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可以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的意志,到死都还想继续北伐,其实姜维原本是曹魏的将领,为什么到了蜀国却这么忠心呢?其实诸葛亮生前是非常看重姜维的,而且姜维也对诸葛亮非常的敬佩,姜维在带兵打仗这方面完全不输诸葛亮,北伐的战绩比诸葛亮还要好。只是双方的国力相差太悬殊,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姜维到底是靠什么起家的吧。
姜维(公元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士,也就是今天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曹魏时期,天水郡是连接凉州和雍州的关键点,冀县则是天水郡郡治所在地,位于该郡核心位置。
图:魏晋时期天水冀县地图
自东汉末年以来,雍凉地区就因为羌胡杂居长期陷入混乱之中,百姓尚武,民风彪悍,所以一般雍凉人根本不读书,但姜维却是这些异类中的异类。姜伯约如果活在当下,一定会跟拿着有色眼镜看他的人高唱一首歌: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
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在出身,姜姓虽然在百家姓里面是个小姓,但是在天水当地是个大姓。所以,姜维的仕途很顺利,被“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三国志·姜维传》)。上计掾虽然念着有点怪味,但却是郡一级重要属官,负责帮郡守写年终总结,统计报告该郡全年GDP,司马懿最早也干过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市委秘书长;从事是州一级的属官,直接隶属于刺史,相当于现在省级领导干部。
其次姜维父亲死的也不一样:“以夫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三国志·姜维传》)所谓“身卫郡将”可以理解为为了保护领导,牺牲在了战斗岗位上,类似人物可以参考曹操手下的典韦。这样的人,领导当然不能忘,所以姜维很快就有了“中郎”的正式官职,而且可以“参本郡军事”。之前的上计掾、从事都是地方属官,没固定工资和级别,“中郎”则是中央官职,而且有俸禄“秩六百石”,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水平,“参本郡军事” 相当于中央驻天水郡特派员,意味着姜维有了天水郡本地驻军的指挥建议权。
这些还在其次,姜维和这些拿着刀杀人的西凉军阀最大的不一样在于早年的受到的教育。姜维是一个读书人,史书上说他“好郑氏学”(《三国志·姜维传》)也就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学说。郑玄是姜维那个时代的学术权威和理论大师。和当代被普遍滥竽充数的“大师”们不同,郑玄一生著作等身、遍注经典、整理前文、创新“郑学”,可谓一代宗师。他不仅学问好,而且为人身正,是当时的超级偶像,受万人敬仰。当时对郑玄的崇拜到了什么程度?就是黄巾军起义路遇郑玄,本来准备抢劫的,一听名字,原来是偶像,下马就拜;听闻郑玄的老家是高密,百万青州黄巾军竟然因为仰慕他,不去进攻此地!这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他的影响下,研究“郑学”的士子一般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格物穷理,就是喜欢探究事情的本源,服理不服力;一个是坚守志向,多趋向为理性的理想主义者,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这两点在姜维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当然,姜维也不是死读书的人。根据晋朝历史学家傅玄报道的一条关于姜维的八卦就说“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傅子》)看来不是凡人,就是奔着建功立业去的。若魏国看不起凉州士大夫,他也不惜转换门庭,另寻知遇之主。
姜维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体现其实是蜀国灭亡,刘禅投降,他还要坚持帮刘禅复国?让许多人不能理解。其实答案可以从姜维早年经历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找到。那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天水杨阜讨伐马超为韦康复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在渭南战败后,逃往边塞投奔胡人,曹操追到安定赶不上了,内部又出了问题,遂率军东还。曹操前脚刚走,马超后脚便率各部胡人首领带兵攻击陇右诸郡,各郡纷纷响应,只有天水冀城因为是凉州治所东汉王朝任命的刺史韦康仍在坚持固守。马超集中全部兵力,大约万余人攻打冀城。
这个时候天水名士杨阜站了出来,他亲自率领官员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余人,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虎将马超苦战。杨阜的偃月营是一种作战方法,其具体阵法类似下图中的偃月阵。
《李卫公问对》对偃月阵的解说是:“凡地带半险,须作月营。其营军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每营相去疏密及安置队伍准前法。其门则临时计之。至若兵马多少,幕次所设,此大约也。如有警急,畜牧并于营后安置。”
这个阵营的核心要义是保障自身的两翼的安全,中央方向则凭借地势的险要遏制对手的进攻,在城上驻此营的目的就是引诱对手正面攻击城门,然后利用弓箭从两翼向对手进行交叉火力激射,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是一种以少防多的有效战法。杨阜正是凭借这一招和马超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一直耗到八月。被围城多月,待援不至的凉州刺史韦康决定向马超投降。杨阜苦谏无效,只得跟他一起投降。马超背信弃义,杀了韦康。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杨阜已经很够意思了:我陪你走到底,你自己作死非要投降,拦都拦不住,我最后还帮你收了尸,你还要我怎样?但杨阜并不这样想,他要报仇,为这个和他关系并不太好的长官报仇,收拾起旧山河,朝天阙!
于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杨阜联络了外兄姜叙(应为姜维同族)在卤城起兵。马超闻讯后亲自率兵出击,冀城里杨阜的内应关闭城门,夺了城池。马超气的跳脚和杨阜决战,杨阜身上五处受伤,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终于将马超彻底击溃。马超南逃,投奔张鲁。
这个故事听起来熟悉吗?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姜维在蜀国灭亡后干的事。史书上没有说姜维与此战的关系,依照年龄来看,姜维此时应该在冀城中,目睹了他的同族亲戚们的拼死奋斗。这等执着与坚毅,绝对不是没有来由的,恰恰来自于他幼年的耳濡目染。杨阜姜叙成功了,他们被魏国封侯;姜维失败了,但他已经尽力了。
说到三国中的诸葛亮北伐,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诸葛亮生前可是一直都在北伐。等他死了之后他的土地姜维将继续接着北伐。可是姜维并没
说到费祎,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临终前定下来的继承人,其中就有费祎这个。第一个继承人是蒋琬,然后是费祎。蒋琬病死之后,费祎就被一个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蜀汉灭亡是因为当时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知道自己守不住,所以直接干脆出城投降,至此导致了蜀汉的灭亡。所以很多人也
有人说,诸葛亮病逝后,是一个攻打蜀国的好机会,为什么司马懿还不选择主动进攻呢?其实是否进攻蜀国,不是司马懿能够决定的事情,而且比起
在三国时期蜀汉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中,其实刘备是先胜后败,将多年积攒下来的军事实力在此战当中付之一炬。当时的动物挟大胜之威,在刘
没看过三国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位陈祗。虽然陈祗名气不大,但他在蜀汉算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大臣,其权利鼎盛期,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姜维
最近很多人又提到了这个三国时期的人才凋零的情况,或许大家也都看到了,那就是三国时期还真的是人才凋零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三国
说到这个姜维,他可是蜀汉的名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就展现了出来,而且继续北伐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名将,而且手握重兵。这个姜维
说到三国中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都是对曹魏发起的进攻。诸葛亮北伐被称为“六出祁山”,姜维北伐被称为“九伐中原”。对比两次北伐
说到姜维小编也觉得这个人是非常的厉害的一个人,姜维的智谋也经常被诸葛亮惊叹,但是但是这个姜维带兵打仗吧,总是输给了这个邓艾了,那
不论是在智谋还是武艺方面,邓艾都要比姜维要强上那么一些。邓艾的出身很贫寒,而且自幼丧父。由于曹操的移民政策,邓艾就从老家南阳迁
说到这个诸葛亮和司马懿,那可真的是三国里面的一对“鸳鸯”,毕竟两个人都非常敬佩对手。而且两个人也是非常珍惜。最出名的就是哪个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魏延是蜀汉的一位大将,但是最后还是被杀了。如果魏延没有被杀的话,继续他的北伐,那么这样的话,蜀国最后会取得成功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邓艾军已经兵临城下了,刘禅作为蜀国的皇帝,最终还是选择开城门投降了,对于他的这个举措其实是有过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三国鼎立时期,司马氏夺得了曹魏的专政,所以使得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但是这三次兵变都
蒋琬为官一方时以安民为本,留守丞相府时对于南征北战,后方大政方略均不负诸葛亮重托,虽然没有北伐成功,但使魏国处于守势,保卫蜀汉,维持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三国时期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蜀国为什么人才如此凋零,其实很多人网友也都分析了,什么蜀国太小啊,什么蜀
说到马超,大家应该都直到,那可谓是一代悍将啊,他的实力可以说是让很多人都信服,而且曾经打得曹操弃袍割髯,威震天下。但是自从投靠刘备
说起孟获,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了,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益州建宁郡人,是蜀汉南方南中地区的豪强。孟获曾加入到雍闿的叛军,之后降于蜀汉,官
蜀国的灭亡其实也还是非常的残酷的,但是没有办法,各种原因制约,蜀国灭亡后其实还是有很多故事的,话说就拿这个蜀国灭亡后张飞家和关羽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这是人类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惨败。在这场战争当中,刘备败在了陆逊的火攻,被迫退守到了永安,刘备率领出川的蜀军大多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原本应该再谨慎一些,但他却让经验平平的马谡镇守街亭,结果是被魏军击溃。守街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当时魏军兵力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当时诸葛亮在蜀汉的时候,一直都有在北伐中原,这个事情也一直都是在坐。不过后来诸葛亮死后,姜维就继续开始北伐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最近关于三星堆文物的发现,瞬间将古蜀国的发现往后推迟了很长时间,毕竟这个古蜀国和三星堆有着不可推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