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被称为是“兵家至圣”,还有“百世兵家之师”和“东方兵学鼻祖”等美誉。当然这些都是因为他著写的《孙子兵法》被后人推崇为兵家必读之书,从古到今在军师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当然《孙子兵法》的内容不仅适用于战场上,各个领域都能被广泛运用。孙吴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其实《孙子兵法》刚出世时并没有收到太大的关注,直到以后才慢慢被后人所重视,这中间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之圣,孙武之名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写下孙子兵法的孙武,却不闻于诸侯,没什么名气可言。
原因很简单,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400余年,不谈《左传》、《吕氏春秋》等这些著名典籍了,即便一般的文献典籍中,也都没有提及“孙武”。如果孙武像后代孙膑一样,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史书又岂能不浓墨重彩的记录一笔?
这不免让人奇怪,孙武写下的《孙子兵法》,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著作,跨越几千年时光,至今仍在商界、军界发挥重要作用,其作者为何在春秋战国默默无名?而且,吴楚之战后,孙武又为何突然神秘失踪?
在解答这一问题之前,先看一看史书上对孙武的记载。最早记载孙武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次比较详细的是《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撰)。至于孙武到司马迁的400余年内,可谓是“史无记载,一片空白”。(当然,可能某些不出名的书籍记载了,司马迁看到了,但后来却失传了)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谈及孙武的文字非常稀少,只有大约500字,主要谈的是孙武练兵。
(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闾)。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操练宫内美女)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吴国)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可见,“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说明孙武见吴王之前,已经写好了《孙子兵法》。至于吴楚之战中孙武的军事能力,司马迁记载的很少,只有一句“孙子与有力焉”。
如果孙武只是“与有力焉”,就说明战功一般,可能还达不到名将的标准,在春秋战国时代制作金贵的竹简上,对于普通的将军自然能省则省,于是孙武就“史无记载”了。至于司马迁时代,因为《孙子兵法》显现出了巨大的军事价值,所以才就此记上一笔。
吴楚之战中,孙武究竟有什么样的战功?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吴国伐楚的大军中,阖闾是统帅,夫概是先锋(阖闾弟弟),孙武排在伍子胥之后,和阖闾一道作战,勉强算一个主要将领。
在这一场伐楚战争中,吴军主要战略是长途迂回奇袭,此后三战三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但决定吴楚的柏举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很奇葩,主要是夫概擅自发起突击,从而一举击溃楚军,由此乘胜追击,最终攻破郢都。
至于孙武独立指挥的战争,《吴越春秋》中只记录了一次,也是目前史料中唯一的记载,即攻打舒城之战,并杀了两个叛将。
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余、烛佣。
可见,吴楚之战中,孙武贡献可能有二:练兵有效,提供基本战略(迂回奔袭)。然而,前两者往往不为人重视,尤其是练兵一道上,史书上就鲜有记载白起、韩信、霍去病等如何练兵的。至于攻克舒城,这次小战发生在吴楚之战前六、七年的样子,更引不起史官的注意。
然而,攻下楚国都城之后,吴军就迎来了厄运。由于吴军在楚国到处施暴(甚至连楚昭王妻妾,都被“淫其妾媵殆遍”,贵族大臣百姓妻妾更遭羞辱),这激起了楚国强烈反抗之心。颠覆人们传统认知的是,在随后的战斗中,伍子胥、孙武等人屡战屡败,最后一溃千里。
因为秦楚一向联姻,所以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大约派出3.7万兵力,于是局势就变成了:秦楚对抗吴国。随后,即便孙武在世,但吴军还是在稷之战、沂之战、淮澨之战中一败涂地。
尤其是淮澨之战前,吴王阖闾受伤,夫概认为阖闾逃不了秦楚联军,所以率先逃回国内自立,阖闾急忙回国平叛,让伍子胥、孙武留下守住郢都。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战场上留下的尸骨)......遂焚而战,吴师大败(此后楚军收复失地,吴军退回国内) 。
从这一段记载中可见,伍子胥、孙武等人率领的吴军,一再遭遇惨败。即便孙武,也未能挽救败局。总而言之,面对秦楚联军的反击,吴王阖闾、夫概、伍子胥、孙武等人,统统不是对手。同时,孙武就此神秘失踪,史书上此后没了他的记载。
显然,可以还原这么一个孙武:一个地位不高的齐国人,无奈去了吴国才求得一官,孙武尽管精通军事理论,但指挥作战能力一般,所以吴楚之战中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加之后来吴军遭遇大败,孙武难辞其咎。面对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将军,史书自然不屑一记了。
以今天眼光来看,优秀的战略家未必就擅长打仗,他的后代孙膑也只是军师角色。其实,这就犹如足球教练,弗格森、穆里尼奥等球员生涯没什么可言,但却在教练行业大放异彩。但在重军功的春秋战国时代,孙武自然难以被人重视。
当然,孙武的默默无闻,还可能与《孙子兵法》的价值观有关。春秋时期,列国还是将就一定的贵族礼仪,行事有一定的底线,但孙武却提出“兵者,诡道也”,不惜一切阴谋诡计杀敌致胜,显然有悖于当时主流价值观,《孙子兵法》也因此明珠蒙尘,不为时人所重视。
让人不解的是,吴楚最后一战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了孙武的记载,于是孙武神秘失踪就成了一个历史谜团。目前,关于孙武下落主要有三种观点:战死沙场或被俘而死,战败回国被处死(被俘战败之责),(或伍子胥被杀之后)隐居乡野。
不管孙武生前如何,但他留下的《孙子兵法》,才是实实在在的宝贵财富。让人遗憾的是,就,如果孙武没有被杀,而是善终的话,那么他手里一定还有兵法总结(尤其结合实践或吴军失败之后的总结),可惜已经湮灭了历史风云之中。
孙武是春秋后期的齐国人,但是他在齐国并没能体现出个人能力,他投奔了吴国,吴国有个能人伍子胥,伍子胥就推荐孙武,孙武因此得到了吴王的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战略家,早些年与庞涓一起追随鬼谷子学习兵书,两人关系甚好。在庞涓出仕魏国后,孙膑应邀赶到魏国,因庞涓设计残害,造
孙武是春秋末期的齐国人,不过他在齐国并没有发展出自身能力,他投奔了吴国,吴国有个能人伍子胥,伍子胥就推荐孙武,孙武因此得到了吴王的
中国有着上下5000年之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这点血数多的国宝中如何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够称之为国宝的
说起国防,这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御侵略与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岁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
先秦时期,诞生了一个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活动的学派,就是兵家,虽然有关兵家的起源说法颇多,甚至还把九天玄女牵涉其中,但是最能让人
孙武被后人们尊称为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兵法鼻祖,孙武著作的孙子兵法享誉国内外,很多外国人也受到了孙子兵法的影响。其实孙子兵法更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比较有意思了,很多人都说是这个孙子吧?那么这个孙子又是谁呢?这个问题
孙子、孙武、孙膑,这到底是几个人?可能很多人都有些弄不清楚,孙子很明显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像孔子、老子那样,对于一个人的尊称,但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
“以治待乱,以静待华,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以自己的额严整在
火攻是古代常用的作战方式之一,双方交战如何保证补给是关键,如果粮草被烧了,在战场上自然会变为被动的一方。所以火攻往往是冲着对方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第一篇讲的是《始计篇》。很多人理解这里“计”字的含义出现了偏差,认为书中“计”是计策、计谋的意思,其实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当年楚平王因为听信费无忌谗言,导致伍子胥父亲被杀,伍子胥被迫出逃,楚平王则下令缉拿。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