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的神鬼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吧。书中一个个单独成篇的故事,一个个个性鲜明敢想敢做的虚幻人物,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去阅读探索。现今,更是有许多故事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各种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但是,这样一位有才气的作者,却一生都没能在考试中中举,令人扼腕的同时,也不禁想问,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
据记载,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是在顺治十七年,那年他是二十一岁,最后一次则是康熙四十一年,他六十三岁。时间长达四十二年,他每一次考试全部落榜。这种感觉就像是现代参加高考,第一次没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不甘心,一直考了四十二年,却一次都没能考上。虽然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但是这种憋屈的感觉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以山东第一的成绩成了秀才,那一年录取他的是山东学政施闰章,清初号称诗坛的“南施北宋”中的“施”就是他。当年的第一道考题叫做《蚤起》,是从《孟子》中来的题目,意在让考生揣摩圣贤的语气,代圣贤立言。但是,蒲松龄却写了一篇“小品文”,也就是相当于,题目要求议论文,他却写了小说。虽然如此,但是施闰章对他的文章还是有很高的评价,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害苦了蒲松龄。
往后的考试中,蒲松龄遇到的考官都欣赏刻板迂腐毫无文采可言的八股文,蒲松龄的文章自然没有办法得高分。另外,再加上年纪渐长,考试对于他来说就更加困难了。某一次,蒲松龄觉得自己写的文章非常好,得心应手,唰唰就写完了。但是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现,文章的顺序写错了,放到现在来说就是,涂错了答题卡,而且是没办法更改的那种。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经历,放在谁身上都不会好过吧。再加上当时科举考试的制度,可以说埋没了太多的人才。蒲松龄考试考了一辈子,可以说深知当时科举的弊端和不公平,所以在他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会出现那么多讽刺考官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蒲松龄很有才,但是这才华只是在文学造诣上,尤其是故事型的文章,即小说,他痛恨八股文,不喜欢那些条条框框的文章,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拥有浪漫色彩的,他的才能不在治国上,就算是能够考中,能够做官,也未必能做得好。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就算能做好,可能也就不是后世传颂的那个能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了。
最后插一段题外话吧,关于八股文的利弊,也不尽然就是只有弊端。它在考验考生的文字水平、知识储备方面,还是占了优势的,但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主观性的测试,并不像有固定答案的单项选择题,没有一个标尺,也许自己觉得好的,别人看不上眼,所以考试的结果并不太能很合理。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明朝冯梦龙,他虽然是一个八股文的大家,出版了很多指导八股的书,也得到了读者的赞美,但是他自己却连考四十六年都没有考上,连一个举人都没混上。这不禁让人想到那种满口成功学,自己却并不成功的大师。并非有意诋毁,只是觉得这样的人生和社会环境,多多少少有些讽刺罢了。
日前,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2023年8月上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一部名为《罗刹海市·蜃楼》的国产动画正式立项。在
《聊斋志异》以现实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理想为小说创作的基础,展现人物传奇化,将幽冥世界社会化,将鬼狐花妖人格化。这样便可以为黑
说到这个科举考试,在古代各个朝代的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制度比较完整,比如说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就得到了完善。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
说起科举考试,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曹魏。陈群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来选拔人才,自从隋唐开始就慢慢的完
说到古代科举,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有很多那种考试作弊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有成功的,但是失败的还是居多。毕竟以前的考试虽然没有现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魅力在于,这种制度能够让普通的人能够得到更高的地位,拥有者更大的权利,有机会作为人上人。尤其是在历史上相对比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古代的科举,还是有很多说法的。而且南北方的考生成绩也都相差甚大。这是怎么回事呢?同样是全国性考试,为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科举制真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的标志,不管是对我们中国,还是世界,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推进了历史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科举,一直都是非常的严格的,而且上面的题目自然是非常保密的。对于在科举的时候如果发现了作弊的肯定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科举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一个谁能力强谁就能当第一的,所以落榜这种事情实在是寻常,但是很多事情只有能力强的
说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大家都知道,科举里面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一般情况,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第一名成为状
在隋唐之前,国家官员的选拔会经历多种方式的转变,比如说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度等等。但不论是哪一种制度,人在官员的选拔中有着主导的
说到考试,大家肯定都非常清楚,不管是现在的高考,还是古代的科举都是非常严格的,对于试题的保密那可是非常的严厉的,毕竟这种考试可是关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如果一个平民想要当官步入仕途,那么肯定是要参加科举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才子中脱引而出引起皇帝
说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古代想要寒窗苦读的人还是很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穷苦书生,为了能够高中状元或者是谋得
说起状元,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状元指的就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拿了第一名的那个人。现如今就是高考第一名的那个人。在现代反应古
科举制度对于很多古代百姓来说,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够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以前只有帝王家庭,皇室贵族的小孩才有机会读书写字,成为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对于很多人来说,中了状元能在古代当多大的官,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十年寒窗苦读无
一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高考成绩也都出来了,而这个时候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考得好的自然是兴奋不已,但是考得不好的却是愁云密布。而高
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现代的考试,科举的基本制度是为了选官,但是这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过在古代
很多人可能弄不明白,关于古代的科举考试,很多时候只是在一些影视剧里面见到过一些,剧中人物考科举,考中了之后前三名有状元榜眼探花,但
我国从古代就有一种制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外国人的佩服,这项制度就是我们熟知的“科举制度”。很多外国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既解
在古代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往往会有自己的作品流传下来,给人们带去了不少的佳作,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温庭筠,超级有才,成绩给8
说到科举考试其实大家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太长太长时间了,所以影响非常的大,最近不少人都说了,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
说到科举制度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在当地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不仅是古代,在现代依然有类似于
古代老百姓想要加官进爵就只有靠科举这一条路,所以每位读书人也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金榜题名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生
唐朝,是科举制度的成型时期,这种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新型人才选拔制度,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多年,甚至现在的各种考试,也都是科举的后续发展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了,“聊斋”两个字已经成了各种鬼怪精灵故事的代名词,现代的翻拍也是不少,而且还有很多经典的
很多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科举制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的,而是古人在不断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的探索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