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在汉朝以前鼎一般用来当烹煮的容器。而九鼎则是象征九州,也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在夏商周三朝,九鼎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所以“一言九鼎”的分量才会如此之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也有铸造九鼎,同样是为了彰显其身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言九鼎”,其中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和毛遂有关。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鼎是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成语故事:话说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因此,鼎不仅成为食器,更成为一种身份、政治待遇的象征。除此之外,鼎也是旌功纪绩的礼器。在重大庆典、战争胜利和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其盛。
鼎是华夏民族先民最初的炊具,用来烹煮食物。最初是用黏土烧成的陶器。相较于此前直接在火上烧烤,烹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鼎在先民生活中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和阶级的分化,贵族阶级逐渐有能力讲究,不仅讲究食,同时讲究食器。于是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鼎。
吃饭,对于百姓是天大的事,所谓“民以食为天”,谁掌控了他们的饭碗,谁就主宰了他们的命运。于是,禹就用九州,即全国各地所贡的“金”,铸成了九个大鼎。置于荆山之下。象征着掌握了天下万民的饭碗。自禹铸九鼎,鼎就从一个食用炊具,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汤灭夏,周灭商,都将九鼎迁于自己的都城,完成“革故鼎新”。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到了都城洛阳,遂向朝廷打听九鼎的形制、轻重。意即窥视周天子的政权,欲取而代之(见《左传·宣公三年》),这也是“问鼎”一词的由来。
尽管升格为政权的象征,其实在夏商周三代,鼎作为炊具、食具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作为炊具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作为礼器的功能在逐步上升。之所以作为炊具的功能弱化,是因为铜鼎足大底厚,烈火烧时受热不均,容易使鼎足中的锡熔化流出来,造成鼎足损坏,甚至折断;这是不祥之兆,故在宴享、祭祀中,应极力避免。因此,鼎慢慢退出炊具功能而成为盛食器,肉食、羹类都先用镬煮熟,然后再行升入鼎中,由“膳夫”、“宰夫”,调和五味。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描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按照礼制,各级别的王公贵族,宴饮时能享用的鼎数都是有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见《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天子还可以有三个陪鼎。至此,鼎不仅成为食器,更成为一种身份、政治待遇的象征。除此之外,鼎也是旌功纪绩的礼器。在重大庆典、战争胜利和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铭记其盛。这种礼俗,一直传承至今,西藏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中央政府赠以“民族团结宝鼎”;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赠送其世纪宝鼎,均是这种礼俗之薪传。
随着“鼎”的身份日渐尊贵 ,鼎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良 ;一方面用当时显得十分贵重的青铜(当时叫“金”)来铸造,另一方面,其纹饰的繁复精彩,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充分体现其作为礼器的大气厚重。
值得一说的还有鼎上传统纹饰: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兽。根据《史记》记载:“缙云氏(黄帝时的夏官)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总之,就是一个贪吃、暴喝,不知厌足的家伙。形象十分狰狞,周人将其铸在鼎上,明显是有一种教化意义在其中:告诫王孙帝子,不要贪食过甚。这一点,《吕氏春秋·先识》有明确论述:“周鼎著饕餮,有手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饮食是人的基本欲望,贪于饮食,也是人性的基本弱点。人很容易被自身欲望所奴役,很容易从放纵自己的生理欲望,走向全面的放纵,这种放纵,叫贪婪,更甚者谓之,贪得无厌。饕餮者,在这里就是贪得无厌的象征。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告诫子民,要从节制自己的饮食欲望做起。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夏,商,其亡国之君,都是从贪于饮食,一发而败徳失政,最著名的莫过于夏桀和商纣的“酒池”、“肉林”。殷鉴不远,必须警惕。所以,将饕餮铸之于鼎,教化子民后代。
夏商周三代以后,鼎作为食器渐渐退出生活舞台。但作为礼器与祭器,仍然在历史上代有传承;而饕餮纹作为相对固化的图案,一直与鼎如影相随。特别是其强调的道德规范:戒贪,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传承。
钟鸣鼎食之家,成为后来对贵族诗礼之家的形象概括。而饕餮,作为与鼎随行的一个符号,也成为后世戒贪的一个形象符号。(当然后世吃货们如苏东坡也有自诩为“老饕”者,那是一种无道德意义的自嘲和调侃。)
在山东曲阜衍圣公庙,就有一个饕餮形象,画在衍圣公府内宅出前门照壁之上,极为醒目地提醒着孔府家人:戒贪。孔府标榜的“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道德圣人家”,戒贪,应该是安富尊荣的首屈一指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当然,不管如何提醒和告诫,饮食的放纵,和人性的贪婪,总在太阳下反复上演着,从随处可见的狂吃烂喝,纸醉金迷,到随时可见的袒护,触目惊心的贪贿聚敛,无不证实着饕餮的不死,和灵魂被欲望奴役着的可悲。
说到这个项羽大家也了解江东霸主,有关他的一些事情也特别多,也是英雄一样的人物,项羽这么厉害实际上也不是他一个人这么厉害,也是有很
说到古代的一些成语,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很多成语都是通过一些人物和事情来变换而来的。比如说这个“房谋杜断”,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
说到这个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吧,对于这个柳下惠,他是周朝时期的鲁国人,很多人提到这个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于他
说到衔环结草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听过,毕竟这个成语也是蕴含了两个故事,而且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感恩的。“衔环结草”这个成语
最近不少人也都在说这个尾生抱柱的事情,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尾生抱柱的意思和典故,其实这个典故非常的有意思,简直能把人给看傻了,那么
“班姬团扇”的典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是专门来形容失宠遭到冷落的人,同时也比喻一种凄凉哀怨的情感。班姬团扇的主人公就是一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班姬团扇的典故是什么,还有这个班姬团扇的历史故事是什么,还有班姬团扇的出处,这些问题也都还是值得我们去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成语,都是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延伸出来的。那么关于这个“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大家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徐娘半老”的成语,很多人其实只是知道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女性。其实后面还有一句,那就是“风韵犹存”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瓦岗一炉香的典故是什么,还有这个瓦岗一炉香的典故是什么,其实也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的典故出处非常的感兴趣,想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洞庭花”是用的哪个
喜欢吃饺子的人很多,但了解饺子起源的朋友就不多了。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一般被认为起源于东汉年间,是由“医圣”张仲景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爱知道,关于历史典故的一些成语真的是很多,而且每个成语基本上都代表了一个主人公,那么关于“燕然勒功”指的是历史
说到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他们俩是商末时期一个贵族世家的两个亲兄弟。不得不说,这两个人可是非常受尊重的。而且关于他们两的典故被史
说到历史上的的一些富豪,相信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的了解一些,毕竟不管从古到今,只要是富豪,那么精彩事迹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说这个石
说到这个成语,大家肯定都是非常的熟悉,毕竟在网上很多这种成语故事都是通过历史上来拓展的,而且又的还是通过历史来完成成语创造。那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讲信用,诚信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品质,所以一诺千金的分量是很重的。那你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故事吗?如
说到成语故事,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成语,而且大部分的意思都是通过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传出来的。比如说这个噤若寒蝉,其实这
一言九鼎这部电视剧题材是近代传奇,于2017年5月开始拍摄,想知道一言九鼎电视剧的剧情介绍吗?还有一共多少集?下面
一言九鼎什么时候播出大家知道吗?一言九鼎的播出时间、更新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几点更新?每周更新几集呢?主演
说到这个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还是比较给力的,很多人也都说这个典故,那么这个典故到底是什么内容呢?下面给大家简单的带来相关的内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饺子的事情,关于饺子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今天就说一个北方比较常见的一个习俗,那就是进门饺子然后出门面这个说
说到这个“二桃杀三士”,本来是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不过后来变成了成语“二桃三士”。其实还是又很多关于这样的成语历史故事。但是
说到三国里面的郭嘉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真的是有点英雄惜英雄的感觉,郭嘉在曹操手下当谋士的时候,诸葛亮是处于隐士的状态。那么关于这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在以前也是经常能够用到的,但是关于这个成语的具体意思并不是很了解,而且
说到一些成语的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毕竟在历史上,很多成语的故事典故都是从一些历史上流传开来。那么关于成语“羊车望幸”,是什
历史上的曹操那可真的是有仇必报,如果惹到曹操,或者有什么事情迁怒到了他,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要被自己给赐死的。但是在历史上,有这样一
说到成语高山流水,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个成语主要也是用于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而且这个词语也是让人有一种非常清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