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文化大全

犹豫未决什么意思?犹豫未决典故介绍

时间:2021-02-26 13:20:50 栏目:文化大全

254年,曹芳暗自联合李丰、夏侯玄等人准备废除司马师,夺回政权。可惜消息败露,和此计划有关的人全被诛杀。后来司马师更是废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曹髦命令司马昭镇守许昌,不许回京。司马昭还犹豫不决,后来还是决定抗命率军回京,这才继续能让司马家继续把控朝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犹豫未决”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和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犹豫未决什么意思?犹豫未决典故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发生在毌丘俭叛乱被平定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师、司马昭和钟会。原文如下:

(毌丘俭)前至慎县城下,县令宋白开门接入,设席待之。俭大醉,被宋白令人杀了,将头献与魏兵。于是淮南平定。司马师卧病不起,唤诸葛诞入帐,赐以印绶,加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路军马;一面班师回许昌。师目痛不止,每夜只见李丰、张缉、夏侯玄三人立于榻前。师心神恍惚,自料难保,遂令人往洛阳取司马昭到。昭哭拜于床下。师遗言曰:“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昭急欲问时,师大叫一声,眼睛迸出而死。时正元二年二月也。

犹豫未决什么意思?犹豫未决典故介绍

于是司马昭发丧,申奏魏主曹髦。髦遣使持诏到许昌,即命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防东吴。昭心中犹豫未决。钟会曰:“大将军新亡,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于此。万一朝廷有变,悔之何及?”昭从之,即起兵还屯洛水之南。髦闻之大惊。太尉王肃奏曰:“昭既继其兄掌大权,陛下可封爵以安之。”髦遂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昭入朝谢恩毕。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归于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马师平定毌丘俭发动的“淮南之乱”,随即病重身亡。司马昭向曹魏皇帝曹髦发丧,曹髦下旨命司马昭暂时驻扎许昌,防止东吴入侵。对于曹髦的这个决定,司马昭犹豫不决,钟会提出建议,认为如果司马昭留守许昌,一旦京城洛阳发生变故,局势将变得难以收拾。司马昭猛然醒悟,立即率军回到京城洛阳,从而彻底控制了朝政。

犹豫未决什么意思?犹豫未决典故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犹豫未决”, 意为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赵世家》中的“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小说中提到的司马师在许昌病逝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晋书·景帝纪》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闰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由此可见,司马师的确是在许昌病逝的。

犹豫未决什么意思?犹豫未决典故介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魏皇帝曹髦下旨让司马昭留守许昌的故事情节,也符合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钟会传》载:“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

为何司马昭没有接受皇帝曹髦的诏命返回京城洛阳呢?原来这是皇帝曹髦精心策划的一场试图推翻司马氏、恢复皇权的重要举动。一旦司马昭留守许昌,曹髦便可联合忠于自己的曹魏大臣向司马昭发难,以恢复皇权。可惜,曹髦的这一精心部署却被钟会识破。在钟会的提醒下,司马昭果断拒绝了曹髦的诏命,率兵返回京城,让曹髦的企图彻底破产,至此,曹魏朝政落入司马昭之手,魏晋嬗代也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作为年轻的钟会而言,他的这一次举动挽救了司马氏的命运,也因此得到了司马昭的重视,成为曹魏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