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全世界修建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程。实际上长城从西周便开始修建,期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把长城当做一件核心任务来做,此后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规模的修建长城,其中明朝的工作量算是比较大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修建于明朝,明长城和秦长城用的材料相似,长度共有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在当时也算一个奇迹工程了。
现在我们提及长城,脑子里最先想起的应该算是秦始皇还有孟姜女,秦始皇是决定修建长城的皇帝,而孟姜女就是那个将长城“哭倒”的贤妻。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较为完整的长城是在明朝修建的,秦朝修建的长城并没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长城的修建在当时朝代就是“劳民伤财”的决策,但是为什么两位军事实力强大的王朝都热衷于修建长城呢?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一统全国,而明王朝二百多年,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中国王朝上留下坚毅的口碑。秦始皇在修建长城时可是背着几千年的骂名,明王朝知道,但是为什么也还是要一直坚持修建长城呢?
首先依据长城的功能就知道,长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军事防御,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项经济作用。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就不用说了,不论是当时的秦王朝还是明王朝。我们先看中国的疆域,中国是处在南北分界线上,在疆域之北,是北方游牧民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
那长城就是一道屏障,在和平时期防止游牧的侵袭,在战争年代作为边境防止大规模敌军入侵。秦王朝本来就是在一统六国成为霸主,其实除了这些国家,边境游牧民族一样是一股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长城这种战略性决策,秦始皇绝对会是下决心完成的。
明朝修建长城也是一样,明朝的立国,是建立在将蒙元赶跑到北方的基础上的。但是明太祖的中心思想是:“兴兵轻伐,我亦不祥”所以对于明太祖不是非常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所以只要敌军跨国长城,那么就不能不反击,这就是大明。
明朝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在这一带修建内、外双重长城,以护卫京师,并且在明太祖与明成祖时期,大明还是持续对蒙元残余势力实施重拳打击。强有力的打击,最后在长城边境三十公里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敌军。
其实我们现在后世来看,明朝修建长城的重要程度比秦朝还高。在经济层次来看,明朝成化年间,蒙元势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复苏,当时的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为更好的守卫边境,于是便叫大臣出计策,后来大臣们给算了一笔账:一、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百万两;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将近千万两。如此计算下来,修建长城与派兵出击,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长城成了最优选择。
还有就是游牧民族他们靠的就是“游击”,他们一次战争的成本明显会比大明王朝低,他们骑马来,打胜了继续来,打输了他们继续骑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没什么用,畜牧业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基业,因此他们一场战争下来,获得的利益太少了。
反过来修筑长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先是对于游牧民族,长城挡着你过不来。如果一旦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劫掠,那么就需要先在长城一线拼个你死我活。而当时明朝的军事精锐——九边重镇,几乎就分布沿长城一线。如此一来,基本上只要前线的精锐不被消灭完,那么想要继续威胁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修筑长城,这哪里是劳民伤财,更加不是残暴,秦始皇顶着这个骂名委屈了千年,而明王朝就没有因为修长城被骂,可能这就是历史记载的问题了,但是修建长城绝对是一项非常完美的决定。
长城是我国的代表,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防御工事,也是世上修建时间最久、工作量最大的工程。长城的修建从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
明长城是兴建明朝北部的1项国防安全防御力工程项目,又被称作侧墙与始皇帝建造的长城不一样。明朝长城储存完好无缺,具备象征性。为
最近在陕西的沙漠下发现了一处非常罕见的明长城营堡,这一次考古发现能揭示出明代长城边塞营堡的历史原貌,所以意义还是大的,那么具体
唐朝诗人李益在对长城描写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诗句:“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长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