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欣赏忠于主君的臣子,并把他们称为忠臣,世代传颂。然而,在西汉的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位臣子。他独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却敢把刚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皇帝给赶下了台,更惊奇的是,他这样做不仅没有人唾骂,反而都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忠臣,他就是霍光。霍光究竟对皇帝做了什么,人们为什么会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他有一个很牛逼的同父异母兄弟——霍去病。什么,你不知道霍去病是哪尊大神?
霍去病17岁就率800精兵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斩杀敌人2000多人,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19岁时更是率领1万骑兵,6天转战千余里,横扫匈奴5个部落,抢走了匈奴圣物“祭天金人”。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被霍去病打得完全没有脾气,痛哭流涕:“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然而,他后来的成果,比霍去病辉煌多了。他一怒之下,就敢让皇帝下岗。这一点,霍去病做不到吧?
他就是西汉权臣霍光。
霍光的发迹,还是托霍去病的福。当年,他才10来岁,就被霍去病带到都城长安,在汉武帝身边干活儿。都说伴君如伴虎,可霍光陪伴汉武帝20多年,从来没有犯过一次错误。基于此,汉武帝很信任霍光。
公元前87年,一代帝王汉武帝临终之际,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8岁的汉昭帝。
霍光是一个很有原则的大臣。当时,霍光与上官桀是儿女亲家。关系照说还不错。上官桀打算让时年6岁的孙女做皇后。霍光觉得这也太荒唐了,没有允许。上官桀转而去找盖长公主帮忙,结果这事儿成了。上官桀为了讨好盖长公主,提出将她的情夫封为列侯和光禄大夫。霍光又拒绝了。一来二去,霍光与上官桀这对儿女亲家就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
后来,上官桀父子联合盖长公主等一帮人,趁霍光休假的时候,给汉昭帝打了一份小报告,诬陷他有不臣之心。还做好内外接应,打算一举擒杀霍光,除去他们的“眼中钉”。这时候的汉昭帝才14岁,可他看人很准,根本就不吃上官桀等人这一套,公开宣称,谁毁谤霍光,谁死。
不久,上官桀等人发动政变,赤膊上阵。不料计划泄露,被霍光族灭了。于是,霍光就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得以独揽大权。在霍光的全力辅助下,汉昭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恢复国力。前些年,汉武帝四处征战,国力消耗得很厉害。如今也慢慢得到了弥补。
公元前74年,在位仅13年的汉昭帝驾崩,时年21岁。由于汉昭帝没有留下子嗣,掌管朝政大权的霍光决定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继位。那时,刘贺才18岁。
刘贺这人行为很不正经,骄横放荡,不守规矩。当了皇帝后还不悔改,依然像以前那样胡作非为。汉昭帝的灵柩还停放在前殿,他就在宫中载歌载舞,还跑到汉昭帝妃嫔居住的地方嬉笑娱乐。
霍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担心刘贺要危害国家,就征询皇太后的意见后,将这位刚刚做了21天的新皇帝给废了,流放到汉中房陵县,做海昏侯。于是刘贺创造了一件记录:他是汉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赶走了刘贺,霍光拥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是中国古代上有名的贤君,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汉宣帝和此前的汉昭帝时期,开创了汉朝又一盛世,即“昭宣中兴”。
霍光辅助了汉昭帝和汉宣帝,居功至伟,所以史书上对他评价很高。汉宣帝夸他:“遭大难,躬秉谊,率三公、九卿、大夫定万世册,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唐朝名臣独孤及则将他与萧何、张良等人相提并论,称:“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说到汉宣帝刘病已是怎么扳倒汉宣帝的,虽说汉宣帝刘病已毫无根基可言,但皇帝始终就是皇帝,是九五至尊的天子,是万人敬仰的帝王,是君主,拥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霍光的事迹,他可是和周公一样名垂千史的人物,辅佐了汉朝三代皇帝,更是为了汉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
说到汉宣帝和霍光,大家肯定都知道,霍光可是汉朝的三朝元老,辅佐了三位皇帝,对汉朝是忠心耿耿。然而为什么说汉宣帝妻子的死和霍光有关
公元前66年,正当汉宣帝在诛杀霍氏家族,正在对那些功臣大加封赏的时候,有人就上书指责汉宣帝行赏不公,为此还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谚语:曲
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将军,和金日磾等人一统辅佐汉昭帝。此后霍光很好的履行了汉武帝托付他的使命,也逐渐得到汉昭帝信任,从此在
说到西汉的皇帝刘贺,大家应该都知道,他作为一个皇帝确实是非常的憋屈,本来是不愿意当皇帝的,但是却被霍光扶持上去了。然而到最后,刘贺
在中国古代,女人们是不穿内裤的,所谓的衣裳指的就是上半身为衣,下半身为裳。而裤子这种服饰是在春秋时期才发明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春秋
说到霍去病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在历史上很出名的,而且形象也是正面的不要不要的,那么其实霍家的命运不仅仅如此了也还是有超多的故事
说起霍光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西汉的大将军霍去病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霍光便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此二人都是忠君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