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除了本名以外,还有很多称号,例如常见的谥号、庙号,以及年号、尊号。大部分皇帝我们是习惯以庙号称呼,例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还有些皇帝我们习惯以年号称呼,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等。当然,这些叫法都是可以的,但很多网友可能不太清楚谥号、庙号、年号还有尊号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那今天就准备借此机会跟大家讲讲这里面的关联,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皇帝”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称号。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灭关东六国,一统天下。如此功业早已不是“秦王”两个字能够匹配的。于是,丞相王绾和御史李斯建议,取上古帝王“泰皇”的“皇”和“五帝”的“帝”,以“始皇帝”作为称号,其后“皇帝”之号,世代相传。可惜短短十五年后,秦朝就灭亡了。倒是“皇帝”一词流传下来,成为不可僭越的“专有名词”,也就是“尊号”。
第一位袭用皇帝尊号的是刘邦。公元前201年,楚汉之争胜利后,汉王刘邦已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地位高于所有的“王”。于是,韩信、英布等诸侯王们联合上书道:“如今天下已定,我等蒙大王恩惠都封了王。但我等与您都称王,名号没有尊卑之分,您的功德又怎能让后世知晓呢?我等目死提议,请您接受皇帝”尊号,做天下之主!刘邦故作谦虚地一番退让后,便做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上尊号这个仪式,也成为此后当皇帝的必经环节。
有了“皇帝”这个尊号,意味着地位崇高无上、不可逾越,即使是长辈,也要遵从。因为等级制度绝对高于血缘关系。那现任皇帝的父母亲又该怎么称呼呢?他们也有尊号“太上皇”“皇太后 。
活着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称帝后,仍旧按照礼数回家拜见父亲。没想到,刘太公竟抱着扫帚,在大门前且 迎且退,怎么也不肯接受参拜。老爷子惶恐地说:“我的仆人和我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是我的儿子,可我也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向臣民下拜,岂不乱了秩序?”刘邦连连称善,下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也成了“皇”,父子之情就无碍君臣秩序了。
“皇帝”的头衔还是不能满足天子们的虚荣心,于是种种歌功颂德的词汇被加到了“皇帝”之前。如,汉哀帝“陈圣刘太平皇帝”,唐中宗“应天神龙皇帝”,唐玄宗“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宋太宗刚即位时是10个字,短短九年间,已经加到了18个字。北伐契丹失利后,宋太宗大概觉得加在尊号前面的“应运统天”“睿文英武”有点名不副实,所以主动要求撤掉,改成“法天崇道皇帝”。皇帝尊号字越多,越能显示王朝和君主的无上至尊。
嬴政定“皇帝”尊号的同时还发起了一场改革:废除谥法。
自西周开始,上一代君主去世后,新君和官员们会授予他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即“谥号”。西周的开国之君姬昌的谥号是“文”,即周文王而“成康之治”的开创者姬诵的谥号则是“成”。谥号起初是天子专利,但春秋后,周天子王权衰落诸侯也有了谥号。
既然谥号有敬重之意,又能表彰死者的功业为何赢政要废除“谥法”呢?按照先秦典籍《逸周书》的说法,西周以来,选择谥号要从死者的“行之迹”出发,即个人功业。而个人功绩的最终定论,却要看拟定谥号的后人的认可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们后来又将谥法与礼法相结合,主张通过拟定谥号来“使乱臣贼子惧”。秦始皇倚重法家思想,觉得谥号给了“子议父,臣议君”的机会,这不是妄议吗?于是禁止大臣通过上谥号议论自己的功过得失 。
而继承了“皇帝”尊号的刘邦,创业时便得到儒生们的助力,很自然便接受了儒生“重谥”的理念,认为可以有助于汉政权的巩固,于是刘邦登基后全面恢复了谥法。刘邦的谥号为“高帝”,有开国之功的意思。
从汉到清,皇帝的谥号五花八门。在位期间政绩突出者,多称“文帝”;对外征伐、统一天下者,多称“武帝”。而被吕后控制的汉惠帝刘盈,和以“何不食肉糜”著称的晋惠帝司马衷,都是性格柔弱的皇帝他们的谥号都用了“惠”字。还有一些谥号则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汉殇帝刘隆刚刚出生一百天就当了皇帝,即位八个月后便去世,堪称最短命的皇帝。于是他的谥号是“殇”,年幼就夭折,确是令人伤感。
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并称昏君代表,而“桓”、“灵”也成了谥号中的“雷区”。“炀”字在溢法中有“好内远礼”的意思,即宠幸后宫、远离礼义。而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背离民心的一生,正是这个溢号的形象写照。
不过,那些在政治斗争和改朝换代中成为牺牲品的皇帝,却连谥号都没有机会获得。三国时期,曹魏皇帝曹芳被权臣司马师废除,曹髦被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刺杀,两人都没有溢号。南唐后主李煜,在战战蜕地度过了人生最屈辱的一段日子之后,同样”无谥而终”。
天宝十三载(754年)唐玄宗李隆基一声令下,把自己祖宗们的溢号全都加长到七个字。这样的大手笔大概是为了和官方赐予臣僚的一字、二字谥相区别。
李隆基开了头,后来的皇帝无不遵从,谥号越来越长。唐宣宗的谥号有18个字,宋代皇帝的溢号以16字为多,明代则常为17字清代更惊人,全都超过了20个字!这么长的溢号,叫起来实在不方便。怎么办?“唐宗宋祖”登场了。
“祖宗”一词,中国人再熟悉不过。对于平民而言祖宗”是祠堂里祭祀的先人们。对于皇帝,则意味着太庙中供奉的“先帝”。“某祖”“某宗”是皇帝们在太庙里的称号,所以叫”庙号”。
最早的庙号,可能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商王太甲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去世后,商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就称太甲为“太宗”。而另位商王武丁因为对外征伐,功绩卓著,庙号“高宗”,既然庙号的起源早、文字也简单,为何唐以前人们不用庙号称呼皇帝呢?
原来,最初皇帝想获得庙号,是有“门槛”的。西汉二百多年来,有庙号的皇帝只有五个:汉高祖(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汉元帝刘奭庙号“高宗”。在位时间短、或者无所作为的皇帝,都没有资格获得庙号。到了唐代,皇权日益集中,庙号的门槛才被撤掉。皇帝都有庙号,也就好称呼了。
看庙号便可知一个皇帝在王朝中的地位:“祖”是开国之君,“太祖”“高祖”代表了首创之功;“宗”是继承者,“太宗”多指巩固政权,而“高宗”则指有重要文治武功的皇帝。
自汉代以来,称呼前代皇帝,必用庙号和谥号。在庙号的单字后加上一个“庙”,指的是本朝先帝。
年号是中国使用公元纪年之前特有的纪年方法,在此之前,则普遍以“今某年”称呼当下皇帝在位的年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刘彻开始使用的。明清之前,年号的变更非常频繁。元朔六年(前123年)汉武帝打猎获得一只“神兽”,这样的祥瑞当然要庆祝一番,于是汉武帝决定,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狩”,以作纪念。汉武帝共用过1个年号,而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不长,却用了18个年号!“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长寿”“天册万岁”……令人眼花缭乱。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竟在一年里使用了“太极”和“延和”两个年号。
明清的皇帝对年号则非常“专一”,只有两人更换过年号:因为复辟而两度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将国号由“金”改为“清”的清太宗皇太极。传说有人告诫明太祖朱元璋,改元次数越多,国家越不安定。以他就一直以“洪武”为年号。其后的皇帝们也遵循他的先例,“从一而终”。其实,固定的年号利于使用,而明清高度集中的皇权,也意味着皇帝们不需要通过反复改元来宣示自己的权力。
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接唐朝的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1个国势比较短的王朝,隋朝的伟大和短命跟秦朝也有的一拼。隋一共有四位帝王
说到这位卫子夫,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她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被称为孝武卫皇后。最重要的是,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谥号的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历史上,一般情况下皇帝都是有自己的庙号和谥号的,但是唯独这个汉朝的汉景帝在死之后一直都没有庙号,只有一个谥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能够享有谥号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些杰出的贡献,或者就是威望很高,这种一般都是皇帝会有的。当然也会有一些
说到古代的皇帝,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毕竟这是对于每个时期每个皇帝的代号。但是在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
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朱棣的事情,因为朱棣的庙号好像神秘的被改过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叫太祖的,但是不知
说到这个王莽,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是存在着很大争议的,尤其是他的身份,毕竟在历史上很多有关他穿越者的故事,而且还是一个开国皇
古代一些帝王将相死后,一般都会有谥号,这个谥号是后人用一些简短的话来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有的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有的却有几十
历史上的皇帝,时候基本上都会有一个谥号、庙号,谥号是一个人死后对他的总体评价,历史上基本上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而只有极少数
说到“谥号”,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后人对过世的有地位的人的一种极其概括的评价,字数不一定,有长有短,这种习惯也同样影响着古代东亚的其
谥号是在人死后,对他一生功绩和所作所为的评价,一般而言都是用比较少的字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的,只有声名显赫
我们知道,古代很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皇帝当然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叫的“汉武帝”、“唐玄宗”等都是由谥号组成
谥号,是古代时期用于给一个逝去之人的一生做一个高度概括用到的称号,一般来说就是帝、妃、诸侯、大臣等人物才会拥有。三国蜀汉时期
古代的皇帝在死后,一般都会有一个谥号,作为一个对这位皇帝一生的功过的评价,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庙号”,庙号与谥号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有谥号一说,在人死了之后,后世人给他的一个简单的评价,字数并不多,但是基本上可以概括他的一生了。而谥号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有有
中国古代每位皇帝都会有一个谥号,也是对皇帝的一种评价。不过几乎所有开国皇帝的谥号中,都会有“高”、“文”、“武”这三个字,这是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皇帝作为至高无上地位的人,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因此皇帝位置才会那么吸引人。而在很多皇帝死后,他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尽管后世对他褒贬不一,但是他曾经做下的功绩却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过,我们在称呼很多皇帝的时候,虽然用的
溥仪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经历也是非常的传奇的了。溥仪虽然曾经是皇帝,但是很显然他和古代其他的皇帝有很大的不
“武穆”是古时候谥法的常用字,而死后能被追谥“武穆”的人,证明他们生前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而“武穆”就象征着最高的评价。《汲冢周
仁宗是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历史上凡是被授予“仁宗”的皇帝基本都拥有良好口碑,并且政绩有佳。最有名的仁宗恐怕还是宋朝的宋仁宗,宋
朱祁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但他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的尴尬。夺门之变爆发后,朱祁钰一直被软禁到死,而他也是第一位没能安葬在明十三
卢世瑜作为萧定权最敬爱的老师,其实在他心里早已经把卢世瑜当做亲人了,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态度让自己实在是心寒,卢世瑜却像父亲像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