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二战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德国有一位非常令人尊重的将领,那就是沙漠之狐“隆美尔”。隆美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在他卓越的战术指挥与战术思想下,以少胜多,取得了对北非的控制。但是英国对于这个强劲的对手,丘吉尔却是大力吹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在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指挥“德国非洲军”的区区三个师,以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拉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最后寡不敌众惨遭失败,被迫撤军。众所周知,关乎整个二战全局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次要战场上的局部转折点。按说赢得了这样一场以多胜少的战争,且无关整个战局,对英美特别是英国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
那为什么英国人特别是丘吉尔在后来要刻意渲染阿拉曼战役,并且神话隆美尔呢?
当斯大林格勒战役转入全面反攻阶段后,丘吉尔就看到了希特勒纳粹的失败不可避免,为了表明英国在二战中与美国、苏联一样起到重要作用,给自己攫取更大的战后利益,他就需要突出英国在二战期间做出的贡献。
丘吉尔为了抬高阿拉曼战役地位,就是大捧德军统帅隆美尔,给他送上“沙漠之狐”的称号。只有捧高自己战胜过的对手,才能显示出自己更高明。
其实阿拉曼战役别说跟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他甚至不能跟中途岛战役相比,因为中途岛战役后,太平洋战场形势就此逆转。但既然有需要,自古胜王败寇,胜利者怎么说也不过分!
另外,他这样做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目的,就是为英国(还有美国)一再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寻找说辞。在纳粹德国全面发动对苏联的进攻后,丘吉尔是当时全世界领导人中最快做出反应的,他在广播讲话中表示“我们讲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
随后即主动表示要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可是最后随着战局的变化,担心苏联战胜德国后会控制整个欧洲,丘吉尔食言了,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事情一拖再拖,并且亲自劝说罗斯福“看不到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必要性”。
最终,从1941年一直拖延到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才算终于开辟了。不过这时“第二战场”开辟与否对于二战总体已经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了,只是加快了轴心国灭亡的速度。
但是对于战后利益的分配,却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丘吉尔一定要抬高隆美尔,显示出英军正是因为北非战场的战事,才影响到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其实纵观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战绩,最为辉煌的无非就是率领9万轴心国军队打败了11万英军,夺取了利比亚东北部重要港口托卜鲁克。可他却被丘吉尔为代表的英美等西方美化,重要原因还是为了显示英国在二战中的重要性和战后利益的分配。
随着暑期档进程的加深,《奥本海默》北美票房超过了2.28亿美元,全球总票房超过了5.52亿美元,成为了北美和全球最为卖座的二战题材电影
剑桥5杰”,堪称前苏联克格勃谍战史上最为出色的特工小组。他们5人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皆出生于贵族豪门之家。他们是坚定的共产主
中国应该是参战时间最久的同盟国之一。1、如今各位广泛将1939年9月1日称之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2、不过中国并不是从1939年才开始
有句话这么说的:若是在世界大战中少了意大利,那么在世界大战当中将缺少不少“浪漫”。1882年德意志、奥匈帝国以及意大利组合成了三
苏联和日本的二战电影叫《紫日》。《紫日》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富大龙、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联合出演的战争剧情电影。此片
说到二战期间,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斗可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两军交战自然是有很多的伤亡。对于诺门罕战役,苏军和日军双方都是伤亡比
日德赢了二战是电视剧,叫《高堡奇人第1季》。《高堡奇人第1季》是由大卫·塞梅尔导演,弗兰克·斯伯特尼、菲利普·迪克、艾莉克莎·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二战的时候,意大利作为参战国家,却被世人沦为了笑柄,这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肯定都非常好奇,当回的意大利可是非常强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二战时期,很多军队的着装都是不一样的,而却各有各的特色。对于德军,希特勒当时是非常看重军服的设计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