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肝肠寸断这个词我们只用它的形容意,毕竟字面意义太过血腥残忍,想都不敢想。但是,中国的成语基本上每一个都会有一个故事来历,再用简短的四个字总结一下。那么,这个看似惨不忍睹的成语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是什么时期发生的呢?
比喻伤心到了极点,成语中有一个词叫做肝肠寸断,这个词千万不要乱用,如果你用来形容他人肝肠寸断,同时这个人又恰好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你容易挨打。真的。
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说的是将近一千七百年前的一段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峡地区。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大乱世,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东晋偏安东南一隅。此时,氐族李氏政权在巴蜀一带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成汉。拿三国时期的时局打比方,成汉相当于蜀汉,东晋相当于东吴,当年西晋就是灭掉蜀汉以后,从水路顺着长江一路向东,与北边而来的陆路军队夹攻东吴,这才将东吴灭掉。如今成汉也占据了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这对东晋来说,无疑是在它的西面方向安排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成汉与东晋北面的任何政权联手,东晋都将重蹈东吴的覆辙。
为了解除西面的威胁,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率领大军开始西征。就在桓温的水军路过三峡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当时军队靠岸休整,忽然发现岸边有一对猿猴母子正在嬉戏打闹,尤其是小猴子,非常活泼可爱。其中一个当兵的就冲上前去,把小猿猴抢到战船上玩(也可能想吃猴子肉,我瞎猜的)。
母猿猴看见孩子被人抢了,发疯了一样向桓温的船队扑了上来,但是船队已经开拔了,母猿来到江边,只能望江兴叹。带着小猿猴的那只战船一路向上游行驶,路上士兵们时不时就拿小猿猴逗乐戏耍。船只走着走着,老是时不时听到岸上传来阵阵啼叫声,开始大伙儿都没注意,后来才发现,原来那只被抢了孩子的母猿在岸上一路跟着战船玩命的追赶,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是它始终没有停下来。终于,在战船靠近岸边的时候,母猿瞅准机会飞扑到了船上。
当兵的都吓了一跳,等到他们回过神来上前瞅那只母猿的时候,却发现它早已气绝身亡。这一路的追赶已经让母猿油尽灯枯,母猿的最后一跃实际上耗尽了它身上的最后一丝气力。
当兵的估计有些不好意思,后来他们剖开母猿的腹部(我现在肯定他们想吃猴子肉),发现母猿腹内肠子已经断成一节一节的,每一节大概都只有一寸有余。(《世说新语》: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桓温听说这件事以后,既感佩猿猴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对当初抓小猿猴上船的那个当兵的非常恼怒,觉得他简直禽兽不如,叫人把这个家伙赶走了。
后来桓温三战三捷平定了成汉,再后来他成了曹操一样的权臣,开始直接威胁东晋的皇室,这都是后话了。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用“肝肠寸断”这个词来形容伤心到了极点。所以,没事不要说别人伤心欲绝,谁伤心欲绝谁就是猴子。
自隋唐以降,文人雅士们在诗词歌赋中,常常描述魏晋名士。“田园之间,挥洒天地雨露。庙堂之上,数尽魏晋风流。”惹得后人羡慕不已。而这
王猛出生时,后赵政权逐渐崛起,在和东晋之间的较量中不落下风。而王猛一家因为战乱,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来到魏郡定居。王猛从
说到青瓷羊形烛台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也是我国的国宝之一,东西虽然看起来比较的简单,但是却极具内涵,而且在当时也非常的实用,那么有的
东晋名士似乎都有种坦率、通脱的行事风格,饮酒、清谈、玩乐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他们向往的生活状态。这种风气被称为“魏
在古代,造反这种事情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皇帝能够容忍的,而造反成功自然自己当皇帝,但如果失败,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但是历史上
说到桓温应该是有很多人比较了解熟悉的了,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将,晋明帝的驸马。但当时的朝廷皇权已经逐渐旁落,桓温手握大权,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