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无限感慨的说了这么一句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一个布衣出身的刘邦,显然是有着他独特魅力的。刘邦的手下人才济济,能人众多,然而成功后的刘邦在政治上主线表现出了冷酷和无情。而当时的韩信则是他最忌惮的第一人。
韩信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栋梁,韩信的仕途之路一直很坎坷,在项氏叔侄那儿得不到重用,投奔刘邦吧,也只做些小官,不是负责接待工作,就是负责后勤工作,这才有了萧何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也是杀害韩信的阴谋人之一,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通过萧何的推荐,韩信得到刘邦的重用,任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随帮助刘邦占取关中。楚汉战争时,韩信平定了魏国,又击败代、赵,降服燕国,韩信发挥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百战百胜,纵横天下,无愧于一代战神,历史上的许多战术典故都源于韩信,诸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楚汉之战,刘邦的实力根本不及项羽,在这场以小博大的斗争中,韩信为刘邦的胜出立下汗马之劳。期间,刘邦立韩信为齐王,其实,齐王之封是韩信自己争取来的,当时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危难之际,却接到韩信差使者送来的信件,提出要求让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刘邦非常生气,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陈平劝解刘邦暂且息怒,不如先依了韩信“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恍然大悟,选择隐忍,给韩信回信,还很豪爽的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最终项羽自刎乌江,天下归于汉。
天子心,海底针,或许,正是韩信的这次邀封,在刘邦的心中留下阴影,不能释怀,这是他心里一直过不去的梗。韩信也为自己悲催的命运埋下祸根。
公元前202年,西汉伊始,未央宫内,莺歌燕舞,把酒言欢,刘邦宴请群臣,庆祝胜利。宝座之上的刘邦却心事重重,看着老部下们尽情放纵,任意所为,甚至无视他这个王的存在。刘邦突然意识到,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他已经得到天下了,距离至高无上的集权制度还需要一段距离,可能需要一段更艰辛更复杂的过程。
秦朝以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也承袭了这种制度,但是,西汉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八个异性王,分别是: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韩王信,他们的封地丰厚,领地广袤,且握有重兵,可以说是西汉的国中之国,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这正是刘邦所担忧的。为了保障政权,巩固自己的力量,刘邦自然不能放任这些王在外面掣肘,于是,刘邦开始向异姓王发起攻击,消灭诸侯和建设国家同时进行中。
在这些王之中,韩信是功高盖主,举足轻重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自然成为刘邦第一个对付的目标。早在楚汉之战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就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古语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时候,将军若坐失良机,日后悔之晚矣。”这些过往,增加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恰巧此时,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借机夺去了他的兵权,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灰意冷,无限感伤“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陈豨造反,和韩信勾连。为防止韩信叛乱,公元前196年,当时刘邦出征在外,吕后与陈平,萧何合谋,把韩信诱骗到未央宫,诛杀之。未央宫,夜未央,庭燎之光,可以波澜不惊,也可以杀机重重。
刘邦回来后得知韩信已死,一半欢喜一半忧伤,他问吕后,韩信临终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他说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刘邦随即命令抓获蒯通,蒯通招供说,十年前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了,当时韩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意思是说,汉王待我不薄,用他的坐驾让我乘,用他的锦衣让我穿,用他的饭菜招待我。我听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和他共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他的忧虑,别人帮你填饱肚子就要为他的事效死命,我又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此时此刻,刘邦叹息,原来韩信没有背叛我啊。韩信,这位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的军事天才,最后成为皇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其他的异姓王功臣,也都没有逃脱和韩信一样的命运。刘邦剪除了所有的异姓王,之后王国首脑都是同一家族里的人,在刘邦看来,血缘关系才是最值得信赖,最可靠的关系。
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狼烟滚滚,烽火不休,能够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更好的管理帝国,是历代帝王乐此不疲,锲而不舍的研究命题。
吕氏名雉,是汉王朝创办人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妻子。早些年父亲为避仇移居沛县,在1次宴席上喜欢刘邦不凡的风范,刘邦任亭长时吕后嫁给了
汉代的建立给国人注入了一个反抗和不屈的精神。1、因为汉代是第一个由最底层人民建立的王朝;2、并且给以后所有的被压迫的人民一个
在《三国演义》中,刘协自小就作为傀儡皇帝生存着。佞臣换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曹操坐上丞相,才稳定下来。可是曹操却不是为了做丞相而稳
汉灵帝晚年时期,遭遇着选取皇太子问题。何皇后生要皇子刘辩,自小送养在坊间一个姓史的道长家中。刘辩比刘协年老,并且是皇后娘娘所生
刘协是刘邦的十六代孙,他们之间相隔十四代,刘邦过后是刘恒,然后是刘启、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刘庄、刘炟、刘开、刘
1、刘邦子孙关系:刘邦有多少子孙?刘邦共有8个儿子,按从高到低排列:齐悼回王刘飞(曹继生)汉徽帝刘英(卢侯生)赵寅王刘如懿(齐夫人的一生)副王
说到这个白马之盟,大家应该都会知道,这个是刘邦推出的一个盟约。这个可是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不得不说,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生前制定这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脏唐臭汉”四个字并不怎么陌生,多多少少也都听过,但是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唐朝和汉朝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抗争真的是非常的激烈,而且最后项羽被刘邦逼在乌江,最后项羽自刎。一般情况下,历史上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有人说是刘邦,有人说是明朝的朱元璋,也有人说三国时期的这个孙权,那么到底是谁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各位应该有所耳闻。有人问,斩蛇起义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典故在古代也十分有名,最早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至于
大家都知道,刘邦在病死之后,太子刘盈登基,这个时候吕雉就直接独揽大权了,在第二年的时候,吕雉就直接将戚夫人的儿子毒死,还把戚夫人做成
其实关于韩信究竟有没有叛变这个问题,是带有一定争议的。根据一些古文上的记载,韩信是被告密,所以吕后才得知他会叛变。不过韩信真有
其实在正式当中,刘邦根本就没有答应过韩信什么“三不杀”,这么有文艺范,包含着艺术气息的话,绝对不会出现在正史当中的。所谓的“三不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但他也是一个疑虑重重的人,韩信的死与他的怀疑有关。他的手下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后勤达人萧何,和作战勇猛
了解西汉历史的朋友,应该会知道彭越这个人物。彭越是西汉开国功臣,他在秦末起义,后加入刘邦,期间立有不少战功,和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
刘邦攻入咸阳后,项羽并没有遵守此前的约定,而是将刘邦封为汉王。此后项羽又把关中一分为三,这让刘邦十分恼怒,决定和项羽开战。当时刘
刘邦死后,戚夫人失去了庇护伞,她最后也是被吕后整的很惨。那刘邦生前为什么没有想办法保下戚夫人呢?刘邦虽然喜欢戚夫人,但维护汉朝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相信了解战国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了,他是这四个人当中最厉害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君子。信陵君的才能、眼
嬴政和刘邦实际上只差了三岁,两人是同一年代的人物,但似乎很多朋友都会觉得嬴政要比刘邦大很多。刘邦算是大器晚成,他和嬴政在当时完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汉奸,其中很多人说这个“中行说”就是其中之一了,话说这个中行说直接是影响了这个汉朝当时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吕后杀死韩信这个事情,本来很多人都认为是刘邦杀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刘邦,而是吕后杀的。只不过刘邦是默许吕
说到韩信之死,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吕后派萧何引诱其进宫之后将其杀死。对于这个行为,刘邦是默认的,并没有怪罪于吕后。然而吕后杀韩信的
说到汉高祖刘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而且刘邦和樊哙之间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樊哙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在刘邦重病回到长
说到这个龙且,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他可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不仅如此,这个龙且和项羽是一起长大的,所以跟随项羽也是很长时间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楚汉之争的项羽一直有话说,大家也知道范增还是非常的厉害的,非常的聪明,智谋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但是最后项羽中了
说到这个汉承秦制,相信对于秦朝和汉朝的制度都有所了解,就是因为秦朝在大一统之后,建立了一个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那么这个
最近很多人想起来了这个刘邦和项羽的事情,那就是当时刘邦是有列举项羽的十宗罪的,那么这十宗罪是否有历史记载呢?当时这十大罪又是不
说到这个吕后,大家应该都知道,她可是一个非常心狠手辣的人,而且最关键的是。有一个人公然羞辱了她,而且那个人还能安然无恙的。这是怎
白登之围是刘邦命里的一道坎,他差点就没能越过去。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0多万大军亲征匈奴,刚开始汉军气势如虹,匈奴军根本不是对手
《楚汉传奇》韩信拜将是第49集。第二天天亮了刘邦安坐到部队前面,诸位士兵也等待着将军的信息,敲鼓后,萧何代刘邦公布王命,任职韩信为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刘邦上位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就直接下令杀了诸多的功臣。对于这些功臣刘邦直接以“谋反罪”定其罪名。所
最近看到一些人留言,他们也都说了,这个汉朝的皇帝好像都比较喜欢寡妇,仔细一分析好像还真的有这样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
说到刘邦,大家都知道,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就杀了很多开国的功臣,当然这些功臣可以说是和刘邦平起平坐,刘邦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对其
刘邦称帝立汉后,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其中萧何被封为酂侯,他的食邑是功臣中最多的。由此也能体现出萧何地位之高,不过此后萧何还是有些
说到韩信和白起,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一个被称之为“兵仙”,另一个被称之为“战神”。这两个在打仗方面可都是非常厉害的。虽然两个人并
说到白登之围,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事件就是讲的汉高祖刘邦呗匈奴围在白登山。当时那个时候,刘邦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的危险了。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西汉的时候,那可是战乱不断,而且在那个时间也是出现了很多非常厉害的武将,比如说“汉初三杰”等等,它们可都是刘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白登之围讲述的就是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山的事情。原因就是因为刘邦小瞧了对方的实力,所以失败了。但是当时刘
刘邦底层出身,也没什么背景,却能成为首领,乃至于一代开国皇帝。像刘邦这样的人,或许是有天生的领袖气质,对于领袖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自
刘邦在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就活的有些飘了,自以为是天下无敌了。当他听说了韩王韩信(不是兵仙韩信)准备投降匈奴的时候感到极其气愤
刘邦和项羽虽然是对手,但或许到了刘邦晚年,他会想起项羽,思考他当年在乌江为何选择以自刎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都知道一句话
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王陵这位历史人物。王陵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很早就认识刘邦,还曾多次和刘邦一起协同作战,等刘邦攻破咸阳后,王陵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两汉时期也就是东汉和西汉,都有实行一个制度,那就是“察举制”。很多人对于这个制度并不是很了解,那么这个察举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因为萧何把韩信留住,最后才帮刘邦战胜了项羽。不过最先发现韩信的人并不是萧何,而是夏侯婴。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当中,没有任何一场战争会想这一场战争那般充满着魔力,因为这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了伟大王朝的诞生。在这场战争当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刘邦这个皇帝,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土皇帝”。毕竟他是从最底层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所以这样的一个皇帝,肯定会
韩信之死,到底是刘邦的想法,还是吕后擅自决定?当然,刘邦和吕后是同一战线的人,以吕后的才能,她必然已经察觉到韩信会给他们带来的风险
刘邦一统天下后,他废除了秦朝使用的礼法,很多礼节都十分简化。后来刘邦觉得这样也不太对,君臣之间在利益方面还是要有严格的区分,所以
相信大家应该都对项羽和虞姬非常熟悉了,但是说打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就有点扑所迷离了。毕竟,虞姬是之后才到来到刘邦这边的。甚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初汉三杰。只是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这三位也并不是说就可以安享富贵了,其中韩信的下场是最惨的。吕后找到萧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经历了各种洗礼的,要么是被灭亡,要么就是被取代了。但是历史上这个汉朝,虽然有很多,比如说西
说起刘邦,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汉高祖,汉朝的开朝皇帝,是秦末汉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刘邦在蜀汉争霸中能够战胜项羽,夺得天下,那么肯
刘邦立汉后,分封了143个位次的彻侯,封侯的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功臣们除了能获得一个荣誉称号,实质的奖励也很多,例如对自己的封邑
刘邦死后,吕后总览大权,刘盈身为皇帝,在母亲面前呈弱势一方。吕后原本差点被戚夫人取代,所以手中握有权利后,对戚夫人施加报复,手段残忍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汉朝,自从把秦朝给灭了之后,也是发展的不错。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朝代灭了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些新的制度
刘邦十四、五岁完成学业后,便投身张耳门下,当时张耳非常喜欢刘邦,便带着刘邦四处云游。大概张耳当时是在联络抗秦势力吧。这可让刘邦
我们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韩信其实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战功,但是萧何却笃定韩信是将帅之才。那么萧何为何这么盛赞韩信呢?他
说起韩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在我国历史上,韩信被奉为“兵仙”或“战神”。萧何曾经说过:“国士无双”,刘邦也曾评价到:“战必胜、攻
其实韩信不见得真的会造反,他应该只是想得到一个王位。不过刘邦一方还是决定提前动手,以防万一。从刘邦的角度来说,无论韩信是否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