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那个年代,有人们羡慕却又惋惜的竹林七贤,羡慕他们的才学,又惋惜他们的命运。而他们光有才学却无施展之地,最终不得善终,其根源,也正是西晋王朝短短数十年的缘由。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得不到重用,甚至蒙冤落难?它又是怎样,引得西晋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呢?
西晋,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满打满算也不过才50年时间。它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那么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跟一项制度有莫大关系,那便是曹魏以来所推行的门阀制度,其核心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执政期间由吏部尚书陈群所制定的一项考察士人选拔官吏的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全国所有郡设中正,选择所谓“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负责评定其原籍所在郡士人(包括已出仕者)的等弟,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随后,中正把评定的结果汇总到大司徒那里,待大司徒审核后,再转交给吏部,作为官吏选拔和升降的依据。
这样一来的话,选拔官员和官吏升降的大权就掌握在了中正的手中。因为士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入仕途,都必须要经过中正的评定,以获取一定的品弟,否则就没有资格入仕。最初,曹魏时代品弟的标准是德、才,可司马懿执政后,为了笼络门阀世族以篡位,便将其标准改为了看门第,门第高则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门第低则品也低,所授的官也就低,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级官吏的职位完全被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
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即便才智过人也再难有出头之日,士、庶的界限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分明。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兴盛,离开人才那是绝对不行的,作为统治者,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去发现、培养和重用人才。而司马懿执政期间的九品中正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排斥人才、压抑人才,乃至于扼杀人才。他党同伐异,排除异己,不仅消灭政敌曹爽等,还株连大批正始名士。于是乎,嵇康打铁以远祸,阮籍酗酒以自污,邓艾沉冤不得申雪。
与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相比,西晋的人才屈指可数,廖若星辰,这就是西晋九品中正制所推行的恶果。
大臣如王沈、荀勖、贾充等人,位尊爵重,可却无功劳可录,无政绩可记。门阀世族中的代表人物琅邪王氏,如王戎、王衍,也都是徒有虚名。王戎、王衍都长得俊美,玉树临风。王衍尤其以清谈名世,可实际他在玄学上并无丝毫建树。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觑,那便是奢靡之风。西晋的奢靡可以说是史所罕见。
西晋的缔造者司马炎便是奢靡之风的倡导者。在灭了东吴之后,他便暴露出了骄奢淫逸的真面目,他下令从孙吴宫中选出5000人进宫,使得西晋的后宫多达上万人,从此开始日日宴乐,夜夜风流,怠于朝政。他不但荒淫,而且还贪婪。很快,奢靡之风就像流行病一样,在权贵中传染蔓延了开来。
比如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后将军王恺和散骑常侍石崇夸奢斗富的故事。还有太尉何曾,他一天在吃的上面就要花掉一万钱,还说没下筷子的地方。而其子何劭,更是日消费两万钱。外戚、中护军羊琇花钱亦是跟流水一般,经常不分昼夜地大宴宾客,等等。引得洛阳城富豪,竞相效仿。
这些个纨绔子弟,正是因为有了九品中正制的保证,富贵来得实在太容易了,官职就如探囊取物般,全无进取之心,以尚空谈、讲享受、比奢侈为荣。
试问,这样的社会能有什么前途?这样的国家能有什么发展?不灭亡才叫没天理呢!
历史上,每个朝代在灭亡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很惨的,但是往往只有更惨,没有最惨。但是相比而言的话,在历史上,最惨的应该要属北宋的靖康之耻
对于西晋而言,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们灭亡的场景可以说是在历史上排名前列的。但是西晋作为一个国家,在面对匈
东汉末年,出现了三国鼎立局势,不过当时曹魏实力最强,蜀汉和东吴大部分时间都是结盟之势,共同抵抗魏国。不过蜀汉被灭后,为什么东吴还能
汉族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几近灭绝式的灾难,那就是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这件事情说起来让人心惊,汉人在这一场灾难中几乎被屠杀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西晋的,传言这个西晋的人啊真的有意思,不能说有意思,要说残忍,残忍到什么地步呢?竟然有
司马懿大家都很熟悉了,作为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的名头甚至比后世他的子孙们都要更响亮,而且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死对头,两人斗智斗勇,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