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统天下后,他废除了秦朝使用的礼法,很多礼节都十分简化。后来刘邦觉得这样也不太对,君臣之间在利益方面还是要有严格的区分,所以需要新的礼仪。这时叔孙通自荐,称可以为汉朝制定一个全新的礼法。可能知道叔孙通的朋友不多,他的知名度的确不算高,但叔孙通对于刘邦来说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他本人的经历也是十分的丰富,想了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叔孙通(一说“叔孙何”)是鲁地薛县人(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官桥镇),年轻时因精通儒术而被秦二世召入朝廷,封为待诏博士(即候补政治顾问)。叔孙通深知秦朝以暴政治理天下,必然招致覆灭。他不愿充当秦朝的殉葬品,时常思考脱身之计。
果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武装反抗暴秦。消息传入京城,秦二世召集博士与诸儒生问计:“楚地戍边士卒半途造反,现已攻取蕲县与陈郡,诸君有何高见?”
三十余名博士与儒生启奏:“这是明目张胆的谋反!理应杀无赦!恳请陛下速速派兵剿灭这些反贼!”
叔孙通见大事不好,急忙启奏:“陛下,他们的话全是谬论!如今天下一统,各郡县城池均已铲毁,民间兵器也都被销毁,戍卒们用什么造反?且我朝上有英明皇帝,下有完备法令,大小官吏无不恪尽职守,天下人如葵花向阳般拥戴您,何来反贼?以臣愚见,这些人无非是偷鸡摸狗的盗贼而已,何足道哉!相信地方官们很快会将他们逮捕法办,根本不劳陛下费心!”
秦二世转怒为喜,问诸生是否赞同叔孙通意见,并令御史将认定造反者以危言耸听罪逮捕入狱,把认为是盗贼者全部放还,并赐叔孙通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且将他头衔上的“待诏”二字抹去,“拜为博士。”
叔孙通抹着冷汗快速出宫回家,连夜收拾行装。学生们质问:“先生,您今天为何如此谄媚?”叔孙通心有余悸:“你们知道什么!我今天差点儿如羊入虎口小命难保了!”天黑后,他带上门生,趁着夜色仓皇逃出京城。
他逃回故乡薛县,投入项梁帐下。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叔孙通又投奔楚怀王。楚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后,“叔孙通留侍项王。”刘邦率各路诸侯攻入彭城后,叔孙通审时度势归顺刘邦。刘邦被项羽反扑击败一路西逃时,叔孙通紧随刘邦败逃,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南北转战。
叔孙通投奔刘邦时,身穿一身刺眼的儒生服装。刘邦越看越别扭,横挑鼻子竖挑眼。叔孙通立即改穿短衣服,一如楚人打扮,刘邦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跟随叔孙通投奔刘邦的一百多弟子,天天盼望老师能把他们推荐给刘邦。不料,叔孙通专门向刘邦推荐旧日的土匪强盗,对弟子的请求充耳不闻。弟子们非常气愤,在背后一个劲儿发牢骚。
叔孙通语重心长教育弟子们:“汉王现在正冒着箭雨石林与项王争夺天下,急需能斩将拔旗的勇士,所以我才极力举荐忠勇之士。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能上战场冲锋陷阵吗?你们且耐心等待,时机一到,我自然会举荐你们!
刘邦对叔孙通归属以来的表现极为满意,“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公元前202年初,刘邦统一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刘邦决定废除秦朝的繁琐礼法,责成叔孙通牵头,制定一套相对简便易行的朝仪。
群臣自恃与刘邦同甘共苦打江山劳苦功高,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们在金殿上酗酒争功,大吵大闹,甚至喝醉后鬼哭狼嚎,“拔剑击柱”,把庄严神圣的金殿弄得犹如菜市场般乌烟瘴气。刘邦对此开始不满、反感、厌恶,催促叔孙通加快制订礼仪进程。
叔孙通趁机举荐弟子们:“陛下,儒生们固然不能跟随您攻城拔寨,但是可以协助您守住天下。臣恳请陛下征召臣的弟子们协助臣,集思广益,共同制订朝仪。”刘邦答应:“可以,但是别搞得太复杂!”叔孙通道:“五帝使用的音乐各异,三王使用的礼仪亦不相同,礼仪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而制定出的规矩准绳。臣准备参照古代礼仪,同时吸收秦朝礼仪中的合理成分,为您制定出一套符合现代使用的礼仪制度。”刘邦同意:“好,你试着办!但是,一定要简便易学,首先得考虑我是否能做到!”
叔孙通立即前往曲阜一带,找到三十多个儒生。有两名腐儒拒绝征召,并痛斥叔孙通:“您朝秦暮楚侍奉过十来个主子,全靠溜须拍马博得主子欢心。如今天下刚安定,死者未葬,伤者未愈,您又撺掇皇上制订什么朝仪!朝仪是行善积德百年之后方能考虑的事儿!您的行为玷污古人,我俩绝对不会跟您去!”叔孙通无可奈何:“你们这些根本不懂时代变化的榆木脑袋,我也懒得跟你们费口舌!”
叔孙通率三十余人回转长安,与刘邦身旁原有的旧书生合并,将队伍扩大至一百多人。叔孙通制定出详细具体的礼仪规程,令弟子们在野外拉起草绳,立起草人,前后演习月余。待诸生动作演练娴熟后,叔孙通启禀刘邦:“陛下,礼仪已备,恳请陛下过目验收!”
刘邦亲自到演习地点,从头到尾观看演练后,开怀大笑:“这样的礼仪,我完全可以做到!诸位请继续抓紧排练演习,待十月岁首朝会时,正式启用!”
十月朝会,叔孙通主持制定的朝仪大获成功。刘邦喜出望外,“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五百斤。”叔孙通趁机请求:“陛下,臣的弟子们跟随臣多年,且自始至终参与礼仪制定工作。恳求陛下予以赏赐!”刘邦大笔一挥,把他们全部任命为郎官。
叔孙通把刘邦赏赐的五百斤黄金悉数平分给弟子们,弟子们喜出望外,齐声歌颂:“先生,您可真是与时俱进的圣人啊!”
叔孙通被刘邦任命为太子太傅后,竭尽心智辅助太子刘盈。数年后,刘邦因偏爱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打算废黜太子改立赵如意。叔孙通坚决反对:“春秋时晋献公因宠爱骊姬而废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导致晋国内乱数十年,成为天下人笑柄;秦朝也因没有明确指定扶苏为太子,才被赵高等人钻空子改立胡亥,导致社稷灭亡。太子忠厚孝顺,天下尽知。吕后既是陛下原配,又是与陛下同甘共苦的妻子,陛下岂能忍心背弃她?您非要另立太子,臣唯有一头撞死在您面前!”
刘邦尴尬至极:“您别当真,我也就是开个玩笑罢了!”
叔孙通严肃地说:“太子,是国家根本。根本动摇,国家必然随之动摇。您怎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
刘邦连连道歉,表示一定听从叔孙通的意见。吕后闻讯找到张良求计,张良请来商山四皓助阵,终于使刘邦彻底打消更换太子之念。
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因时常要到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都必须兴师动众清道戒严,有扰民之嫌,便指示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修建一座空中复道。叔孙通劝谏:“陛下岂能让复道凌驾在高祖的陵寝与高庙之间?高庙是我朝开国祖先居住之地,后世子孙岂可在高寝与宗庙之间的通道间往来?”
汉惠帝如梦初醒,打算拆除复道。叔孙通再谏:“陛下修建复道一事,天下皆知。此时拆除,岂不是表明陛下犯错?不如将错就错,在渭河北岸再建一座宗庙(即原庙)。以后,每月从高祖陵寝中取出衣冠后,直接送到新宗庙祭奠。如此一举两得,既不必再使用复道,又为祖宗扩建了宗庙。”汉惠帝大喜,传令照办。
一天,汉惠帝前往离宫春游。叔孙通进言:“陛下,古人有请祖先在春天品尝鲜果的习俗。此时,正是樱桃成熟季节,陛下春游时,请采摘樱桃回来祭献宗庙。”从此,用鲜果祭祀宗庙成为皇家定制。
汉惠帝赞赏叔孙通的忠诚与才能,亲切嘱咐他:“大臣们对朝拜、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还很陌生,所以,朕恳请先生费心对他们多加指导!”于是,叔孙通被任命为太常,负责先制定出祭祀宗庙的仪法,继而陆续出台其他方面的礼法。
叔孙通为大汉量身定制的礼仪,成为后世历代王朝遵循的圭臬,却遭到宋代司马光的非难。司马光指责叔孙通为刘邦制订礼仪纯属歌功颂德拍马屁,因急功近利导致古礼失传,且建议汉惠帝修建原庙完全是文过饰非。司马光不仅全盘否定同朝王安石变法,对前朝叔孙通制定礼法照样大放厥词,本无可厚非,因为他是保守派的代表,代表着所有时代的因循守旧者。
司马迁则高度赞扬叔孙通,称赞他因具备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故能“与时变化”,为大义不拘小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礼法,最终成为一代“汉家儒宗”。
叔孙通审时度势,顺应时势,萃取夏、商、周、秦四代礼乐精髓,为刘邦制定出耳目一新的朝仪制度,充分体现出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也许,在个人品格方面,叔孙通确有不足之处。但他与时俱进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人学习和深思!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刘协是刘邦的十六代孙,他们之间相隔十四代,刘邦过后是刘恒,然后是刘启、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刘庄、刘炟、刘开、刘
1、刘邦子孙关系:刘邦有多少子孙?刘邦共有8个儿子,按从高到低排列:齐悼回王刘飞(曹继生)汉徽帝刘英(卢侯生)赵寅王刘如懿(齐夫人的一生)副王
说到这个白马之盟,大家应该都会知道,这个是刘邦推出的一个盟约。这个可是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不得不说,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生前制定这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历史上,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抗争真的是非常的激烈,而且最后项羽被刘邦逼在乌江,最后项羽自刎。一般情况下,历史上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最先提出来的,有人说是刘邦,有人说是明朝的朱元璋,也有人说三国时期的这个孙权,那么到底是谁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各位应该有所耳闻。有人问,斩蛇起义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典故在古代也十分有名,最早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至于
大家都知道,刘邦在病死之后,太子刘盈登基,这个时候吕雉就直接独揽大权了,在第二年的时候,吕雉就直接将戚夫人的儿子毒死,还把戚夫人做成
其实关于韩信究竟有没有叛变这个问题,是带有一定争议的。根据一些古文上的记载,韩信是被告密,所以吕后才得知他会叛变。不过韩信真有
其实在正式当中,刘邦根本就没有答应过韩信什么“三不杀”,这么有文艺范,包含着艺术气息的话,绝对不会出现在正史当中的。所谓的“三不
了解西汉历史的朋友,应该会知道彭越这个人物。彭越是西汉开国功臣,他在秦末起义,后加入刘邦,期间立有不少战功,和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
刘邦死后,戚夫人失去了庇护伞,她最后也是被吕后整的很惨。那刘邦生前为什么没有想办法保下戚夫人呢?刘邦虽然喜欢戚夫人,但维护汉朝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相信了解战国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了,他是这四个人当中最厉害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君子。信陵君的才能、眼
嬴政和刘邦实际上只差了三岁,两人是同一年代的人物,但似乎很多朋友都会觉得嬴政要比刘邦大很多。刘邦算是大器晚成,他和嬴政在当时完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吕后杀死韩信这个事情,本来很多人都认为是刘邦杀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刘邦,而是吕后杀的。只不过刘邦是默许吕
说到汉高祖刘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而且刘邦和樊哙之间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樊哙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在刘邦重病回到长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楚汉之争的项羽一直有话说,大家也知道范增还是非常的厉害的,非常的聪明,智谋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但是最后项羽中了
最近很多人想起来了这个刘邦和项羽的事情,那就是当时刘邦是有列举项羽的十宗罪的,那么这十宗罪是否有历史记载呢?当时这十大罪又是不
白登之围是刘邦命里的一道坎,他差点就没能越过去。公元前200年,刘邦率领30多万大军亲征匈奴,刚开始汉军气势如虹,匈奴军根本不是对手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刘邦上位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就直接下令杀了诸多的功臣。对于这些功臣刘邦直接以“谋反罪”定其罪名。所
说到刘邦,大家都知道,他在当上皇帝之后,就杀了很多开国的功臣,当然这些功臣可以说是和刘邦平起平坐,刘邦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对其
说到白登之围,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事件就是讲的汉高祖刘邦呗匈奴围在白登山。当时那个时候,刘邦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的危险了。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西汉的时候,那可是战乱不断,而且在那个时间也是出现了很多非常厉害的武将,比如说“汉初三杰”等等,它们可都是刘
刘邦底层出身,也没什么背景,却能成为首领,乃至于一代开国皇帝。像刘邦这样的人,或许是有天生的领袖气质,对于领袖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自
刘邦在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就活的有些飘了,自以为是天下无敌了。当他听说了韩王韩信(不是兵仙韩信)准备投降匈奴的时候感到极其气愤
刘邦和项羽虽然是对手,但或许到了刘邦晚年,他会想起项羽,思考他当年在乌江为何选择以自刎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都知道一句话
不知道各位是否了解王陵这位历史人物。王陵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很早就认识刘邦,还曾多次和刘邦一起协同作战,等刘邦攻破咸阳后,王陵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刘邦这个皇帝,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土皇帝”。毕竟他是从最底层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所以这样的一个皇帝,肯定会
韩信之死,到底是刘邦的想法,还是吕后擅自决定?当然,刘邦和吕后是同一战线的人,以吕后的才能,她必然已经察觉到韩信会给他们带来的风险
相信大家应该都对项羽和虞姬非常熟悉了,但是说打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关系,就有点扑所迷离了。毕竟,虞姬是之后才到来到刘邦这边的。甚
说起刘邦,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汉高祖,汉朝的开朝皇帝,是秦末汉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刘邦在蜀汉争霸中能够战胜项羽,夺得天下,那么肯
刘邦立汉后,分封了143个位次的彻侯,封侯的规模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功臣们除了能获得一个荣誉称号,实质的奖励也很多,例如对自己的封邑
刘邦死后,吕后总览大权,刘盈身为皇帝,在母亲面前呈弱势一方。吕后原本差点被戚夫人取代,所以手中握有权利后,对戚夫人施加报复,手段残忍
刘邦十四、五岁完成学业后,便投身张耳门下,当时张耳非常喜欢刘邦,便带着刘邦四处云游。大概张耳当时是在联络抗秦势力吧。这可让刘邦
说起韩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在我国历史上,韩信被奉为“兵仙”或“战神”。萧何曾经说过:“国士无双”,刘邦也曾评价到:“战必胜、攻
其实韩信不见得真的会造反,他应该只是想得到一个王位。不过刘邦一方还是决定提前动手,以防万一。从刘邦的角度来说,无论韩信是否真有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韩信当时被刘邦杀就是因为他的权利过大,功高盖主。所以刘邦觉得他的存在自己受到了威胁。那么如果韩信当时放弃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刘邦杀韩信这个事情,存在很多的争议,很多人觉得刘邦不应该杀韩信,但是刘邦再历史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诛杀功
说起汉高祖刘邦,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从最初的一位小亭长成为了九五至尊的皇帝,他所建立的汉朝也成为了之后华夏民族的称呼,说不伟大肯
初汉三杰中,很多人最敬佩的就是张良,对他的评价特别的高。其实了解张良和刘邦这两人后,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例如张良当年为什么会选择
汉高祖的嫡孙被托孤大臣给杀光了?你还别说,真有这么回事。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这帮子托孤大臣,不亏是腥风血雨里头走出来,在刀尖上舔过
章邯被称为是秦朝最后一位将领,但他最终难敌项羽大军,在巨鹿之战中败下阵来。项羽认为章邯是个人才,所以并没有杀他,此后章邯投靠项羽
网上一直有种声音,称刘盈的生父可能并不是刘邦,不然刘邦不可能多次作出抛弃刘盈的决定,两人根本就不像亲生父子。而且从刘盈出生的时
刘邦没有显赫的家室,也没有用不完的钱财,但他却能在一个看重背景的年代,成为被千万人拥戴的领袖,这究竟是为何呢?刘邦身边的兄弟愿意
伴君如伴虎,一点都没错,李靖如果一句不慎,以后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挂。多亏李靖脑子灵活反应快,用刘秀来暗指李世民仁慈。李世民一世
说到刘邦这个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后来竟然混到了开国皇帝,这搁谁都不敢想的吧?毕竟这中间的跨度确实是从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刘邦和吕后,大家都知道,吕后的心狠手辣毕竟戚夫人就是吕后一手造成的。那么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吕后,刘邦既然
功狗功人这个成语其实是刘邦提出的,意指谁才是真正立有最大功劳的人。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各位讲讲这背后的历史典故。可能有人会说
刘邦为什么登基不久之后天天念叨要换太子?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把换太子挂嘴上,临终前还要叫陈平去杀樊哙,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吕后,吕
刘邦萌生换太子的想法很正常,在刘盈小的时候,刘备就不怎么喜欢他,甚至还弃子逃跑过,要不是夏侯婴将刘盈捡了回来,可能刘邦的这个儿子早
夏侯婴在刘邦集团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是很高,和韩信、萧何、张良、樊哙等人相比,夏侯婴往往会被人忽略。其实夏侯婴也是西汉开国功臣之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项伯多次背叛项羽,不然在鸿门宴上刘邦根本不可能活着走出去。其实大家多多少少对项伯有一些误解,其实项伯并
“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事情在大部分的朝代当中都有发生过。刘邦作为西汉开国皇帝,他在正式登基称帝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那
刘邦建立西汉时,虽然名义上完成了一统,但天下局势依然呈现被诸侯国割据的态势。刘邦自然不会重蹈先秦覆辙,他便决定铲除各大异姓王,形
楚汉争霸,英布辅佐刘邦击败项羽,等刘邦建汉后,英布被封淮南王。当时,英布和韩信、彭越齐名,但他们的结局却都不好,韩信和彭越相继被杀,这
说起刘邦,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汉朝的开朝皇帝。对刘邦比较了解的朋友们都会知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之战战败之后向北窜逃,只身来到
早期韩信经历并不如意,他多次易主,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韩信投靠刘邦却差点被杀,因夏侯婴看出韩信非同寻常,将他从刽子手上救下,然后推荐
说到刘邦和樊哙之间的关系,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樊哙可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而且樊哙为人比较憨厚老实,虽然有点莽撞,但是并没有什么坏
说到汉高祖刘邦,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虽然他的出身是农家,但是他的能力也是非常高的,为人更是豁达开朗。后来刘邦也是起义成功。那么
说起韩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汉朝的开国元勋,是刘邦手下的悍将。汉朝成立后,若当年韩信效仿萧何自污的办法,那他不仅躲不掉吕后和萧何
说起萧何,他没有张良那样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的才起,也没有陈平的奇计迭出和佐汉安刘之策,在军事上也没有韩信的攻城略地和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