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上古时期,族群首领战胜四方氏族的部落首领所使用的处军原则就是“四军之利”。那么什么是四军之利呢?分别指的是处山、处水、处斥泽、处平陆四种不同的地形所使用的驻兵兵策。而是“四军之利”就是面对四种不同的地形所做出军队驻扎的有利条件。
在山地行军作战的时候,士兵观察敌情要在富有水源的草地进行,一是为了补充水源,二是利于军队士兵隐蔽。而驻扎军队也有讲究,需要驻扎在视野开阔地势偏高的地方,同时需要阳光、水源充足。这两者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在阴暗潮湿的低洼之处常驻容易造成士兵体弱,切记不得仰攻身处在高势地带的敌人,因为他们占得地势之优势。
面对川流地势需要谨记的三点行军原则。
一:军队在河川地势驻扎时,不能驻扎在江河的下游,应该驻扎在高势地区,以防敌军水淹我军。
二:与敌人军队交战的地点,不能选择在江河水边处列兵布阵。
三:军队在渡过江河之后,不能在江河附近驻军,应该远离江河,防止士兵渡河疲惫之后,敌人来袭,我军没有退路。
在江河地带军队作战的策略:在敌军渡河来战时,不要在敌军刚渡河的时候攻击,更不要在敌军完全渡过河水才进攻,应该在敌军渡河到河水中间的时候,给敌军当头一棒,形成我军有利条件的最大化态势。
在军队行军过程中,若是遇到盐碱沼泽地势,应该在熟悉和确认周围环境后,快速离开盐碱沼泽地带。以防敌军来袭或者被地势所困。当此时与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相遇时,一定要及时抢夺接近水草背靠树林的地势,抢夺先机,占取有利地形。
在平原地带行军作战时,主力军队选择视野开阔、平坦的地势驻扎,但同时侧翼军队需要驻扎在高地,观望敌情,了解周围视野及动向,使得军队面向平原、背倚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得地势之优。
一个优秀的部队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环境来利于行军作战,面对不同的环境地势采取相应的作战方针,占地势之优,取得作战先机,建立军队在战场中的优势,从而取得战场的胜利。
中国有着上下5000年之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这点血数多的国宝中如何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够称之为国宝的
说起国防,这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御侵略与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岁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比较有意思了,很多人都说是这个孙子吧?那么这个孙子又是谁呢?这个问题
孙武被称为是“兵家至圣”,还有“百世兵家之师”和“东方兵学鼻祖”等美誉。当然这些都是因为他著写的《孙子兵法》被后人推崇为兵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
“以治待乱,以静待华,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以自己的额严整在
火攻是古代常用的作战方式之一,双方交战如何保证补给是关键,如果粮草被烧了,在战场上自然会变为被动的一方。所以火攻往往是冲着对方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始计篇》。很多人理解这里“计”字的含义出现了偏差,认为书中“计”是计策、计谋的意思,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