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在赵匡胤身上最大的谜团,或许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斧声烛影”了吧。这段情节在民间流传的可以说是非常生动形象,但是毕竟在民间流传的时候,总是会加上人们的各种想象,所以经常会失去对真相的真实的了解。那么,民间流传甚广的斧声烛影的说法,究竟是从何而起,是谁提出来的?史书中有没有记载,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一说光义谋害太祖篡位;又有说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对此事件史料记载不一,争论一直存在。
另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段记载并非出自正史,而是出自野史《湘山野录》,并且是距离事件发生大约100年后,由僧人所写。
跟《湘山野录》同时期的另一本书,司马光写的《涑水纪闻》却记载,赵匡胤死那天晚上,弟弟赵光义根本不在宫里,后来是一名宦官偷偷跑去请他进宫主持大局,因此才占了继位先机。
由此可见,“斧声烛影”经不起推敲,也不能由此断定赵光义弑兄篡位。
实际上,跟现在人们对赵光义兄终弟及持怀疑态度不同,当初赵光义继位很顺利。虽然赵匡胤并没有留下遗诏指定继承人,但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也是有据可依的。
依据一
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乱世割据,在君位传立上,更多的考量是继承人的能力,而不是血脉传承,传位给弟、侄或者养子,而不传给亲子(包括幼年、成年)的现象屡见不鲜:
朱温有六个亲子在世,且大都成年,却一直想传位给养子朱友文;南吴两次传位是兄终弟及;南楚开国君主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遗命让儿子们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立);后晋石敬瑭把皇位传给侄子,而不是亲儿子;吴越国主钱元环以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子年幼而传位给弟弟钱倧;南平国君主高保融因为儿子年幼,而立弟弟高保勗为继位人,高保勖又传立保融之子。
赵匡胤在世时,南北尚未统一,所以皇位继承者一定要有能力,这就也不难理解为何他死后是弟弟继位,而不是儿子继位了。
依据二
另外,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皇位合法性的又一有力证据,是他亲王+开封尹的身份。五代时期向来不立太子,往往以亲王+京尹的身份确立储君,比如朱友文、李从荣、李从厚、石重贵、刘承训、柴荣。
宋初沿袭了这一制度,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都是以亲王+开封尹的身份,作为皇储的。(宋真宗赵恒后来又被封为太子。)宋朝建立第二年,赵光义就被任命为开封尹。宰相赵普反对兄终弟及,曾经劝阻过赵匡胤,可惜没起作用(参见:赵普竟然极力反对宋太宗即位?两人积怨颇深!)。
后来赵普被免去了宰相之位,而他罢相3个月后,赵匡胤就封弟弟赵光义为晋王。
赵匡胤去世时,弟弟赵光义是亲王+开封尹的身份,而赵匡胤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呢,别说亲王,连郡王都没封。这无异于赵匡胤向世人宣布弟弟赵光义的皇储地位。
虽然赵匡胤的死很蹊跷,但赵光义的“皇储”身份是早就摆在那儿的,所以在当时他登基也就名正言顺了。不过,后来的“金匮之盟”,就显得有些扯了。
不过很多人听到“斧声烛影”很可能就会想到这样的情景:赵光义拿着斧头砍向赵匡胤,烛光正好把这个影子映到了窗户上。甚至一些小说也是这般描写,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宋史》对此事讳莫如深,只简单的写了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要了解事情经过还得看别的记载,《宋史纪事本末》就有此事的经过: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斧声并不是赵光义拿斧头发出的声音,而是赵匡胤拿柱斧戳地的声音。柱斧是啥玩意?有人说是拂尘,有人说是拐杖,也有说法说是仪式用的水晶柱,反正不是行凶的武器。烛影才是讲的赵光义,烛影下赵光义有离席退避的样子。
所以“斧声烛影”的经过就是赵匡胤召赵光义议事,因为只有他们两个人在场,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赵光义有离席退避的情景,还听到赵匡胤用柱斧戳地后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之后赵匡胤就驾崩了。
那怎么传出的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说法呢?因为赵匡胤死后的样子像是毒杀,《续湘山野录》记载“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而更糟糕的是赵光义有用毒的前科,孟昶的暴病身亡,李煜的离奇逝世,吴越国王钱俶的突然辞世,都有着赵光义用毒的影子。
但也有一种可能,赵光义并没有毒光赵匡胤,因为他们老赵家可能有什么遗传病,因为了除了赵构之外,宋朝14位成年皇帝没一个能活过60的,赵匡胤50岁突然暴毙似乎也挺正常。但赵光义的继位是不是合法呢?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赵光义不合法,因为赵匡胤在死之前已经有了太子,并且开始大力培养太子赵德芳,看这样子,显然是不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的。那赵光义的上位当然是篡位。
还有一种说法是存在着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家两兄弟的母亲,杜太后死前立下约定建议赵匡胤死后要传位给赵光义。虽然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是没有原因。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五代十国中的乱象留下的记忆太深刻,武将叛乱太过频繁了。
虽然赵匡胤怀酒释兵权,但又哪能确保万无一失呢,所以在削弱其它武将的权力时,并没有削弱赵光义,这就是给他们宋家留的后手,防止他的突然暴毙导致主少国疑,又冒出一个陈桥兵变取代宋家江山。不过等到赵德芳成年国体无忧之后,赵光义也已经尾大不掉,最终登上了皇位。
“斧声烛影”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事情的经过已经泯灭在历史之中,真相到底是怎么只能任人猜测了。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1、在位期间,加强专制主义,建议文人政治学;2、开辟了中国的文治繁荣,是1位贤明善良的皇帝,是促进历史文化进步
赵匡胤在49岁突然去世,其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兄终弟及。难道赵匡胤就没有考虑自己
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的缘故,跟杜太后死前的嘱咐有关系。宋朝皇帝之一赵匡义就是欺负后周的孤儿寡母才上位的,他的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赵匡胤传弟不传子,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赵光义兄弟情义的缘故,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杜太后生前对赵匡胤施加的压力。杜太后担心今后类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的这个黄袍加身确实是非常经典了。成功建立了宋朝,可是他自己知道皇位是怎么得来的,所以对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宋朝作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鼎盛的朝代,甚至超越了唐朝。但是对于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重文轻武
宋高宗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但不幸在3岁那年早夭。此后选谁来当继承人,成了一件让赵构头疼的事情。因为没有子嗣,而赵构一脉基本也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和赵普之间的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赵普可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人,毕竟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普可是帮助到赵匡
事实上赵匡胤并没有传位给任何人。赵匡胤死的时候只有50岁,作为一员武将,身体一直算是好的,也许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传位给谁的问题。作
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没能继位,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历史上,对于赵光义这位继承人的合理性其实存在不少争议,只是我们想获取真相
论功绩自然是赵匡胤更大,毕竟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而赵光义本身继位的合理性就一直存在争议,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件比较迷离的事件。和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不过当皇位传到他手上时已经取消了“帝号”,对外称国主。他自幼出生于帝王之家,聪明好学,精于诗词歌赋,是一个才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开国君主。然而,赵匡胤的死却充满着谜团,突然在一夜之间猝然离世,留给历史
说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那可真的是非常的精彩,而且最后也是因为这个,赵匡胤才能得以成为宋太祖。那么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兵力上面完
太祖誓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所以便认为赵匡胤是重文抑武,然而真相真是这样吗?实际上赵匡胤的确抑武,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典故吧?正因为这个,赵匡胤才成功改立后周为宋,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黄袍加身的把戏是宋太祖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宋太祖和周世宗的事情,话说当时宋太祖登基之后在皇宫竟然发现了这个周世宗的幼子,那么很多人要问了,当时的宋太祖
说到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对于他大家一直都不理解的是他的死因。为什么在斧声烛影之间就直接驾崩了。然而他
说到“斧声烛影”这个成语,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听过,至于其中的意思,可能知道的就是关于这个成语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但是至于到
说到宋朝时期的赵匡胤,当时的他是最信任赵普的,因为当时在陈桥兵变的时候有拥戴之功,而且后来还为宋朝出谋划策,所以赵匡胤当时非常看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会将那些与自己南征北战,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掉一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
通常情况下,改朝换代,新王朝的诞生,很多半就是意味着旧王朝皇族的灭亡。然而,当群臣都在劝说宋太祖赵匡胤准备处决柴荣幼子的时候,有一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建立大宋王朝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但是关于他的死,在历史上可是众说纷纭,但是并没有一个确定
说到孟昶,他是后蜀皇帝,本来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最后过渡沉迷文艺和女色,让自己的国家走向了灭亡。最后赵匡胤攻破后蜀,孟昶也投降于北宋
说到这个宋太宗赵光义,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他是宋太祖的弟弟。其实很多历史上的人物在现在都被网友起了一些外号,比如说“穿越者”
《大宋宫词》中,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死的不明不白,他被人下毒,但凶手一直没能查出是谁。实际山,就犯案动机来说,赵光义算是嫌疑比较大的
赵匡胤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和王彦超的故事中就能知晓。赵匡胤的父亲和王彦超是好友,此后赵匡胤想凭借这层关系,让王彦超帮忙提携他。
我们常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很明显,在这句话中,前者的地位和评价要优于后者。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始皇帝!分量要比汉武帝要重。唐太
我们仔细的回顾一下柴荣和宋太祖所制定和实施的统一策略,不难发现,两人的总体思路是非常一致的。不过这两个人都是务实主义者,通过实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赵匡胤,可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关于赵匡胤的死,在史记中的记载,关于赵匡胤的死确实是有点离奇,而且是轻描
说到这个宋太宗赵匡义,大家肯定都是比较熟悉的,对于登基当皇帝的话就是早有预谋的。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赵匡义竟然作为一个皇帝
说到这个赵光义也还是有很多人也都比较知道的,非常厉害的一个人,北汉的灭亡就是他的功劳,他基本上上是完成了这个全国的统一,所以还是
《大宋宫词》中,赵德昭和赵恒饮酒谈事,结果赵恒醒来后发现赵德昭被毒死,这下毒之人到底是谁呢?感觉宋太宗的嫌弃最大。不过这段剧情
说到这个赵匡胤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非常的厉害,但是一个人厉害再历史也就那么回事,所以赵匡胤也有自己的得力助手的,话说赵匡胤旗下
宋真宗赵恒在历史上是一位附有争议的皇帝,他虽然开创了咸平之治,但到了晚年沉迷封禅,使得社会矛盾逐渐加深。还有檀渊之盟这起历史事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死的十分蹊跷,有关他的死因在民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很多都指向赵光义,因为赵匡胤死后他是最受益的人。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