款待,谁知,这些官员听说皇帝都跑了,也都作鸟兽散,各自逃命去了。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饿一饿肚皮只不过是小事罢了,最可怕的是禁军的不满情绪正在日益增长。
实际上,这种不满情绪太正常了,李隆基带着这帮禁军出门,压根没有告诉他们要去哪里,因为皇帝的行程是绝密状态。可是,禁军们毕竟是人啊,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情绪浮躁是正常的,大家的妻儿老小都在长安城一带,如今一路西行,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加上饥饿和疲惫,有点抱怨肯定是少不了的。令人担忧的是,抱怨是会传染的,大家的情绪相互影响,抱怨声越来越大,到了马嵬驿附近,士兵们变得群情激奋,有了哗变的风险。这事儿让我想起了隋炀帝,隋朝末年的时候,北方风起云涌,隋炀帝眼看北归无望,于是就决定留在扬州,准备划江而治,继续享受他的荣华富贵。很明显,这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当时的禁军多数是关中人和中原人,妻儿老小全部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你指望他们为你尽忠吗?于是,禁军逃跑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最后被宇文化及利用,发动了政变。如今,李隆基也落到了这步田地,如果不重视禁军们的情绪,很可能步隋炀帝的后尘,殷鉴不远,我想李隆基不可能没感觉。
此时,禁军的首领为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是不是对他的名字有几分熟悉?没错,此人是个老将,几十年前,李隆基率军政变,杀死韦皇后一党,陈玄礼就是指挥官。也正是因为那场政变,李隆基对他百般信任,把禁军的统领权交给了他。可是,即使陈玄礼忠心耿耿,他也难以平复士兵们的抱怨啊。对于陈玄礼是如何处理这个棘手事情的,《旧唐书》说得非常笼统,倒是《资治通鉴》描述得要详细一些。一个老将,面对这种情况,当然有他处理方案。深思熟虑后,他觉得要想平复士兵们的情绪,其实也简单,必须得找一个出气口才行,让大家出出气。
环顾一周,如今能当大家出气筒的,也只有杨国忠了。此人恃宠骄纵,残害忠良,如今的大乱和朝廷大军的惨败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早已经是人神共愤。如果能够诛杀杨国忠,既能为国除害,又能平复军心,可谓是一箭双雕。可是,杨国忠毕竟是帝国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一个禁军统领怎么可能敢轻易下手呢?关于这个,几本正史都没有提及,但是,《资治通鉴》有侧面反映,陈玄礼是找太子李亨通了气的。众所周知,李亨与杨国忠素来不睦,当初李林甫在世的时候,曾经试图扳倒李亨,杨国忠在其中也没有起到好作用。因此,说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也不为过,只是,慑于李隆基的威严,李亨也拿杨国忠毫无办法。如今,士兵哗变在即,正是除掉杨国忠的好时机。可是,李亨也是个狐狸,《资治通鉴》对他态度的记载,颇值得玩味,言曰“太子未决”。这句话信息量就大了,只是说李亨并未做出决定,而是把皮球踢给了陈玄礼,但明显,这是默许的态度。要不然,陈玄礼也不会有后面的举动。
得到了太子的默许,陈玄礼腰杆硬了起来,为了尽快平复禁军的情绪,他紧急召集手下将领,给杨国忠判了死刑,《资治通鉴》的原文是这么记载的:
(陈玄礼说)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恨!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战前演说,也就是拉仇恨专用说辞。可能有些朋友读不惯文言文,咱不妨也解释一番吧。他说的意思就是,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社稷也受到了威胁,都是由杨国忠盘剥百姓而起,朝野都颇有怨言,如果不把他杀了,难以平复四海的怨恨。受到如此鼓动,士兵们当然情绪更加激动,就这样,杨国忠命悬一线!
正好,没过多久,杨国忠出现了,他出去巡视驿站,估计是安排皇帝的起居去了,正好归来。他刚下马就被二十多个吐蕃使节给围住了,这些吐蕃人也是点背,本来是代表国家前来出使的,应该是国宾待遇,谁知道事儿还没办完,皇帝跑了,他们也没办法,只有跟着皇帝一起跑了出来,如今走了一路,饥肠辘辘,连饭都吃不饱,他们不找杨国忠找谁,毕竟,他是宰相嘛。没想到,就这么一个要饭吃的场景给了禁军“灵感”。突然,一个士兵大喊:“国忠与胡虏谋反!”这群吐蕃人也一脸懵,没想到自己成了别人诛杀杨国忠的道具。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嗖”的一声,一支箭矢就射了过来,正中杨国忠的马鞍,见此状,杨国忠惊慌失措,一路奔到了驿站西门,想要寻求皇帝的保护,禁军哪里会饶了他啊,一群人追了上来,抡起刀就剁,可怜这杨国忠还不明就里,就已经成了肉泥,头颅也被悬挂在了门上。
听到外面如此嘈杂,御史大夫魏方进走了出来,没想到,他的一句话,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他说:“你们怎么敢杀宰相?”还真是不要命了,杀红了眼的禁军士兵上去就是一刀,魏方进顿时倒在血泊中。另一个宰相韦见素跑出来看看情况,刚站稳,也被一棍闷倒在地,顿时满脸是血,好在有几个士兵认识他,阻止了行凶士兵,韦见素才勉强逃过一劫。此时,士兵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将驿站团团包围,杀声震天。李隆基忙问出了什么事,侍从出去看了看,回来报告说:“杨国忠谋反,被禁军给杀了。”李隆基大吃一惊,什么?杨国忠谋反?这简直是荒唐,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隆基也不是傻子,他顿时就明白了,禁军哗变了。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李隆基还必须走出来,给大家鼓鼓气。演说完毕,李隆基说,如今反贼已死,大家散了吧。可是,士兵们却置若罔闻,纹丝不动。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听了,这是要干什么?士兵们大声叫喊:“贼本尚在!”
傻子都能听出来,士兵们所说的“贼本”,指的是大名鼎鼎的杨贵妃。李隆基当然舍不得,可是,面对咄咄逼人的禁军,他陷入了巨大的抉择困境。此时,大宦官高力士开口了,也正是他的这句话,最终要了胖美人杨贵妃的命,他是这么说的:
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这句话很明白,杨贵妃是没罪的,可是,将士们都已经把杨国忠给杀了,贵妃整天陪伴陛下,他们哪里会放心,万一哪天枕边风吹起来,岂不是小鞋满天飞。事到如今,也只有丢车保帅了。随后,一代佳人,胖美人杨玉环被高力士派人勒死。
之后,禁军们高呼万岁,一场危机算是勉强扛过去了。那么,杨贵妃真的是禁军们的目标吗?其实未必,正史史家往往把美人比作“红颜祸水”,事实上,杨贵妃对李隆基在政治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点,不仅仅我们能看到,当时的人大约也能看到,所以,杨贵妃并非是兵变的直接目标,他只是被杨国忠连累了而已,谁让她有这么一个不着调的堂哥呢,真是令人惋惜。
唐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很难忘的一段历史,总共经历了二十一位皇帝,这二十一位皇帝都具有属于自身的故事,最不得不说
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因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姑侄的关系。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李旦的第3个孩子。她跟李隆基姑侄2人曾联
说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然而这个太平公主又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所以太
上官婉儿是古代著名才女,有着“巾帼宰相”之称。到了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手上握有的权利达到鼎盛,当时她不仅在政坛有着显赫地位,在文
杨国忠是忠臣,但他的品德和才能都不足以支撑他担任唐朝相位。在如此重要的官职上,杨国忠没为国家带来正面影响不说,还专权误国,败坏超
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公元738年,他被立为太子。不过李亨还有两个哥哥,为什么太子回落到他的头上呢?这次就准备和各位简单聊聊这个问题
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故事,想必各位多多少少都有了解一些。不过李隆基并非杨玉环第一任丈夫,其实她的第一次婚姻是嫁给的李瑁。李瑁
说到这个李世民和李隆基,大家可能都是非常熟悉的,毕竟两个人都是唐朝时期非常厉害的皇帝,而且都是发动了政变。而且两个人都开创了盛
太平公主一共是有四子四女,其中和薛绍生有两子两女,和武攸暨生有二子二女。那这些孩子除了薛崇简,其他都被李隆基下令处死,那为什么只
说到这个李隆基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的,也还是非常的有故事的,今天我们可以来简单的说说这个李隆基最爱的人都有谁,话说前后有三个吧,那么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事情,那么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非常的有意思,他们自己本来是姑侄关系,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故事很感兴趣,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李隆基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太平,李隆基到底有没有和太平在一起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贺兰敏之与外祖母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贺兰敏之与外祖母好像是有染的,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有没有史料
安乐公主是李隆基的堂姐,安乐公主父亲是李显,李隆基父亲是李旦。因为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大家都见证了武则天称帝的一个过程,这
提到唐朝,大家都想亲眼见证大唐盛世究竟是一副怎样的场景。那唐朝自然是有光鲜的一面,但也有残酷的一面,例如唐朝是一个发生政变比较
说到这个李隆基,大家应该都知道比较熟悉的,他和他的姑侄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是比较不一般的,可能是因为李隆基还是比较喜欢他自己的姑
李隆基英明一世,晚年却落个凄惨结局,人生的大起大落在他身上显得格外明显。李隆基是典型的高开低走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正处大唐极盛时
随着历史剧题材的火热放送,不少人对与历史人物开始感兴趣,但大家在纷乱的电视剧中,并不能明确他们的历史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