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是东汉末年将领,据说性格沉着冷静,智谋过人,从小便立有救世济民之志。陈登 25岁就举孝廉,在东阳担任县长一职。此后陈登加入曹操阵营,为曹操献计顺利击败吕布。可以说,在汉末徐州发生的一系列战役,陈登功不可没,立下战功后还给升迁至伏波将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何足介意”,就和陈登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发生在袁术进犯徐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吕布、陈宫和陈登。原文如下:
吕布使人探听得张勋一军从大路径取徐州,桥蕤一军取小沛,陈纪一军取沂都,雷薄一军取琅琊,陈兰一军取碣石,韩暹一军取下邳,杨奉一军取浚山:七路军马,日行五十里,于路劫掠将来。乃急召众谋士商议,陈宫与陈珪父子俱至。陈宫曰:“徐州之祸,乃陈珪父子所招,媚朝廷以求爵禄,今日移祸于将军。可斩二人之头献袁术,其军自退。”布听其言,即命擒下陈珪、陈登。陈登大笑曰:“何如是之懦也?吾观七路之兵,如七堆腐草,何足介意!”布曰:“汝若有计破敌、免汝死罪。”
陈登曰:“将军若用老夫之言,徐州可保无虞。”布曰:“试言之。”登曰:“术兵虽众,皆乌合之师,素不亲信;我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更有一计,不止保安徐州,并可生擒袁术。”布曰:“计将安出?”登曰:“韩暹、杨奉乃汉旧臣,因惧曹操而走,无家可依,暂归袁术;术必轻之,彼亦不乐为术用。若凭尺书结为内应,更连刘备为外合,必擒袁术矣。”布曰:“汝须亲到韩暹、杨奉处下书。”陈登允诺。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袁术在淮南称帝后,任命大将张勋为统帅,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兵分七路进犯徐州。谋士陈宫认为袁术此举是陈登阻止吕布与袁术结亲所致,建议斩杀陈登父子。吕布随即将陈登父子抓获。陈登却哈哈大笑,认为击败袁术的七路大军并非难事。吕布向陈登问计,陈登提出劝降杨奉及韩暹,并联合刘备共同对付袁术的建议。吕布依计而行,最终大败袁术,保住了徐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登口中的“何足介意”, 意为事情很小,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姜维传》注引《华阳国志》中的“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小说中提到的袁术进犯徐州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吕布传》载:“术怒,与韩暹、杨奉等连势,遣大将张勋攻布。布谓珪曰:‘今致术军,卿之由也,为之奈何?’珪曰:‘暹、奉与术,卒合之军耳,策谋不素定,不能相维持,子登策之,比之连鸡,势不俱栖,可解离也。’布用珪策,遣人说暹、奉,使与己并力共击术军,军资所有,悉许暹、奉。于是暹、奉从之,勋大破败。”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吕布的确采用了劝降杨奉和韩暹的方式击败了袁术,但提出这一建议的并非是小说所言的陈登,而是陈登的父亲陈珪。
小说作者之所以将陈珪的功劳移植到陈登的身上,一来是情节发展及人物塑造的需要,二来则是因为历史上陈登这个人物曾在汉末徐州发挥过重要作用,作者想通过作品对这个人物进行介绍和分析。故此,作者不惜将对历史进行了改变和加工。
说到历史上的陈登,可谓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一个人物。据《三国志·陈登传》载,陈登出身于徐州豪族,在陶谦担任徐州牧时不如仕途,担任过东阳县长及典农校尉等职,以有效发展农业生产而受到徐州百姓的拥护和尊重。由此可见陈登的个人能力。
汉末的徐州形势复杂,先后被陶谦、刘备、吕布和曹操所控制。在此期间,陈登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据《三国志·吕布传》载,陶谦在任期间,陈登以善于发展农业著称,协助陶谦将徐州变成了汉末难得一见的富庶之地。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载,陶谦病逝之后,陈登又推荐刘备继任徐州牧,并为此专门派遣求见袁绍一变获得袁绍的支持,从而使得刘备继任后得以迅速稳定徐州。
吕布偷袭下邳控制徐州后,陈登并没有跟随刘备一起对抗吕布,反倒是在吕布手下任职。在此期间,他又秘密联络曹操,提出尽快消灭吕布的建议。当曹操进攻徐州时,陈登又成了攻击吕布的急先锋,甚至不顾吕布要杀掉自己兄弟的威胁,率兵猛攻下邳,使得吕布集团灰飞烟灭。
刘备在徐州期间,曾与陈登共事,对陈登有着极高的评价。《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载,刘备曾这样评价陈登:“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陈登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后,曾数次击败孙策,力保徐州不失。不仅如此,陈登还多次向曹操提出限制孙策在江东扩张的计策,但却没有得到曹操的采纳。不久,曹操突然将他调往东城担任太守,此举等于将陈登闲置,直接导致孙策顺利地控制了江东。数年后,陈登病逝,“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悔恨自己当年没有采纳陈登的建议,失去了限制东吴集团扩张的最佳时机。
说到这个项羽大家也了解江东霸主,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也特别多,也是英雄一样的人物,项羽这么厉害实际上也不是他一个人这么厉害,也是有很
说到古代的一些成语,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很多成语都是通过一些人物和事情来变换而来的。比如说这个“房谋杜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
说到这个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吧,对于这个柳下惠,他是周朝时期的鲁国人,很多人提到这个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于他
说到衔环结草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过,毕竟这个成语也是蕴含了两个故事,而且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感恩的。“衔环结草”这个成语
最近不少人也都在说这个尾生抱柱的事情,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尾生抱柱的意思和典故,其实这个典故非常的有意思,简直能把人给看傻了,那么
“班姬团扇”的典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是专门来形容失宠遭到冷落的人,同时也比喻一种凄凉哀怨的情感。班姬团扇的主人公就是一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班姬团扇的典故是什么,还有这个班姬团扇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还有班姬团扇的出处,这些问题也都还是值得我们去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成语,都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延伸出来的。那么关于这个“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大家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徐娘半老”的成语,很多人其实只是知道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女性。其实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风韵犹存”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瓦岗一炉香的典故是什么,还有这个瓦岗一炉香的典故是什么,其实也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的典故出处非常的感兴趣,想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是用的哪个
喜欢吃饺子的人很多,但了解饺子起源的朋友就不多了。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一般被认为起源于东汉年间,是由“医圣”张仲景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爱知道,关于历史典故的一些成语真的是很多,而且每个成语基本上都代表了一个主人公,那么关于“燕然勒功”指的是历史
说到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他们俩是商末时期一个贵族世家的两个亲兄弟。不得不说,这两个人可是非常受尊重的。而且关于他们两的典故被史
说到历史上的的一些富豪,相信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毕竟不管从古到今,只要是富豪,那么精彩事迹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说这个石
说到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是非常的熟悉,毕竟在网上很多这种成语故事都是通过历史上来拓展的,而且又的还是通过历史来完成成语创造。那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讲信用,诚信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品质,所以一诺千金的分量是很重的。那你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故事吗?如
说到成语故事,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成语,而且大部分的意思都是通过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传出来的。比如说这个噤若寒蝉,其实这
说到这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还是比较给力的,很多人也都说这个典故,那么这个典故到底是什么内容呢?下面给大家简单的带来相关的内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饺子的事情,关于饺子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今天就说一个北方比较常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进门饺子然后出门面这个说
说到这个“二桃杀三士”,本来是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不过后来变成了成语“二桃三士”。其实还是又很多关于这样的成语历史故事。但是
说到三国里面的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真的是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郭嘉在曹操手下当谋士的时候,诸葛亮是处于隐士的状态。那么关于这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在以前也是经常能够用到的,但是关于这个成语的具体意思并不是很了解,而且
说到一些成语的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毕竟在历史上,很多成语的故事典故都是从一些历史上流传开来。那么关于成语“羊车望幸”,是什
历史上的曹操那可真的是有仇必报,如果惹到曹操,或者有什么事情迁怒到了他,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要被自己给赐死的。但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
说到成语高山流水,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个成语主要也是用于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而且这个词语也是让人有一种非常清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