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华夏历史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时间:2021-02-26 14:20:19 栏目:华夏历史

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了。如今提到长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化意义和旅行符号。而就长城本身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万里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依托的规模巨大的军事工程体系。长城的存在,在古代所起到的是关乎国防民生的大计。

我国最早的长城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列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秦国、赵国、燕国均构筑有长城。秦一统天下后,更是将各国北边的旧有长城相连接,以大军屯驻应对北边的匈奴。此后汉朝继承秦朝的防御工事,汉以后的历代也有选择地构筑和使用长城。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到了明朝,再次大规模地构筑长城,并且在长城沿边形成了九大军事重镇,史称“九边”。比起以往历代,明长城在规模上是最为庞大的。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测绘局的测算,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其中人工墙体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由于明长城距离现在的年代相对较近,而且在构筑上规模宏大,到目前为止明长城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其遗存是相当丰富的。如今成为旅游热点的一些长城景区,也绝大部分都是明长城。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历时数百年之后,明长城留给我们的依然是壮观和震撼,我们可以想象下在其全盛时期,东西万余里,军士数十万的时代该是何等的景象。

本文我们就围绕明代的九边军镇来谈谈明长城的作用。

一:九边重镇

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的一个新朝代,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皇帝北逃。由于元帝尚在,且其控制了蒙古本部及北方的诸多区域,对于明军来说,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明军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北伐,称为“肃清沙漠”。通过这8次大战,明军基本歼灭了北元军主力,并收复了近塞区域。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但蒙古骑兵的势力并未就此彻底被消灭,其对沿边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因此明朝不得不在边境保持强大的军力,以向蒙古残余施加军事压力。而大军不可能长期在外,故而沿边也施行卫所军制,逐步形成了几大军镇。

从洪武朝开始设置边镇开始,到明朝中期,九边重镇体系基本形成。

九边由东向西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从东到西,这道以长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绵延1万余里,是规模非常庞大的军事工程。

如今,我们谈起长城来,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道城墙,但实际上城墙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完整的防御体系还包括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

这些防御工事与守关兵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就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九边防御体系中,每一个都可以视为是一个战区,每个战区内都有层级十分明确的防御单位。

具体到每边中,最高层级的为镇,其所在称为镇城,由镇守总兵官和总兵坐镇。镇城中有本镇的3000名精锐部队,其既承担守城职责,同时也是本战区的机动作战核心。

镇之下为路,将领为参将,参将所在为路城,一般每路统辖两个卫,负责本区域内的防御。路之下为卫,将领为守备,守备所在为所城,每卫管理5个千户所,千户所在为所城,每个千户又管理10个百户所,百户所在为堡城。

当然这个是理论状态,实际上也可能几个百户所都在一个堡城中,几个千户所都在一个所城中。

在不同层级的军城堡垒中,驻兵人数是不等的,同时具体到每一个军镇中,其关口和军堡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据不完全统计,辽东镇有关口11个,军堡150余个;蓟州镇有关口126个,军堡270个;宣府镇有关口12个,军堡60多个;大同镇和山西镇有关口44个,军堡60多个;延绥镇有关口24个,军堡36个;宁夏镇有关口13个,军堡38个;固原镇有关口10个,军堡35个;甘肃镇有关口15个,军堡72个。

九边合计关口约150个,军堡720多个,小规模的戍堡则更多,其中以北京周边军镇的关口和军堡数量为多,西北军镇则偏少,由此可以看出长城沿边防御体系的重点。

二:兵力数量

如此大规模的防御体系,没有充足的军力守卫是不可能的。

明军攻克元大都后,在东至辽东,西达甘肃的上万里战线上与北元军队交战,大量的军力也集中在北方。

洪武二十五年,明军在京武官二万七百四十七员,军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八人;在外武官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军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四人。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也就是说,当时明军的员额为120余万人,其中在京(南京)部队约20余万人,在外部队约100余万人。这100余万人中,北边军力约占到60%,为60万人左右。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继位,其致力于对蒙古诸部用兵,北边兵力又有加强。

明朝前期,九边理论上的军力为:

辽东镇,99857人;蓟州镇,78621人;宣府镇,126395人;大同镇,54154人;山西镇,27547人;延绥镇,49250人;宁夏镇,30781人;固原镇,28830人;甘肃镇95998人。

九边理论军力合计为591433人。

明朝初年的兵制为“世兵制”,即化为兵户者,世代为兵。这种制度也称为是卫所兵制,卫所兵中有屯田兵,也有城守兵,以屯田之粮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要上交一部分,作为军需。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明史-食货志》载:

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复租赋,遣官劝输,诛侵暴之吏。初亩税一斗,(洪武)三十五年定科则,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俸粮。

如果这套体系正常运转,基本上军队大体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故而朱元璋得以得称: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但这套体系的运转也是成问题的,最大的漏洞就是时间。

时间一长,卫所的军官实际上就成为了军事地主阶级,而卫所军人则称为被剥削的对象,因此卫所军士逃亡现象极为严重,剩下的卫所军丁则又以老弱居多。

这样下来,明朝的卫所军不仅实际上的员额远不足纸面数量,而且军士、官兵存在年龄上的巨大差异。

一旦有事需要出战,不仅兵数凑不齐,质量则更是难以恭维。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所以到16世纪后,明朝不得不采用募兵制来弥补军制的缺陷。

募兵所招募的是民户,因为有着招募上对年龄、身体状况的严格限制,故而募兵几乎全为精壮战兵。但是募兵不会从事屯田,要招募战士就需要钱粮,而且募兵的薪资待遇远高于卫所兵,故而到此时明朝的军费开支就相当惊人了。

而就九边重镇来说,卫所军衰败的速度要慢于内地,但到了16世纪时,其也已经不堪作战,不得不以募兵来补充军额和战力。

明朝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对九边防御体系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顿,其兵员实力一度焕然一新。

据万历时期的《明会典》所载,此时九边的军力数为:

辽东镇,94693人;蓟州镇,114854人;宣府镇,151452人;大同镇,135778人;山西镇,25287人;延绥镇,80196人;宁夏镇,71693人;固原镇,126919人;甘肃镇91571人。

以上合计为达80余万人,不过这也是理论数字,当时实际在九边布防的兵员不到60万人。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当然,即使是这个实力数,也比嘉靖之前一度只有不到30万人的兵力强了很多了。

因此,万历朝明军的军事力量一度很强。但因为众多军队所需的财政开支极为庞大,万历年间明军又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征伐,消耗了巨大的财力和军力,故而到万历后期财政开支已经难以为继,军力也就此衰落了下去。

到崇祯时期,九边的防御重点在辽东和蓟州镇,此时九边原守军加上援军,理论上有66万余人,但实际上的兵力却不到50万人,而且这50万人中可战之兵不及半数。

由于军饷大都集中在辽东方向,北边其余守军困苦不堪,大多在李自成攻北京时就倒戈了,当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其中很多兵员其实就是前明军。当然这些明军中有很多在李自成败走北京后,跟吴三桂一样又投靠了清朝。

后来清军南下部队中,为之做前导的也是这些前明的边军。这就出现了一种很讽刺的现象:前明军大战南明军,而南明军中很多却又是前明军追剿多次的前农民军。

三:军事作用

关于明代九边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是持肯定态度,另外一种则是否定态度。

前者认为,明朝九边防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拦阻了蒙古骑兵的南下,为明朝内地的稳定提供了屏障;后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实战中九边防御体系多次被突破,如明英宗时期和之后的明世宗、明思宗时期,敌军均成功抵达了北京城下,认为九边并不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反倒还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

笔者认为九边防御体系是不是有成效,还是应该分阶段来看。

在明朝初期,北边军事体系初步确立,其实这套体系最初不单单是防御之用,因为在洪武和永乐时期,一直是攻势作战。

在明军攻占元大都后,洪武时期曾8次大规模北伐,明成祖继位后,除了丘福那一次失败的北伐外,自己也曾亲率部队5次大规模讨伐漠北。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在50余年时间中,先后14次北征的频率是极高的,明军平均三四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征伐,至于沿边的小规模战争几乎每年都在进行。

因此明朝北部边军在这一时期不是在出征就是在准备出征,大军一直就布防在北部边境。与其说当时的边地是防御体系,倒不如说是大军的前进基地。

大量军队集结在北方,而且沿要点布防,使得不出塞时蒙古军队无法南下骚扰,而出塞作战蒙古军又无法打赢。

因此当时蒙古军在遇到明军主力时基本都是采取避战姿态的,这也使得当时明军对蒙古军有足够的心理优势。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除了沿边数十万边军外,在北京城周边还有几十万人的京军。

在当时的战略规划中,边军只要平时保证要地不失,大战时配合京军作战即可。不过明成祖死后,明仁宗继位只有几个月便死去了,而明宣宗在位也只有10年,新继位的明英宗只有8岁,还不能亲政。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在短短十余年中,明朝皇帝从第三任换到了第六任,由于明成祖时的军威使得明朝上下心理优势仍在,故而忽略了北方蒙古势力的整合,精力放到放在了南方作战中。

1449年,明军与蒙古瓦剌部队交战,此时在野战中明军已经不是对手了。但明军当时的京军仍在,认真筹划之后以主力兵团对战,未必会一败涂地。

不过明英宗贸然亲征,土木堡一战葬送了京军的精锐主力。此后,明京军尽管重建,但大规模出塞作战行动却戛然而止,到这时候北边防御才真正成为了单纯防御的体系。

尽管当时边地卫所也开始破败,但卫所军本身是携家带口屯驻在边境一线的,对他们来说,卫国的同时也在保家。因此蒙古军入侵边境卫所,当地军队是会奋力抵抗的,同时为了保证边境不被突破,明朝政府也会募集精锐补充边军。

因此在土木堡之后的近100年时间中,九边防御体系还是发挥作用的,起码没有出现大的崩溃。

但这是建立在蒙古未能有效整合前提上的。如果蒙古势力重新整合,形成1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军团,而且合力南下的话,九边防御体系即不堪重击。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因此到1550年,俺答汗在整合了蒙古力量后便再次突破北边防御体系,直抵北京城下。俺答汗的孤军冒进是有风险的,北京是坚城,短期内蒙古军不可能攻下,而当明朝内地援军抵达,而明九边守军仍在,倒也不是没有转机。

然而,当时主政的严嵩却并不赞成明军围击蒙古军,后者大掠一番便全身而退。

这一次堪称国耻的事件激发了明朝的军事改革,此后在南方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大量新募兵成为主力;在北方,守边将军也纷纷招募精锐为家丁,成为作战时的主力。

倭寇平定后,一些名将相继调往北方守边,以戚继光在蓟州镇为例,其整饬了防区的防卫体系,并整编加强了蓟州军力,使得蒙古军几次南下均告惨败。

辽东的李成梁则以精骑突袭,使得当面的土蛮等军无力对辽东形成威胁;而其他各边当时的防御态势也不错,九边防御体系在万历朝前期回光返照。

不过我们前面提到,万历时期明军精锐已经转为募兵,而原有的卫所军制自给自足的体系已经难以为继,此时明朝的军事开支是巨大的。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万历中期明军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军虽然获胜,但军力损耗和财力损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巨大的财政压力最终并不会落到王公贵胄的头上,而是由底层百姓承担,而万历朝后期明朝内外政事的处理又是一塌糊涂,其实已经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此时辽东的努尔哈赤已经崛起,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各边集结起来的精锐。不过后金军虽强,但却始终无法突破关宁防线,这也算是明朝九边体系最后发挥作用的机会了。

但在后金崛起的同时,明朝内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为了应对内外对手,明朝不得不增派赋税,加强军事。而这样实际是个恶性循环,内地的起义更加加剧,消耗了明朝的战争潜力。

甚至到最后,明朝有限的军事资源大都倾注到了关宁方向,而其他各边守军却连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守军既挡不住绕到攻击的后金军,也在大顺军进攻时,大部倒戈。

明长城军事防御单位有哪些?有哪些沿线军事重镇?

所以明朝的灭亡,首先是政治腐败,然后是经济危机,最后才是军事问题。而对于明朝九边防御体系来说,公正地说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毕竟直到王朝末年,它的作用依然还在发挥。

很多朋友认为九边无用,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九边体系,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