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国时期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一场很著名的战役,名为华阳之战。华阳之战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在战争过程中,白起率领秦军,在八天的时间内,赶往千里之外的华阳城,犹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现,将赵国和魏国的联军击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看起来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八天赶路千里,到了之后还能作战,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当时出动的秦兵有多少人,为何能够在八天感到华阳城?
一个是从原楚地东进继续攻打楚国,一个是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韩魏两国发起钳形攻势,最后一个则是北上进攻赵国。
经过前283-前280年这一阶段攻赵还是攻楚的战略争议,尤其是攻楚鄢郢之战的巨大胜利,秦国不仅尝到了甜头,也获得了理论自信,走上了“一统六合”的正确战略轨道。究其实质,便是结合地缘因素的“以迂为直”、“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后顾之忧和多线作战的战略风险。
说白了,就是先占边角,稳步推进,“远交近攻”战略已经呼之欲出了。
进攻赵国属于一头扎进三晋的怀中,势必遭到赵国和韩魏的南北联合夹击。而进攻楚国,则面临着随时被韩魏切断后路的风险。由此,进攻韩魏便成了唯一明智的选择,这个战略研判实在不难,历史上的秦国也是这么选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战略抉择,和后世一般所说的穰侯的“私心”,即打通“咸阳—陶邑通道”,不谋而合。穰侯恰恰一直是秦国内部主张攻打韩魏的坚定派,既然要打韩魏,当然要用穰侯,因此这次战争前,他又当上丞相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一般都是有切实逻辑的,只是限于史料完整度,有的我们能看出因果关系,有的则不能完全证实、只能推测。
为了支持“伯乐”的复出和追求,白起当然要有所表现。前276年,鄢郢之战刚刚结束不过一年,白起就马不停蹄地北上,“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掀开了攻打韩魏的序幕。之后,穰侯亲自出马,估计是想证明自己也会打仗。他初战的对手,是韩国名将暴鸢。
这一战原本没有韩国什么事,但魏国向韩国求援,韩国就出兵了。究其实质,鄢郢之战的巨大胜利和秦国的战略转向,让韩国意识到了“灭顶之灾”,只能改变立场投靠魏国,寄望两国联手可以保住韩国的生存。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韩国的军事实力不是已经在伊阙之战中被打光了么,它又哪来的军队?很简单,现在是前275年,距离伊阙之战已经过去了18年,又一代韩国人长大了,可以参军了。
对于这批鲜嫩的“韭菜”,穰侯没有客气,尤其是韩国有外交“背叛”秦国之嫌,秦军的战斗力更加旺盛,尽情“收割”,“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
韩国和秦军先交战,应该是有向魏国纳投名状的意思,只是没想到,一战送了。(综合韩国战史,韩国下一次再憋出“五万人”,是11年后,只是又被白起“一勺烩”,此后韩国就彻底成了伪军。)
从战果来看,穰侯的军事水平相当不错,至少胜过暴鸢。而暴鸢,我们都知道,垂沙之战、伊阙之战都有他的身影,应该是韩国头号名将,但却不是穰侯的对手。
有鉴于此,魏国一开始是不愿意打的,打算“纳八城以和”。《资治通鉴》认为穰侯笑纳了八城然后又撕破协议,“复伐魏”,这个可能性应该不大,实际应是穰侯拒绝了魏国的求和,将攻魏进行到底,这才和他的一贯主张相符合。
这一仗的结果是“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在外围打败了魏将芒卯率领的魏军,攻占一个叫北宅的城邑,从而围攻魏国国都大梁。“魏人割温以和”,这次求和穰侯同意了。究其原因应该是大梁城坚固,打了一阶段没打下,经过综合判断认为终究拿不下来,于是退兵。
前274年,魏国想找回场子,与东面的齐国合纵,准备进攻秦国。秦国“先下手为强”,穰侯再次出马,“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给了魏国当头一棒。
魏国仍然没有屈服,继续折腾。这一次它拉来了一个强悍的助手,便是赵国。
大概是对赵国比较忌惮吧,秦国此次没有立刻做出反应,魏赵联军于是先拿韩国这个狗腿子开刀,进攻韩国的华阳,著名的“华阳之战”就此爆发。时为前273年。
专门说下韩国。韩国这个国家一般被算作是“战国七雄”之一,然而它的“成色”在七雄中大概最差,尤其是韩国的军事实力,早在伊阙之战中就基本损失殆尽,此时距离六合一统还有八十年呢,相当于打了八十年酱油。
然而韩国的“优势”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它正好位于天下之中(包括周王室在内),是衔接东西方的必经之地,又是东方各国阻抗秦国东出的第一线,所以东方各国不会坐视它被秦国灭掉,这是韩国能够活到最后的外部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而韩国的“特长”则在于它的左右逢源,展示出了丰富、灵活的外交策略。秦国有灭掉它的想法时,它就投靠东方,借力生存;而东方强势的时候,它就投靠秦国苟延残喘。这是内因。往好听了说,韩国是聪明灵活,往难听了说,就是墙头草。包括秦国在内的六国实际都反感它,但又只能容忍它,毕竟不能彻底吃掉嘛。
后期的韩国,大概也死猪不怕开水烫,沉醉于别人看它不顺眼又拿它没办法的嫌弃又无奈表情。然而吃不掉不代表不会出手教训,华阳之战韩国先期的挨揍,便是这一时期“朝秦暮魏”的咎由自取。
韩国现在的实力我们都知道,过去十八年攒出的“四万”大军已经在前275年送了,若非华阳城坚固,又占了守城战的优势,韩国估计早就躺平了。
即使如此,韩国也知道自己危在旦夕,只能向秦国紧急求援,据说“冠盖相望”,使者派出了一波又一波。然而秦国不排除“坐山观虎斗”尤其是讨厌韩国的心理,一直不答应,一定要等韩国被揍到不能自理。
韩桓惠王也不知道是真不明白还是脸皮厚,请求当时已经生病的国家元老陈筮(《战国策》称田苓)抱病出使。这个陈筮应该是韩国的亲秦派,在秦国有很深的人脉。果然他一到达,穰侯就亲自接待,很客气地说:“哎呀,你老人家都来了,看来韩国肯定是很危急了吧?”
陈筮明明是来求人,却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势:“没啥危急的啊,穰侯怎么这么说?”穰侯心想这老头子狡猾狡猾的,故作生气:“明明使者一个接一个,连你都来了,怎么还说不急?你是不是老糊涂了?”陈筮就说:“确实不急啊,如果真急,我们就直接投降魏赵两国了,还用向秦国来求救么?”
当时就流行这种“外交纵横辞令”,陈筮能够在秦韩两国之间如鱼得水,自然深通此道,估计也是一枚纵横家。但他说的确实有道理,同时也委婉地指出秦国的不讲究,明明不愿放弃韩国,却又任由韩国和魏赵彻底两败俱伤后才出手。此外,陈筮这番话也暗含威胁的成分,就是秦国再不同意救援,韩国就真投降了。这个话才是他不好说在当面的,但意思已经传达到了。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陈筮的确厉害。穰侯也是个中高手,立刻作出反馈:“你老人家不用见我们秦王了,我这就去请求发兵救援。”事情就算拍板了。
自此,整个战局因为秦军的加入而急遽加速,因为秦军“八日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败魏赵联军,取得压倒性胜利。
在后世,所有人都倾向于认为秦军是“八日而至”即八日奔袭千里,从咸阳奔袭到华阳(即从今天的西安到郑州北,大概500公里以上),从而得出白起“长途奔袭”、“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先发制人”等用兵特点。
在我看来,最终道理是如此,但这些道理的实际呈现却和惯常认知大有不同,值得细说。
比如很多人都怀疑,秦军八天奔袭千里,一天几乎要达到120里,这还不仅仅是赶路,赶到后还要作战,从战果来看,秦军还是大胜,这中间秦军体现出来的体力和执行力匪夷所思,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有人别出心裁,提出:秦军是不是走的黄河水路呢?这个想法猛一看很有道理,水路快啊,通过水路不仅节省时间,更节省了体力。
然而这个说法可以予以排除,因为当时的黄河沿线是韩魏赵三国的共同地盘,秦军若是大军通过黄河,如此行动,魏赵两国不可能发现不了,而一旦发现,华阳当面的魏赵两军就会得到秦军转运的消息,“突袭战”就打不起来了。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又怎么解释这个“八日千里”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绝大多数参加“华阳之战”的秦军根本不是从咸阳出发的!
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参战秦军的总兵力。这块史书没有记载,但是魏赵联军的兵力是有记载的,从战果来看,魏军至少在13万以上,赵军至少在2万以上,总兵力15万以上。
我们知道,华阳是平原开阔之地,周边几乎无险可用,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秦军能够打出歼灭魏军13万和赵军2万的战绩,自身总兵力肯定不少于15万,实际上多数是占据优势。
我们假设这个数字在15-20万,大家来想想,如此规模的大军,连年对外征战的秦国会把它全部放在咸阳么?这是其一。
其二,秦国会把各地的军队先调到咸阳再统一出发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比如布防在函谷关的军队,如果调它参战,会让它先跑到咸阳,再返身向东么?傻子才这么干。
因此,这一点原本不该是个问题,只是后世绝大多数时候都盲目地以为秦军是从咸阳出发,这才有了“八日奔袭千里”的误会。实际上,秦军不是“八日奔袭千里”,而是在八日内完成了所有参战军队的调动。至于在这八天之中,是否有部队真的因为位置调动,奔袭了长达千里,可能有,但肯定不会太多。
比如,肯定有一些部队是从咸阳出发,尤其是,作为此战的主要指挥员,穰侯和白起等人应该是从咸阳火速赶到的前线。
他们花的时间肯定不到8天,因为他们还要腾出了解部队调动情况、开会公布战役计划的时间。(小分队行动,速度就快了。)
也就是说,这个“八日而至”,实际是指从决定出兵到发起战争的时间只有八天间隔。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秦军花了八天从咸阳火速赶到华阳,这是“凭空而生”的误会。
接下来的内容纯属笔者个人推测,因为没有任何史书会记载这些东西。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此战秦军到底调动了哪些部队参战。从秦国的大势看,当时全国大概可以分成秦川战区(主要对付西北义渠等国)、河东战区(主要对付赵国)、巴蜀战区(后勤基地和对付楚国)、鄢郢战区(主要对付楚国和韩魏)和崤函战区(即函谷关-宜阳新城,主要对付韩魏)。如下图:
很显然,距离华阳最近的是崤函战区和鄢郢战区,尤其是之前几年攻打魏国,相关秦军的主力部队应该主要分布在崤函战区的宜阳、新城,鄢郢战区的原楚国方城等地。
它们本来就驻军在当地,因此这些军队实际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调动,而它们与华阳的距离,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最远的也就一百里左右。
我们不确定这两个战区秦军的总兵力是否达到15-20万,考虑到这是当时秦国方面的主要战略方向,就算差也不会差多少,而如果抽调,也只是少部兵力,这个调动速度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秦国、韩国国境范围内的调动,以秦军的军纪,做到保密是没有问题的。
魏赵知道秦国会出兵,但想不到秦军会这么快的完成调动、迅速出兵,而白起打的就是这个想不到。
事实上,在白起赶往前线的时候,他就已经形成了战役计划,并发布调动命令,让传令兵火速赶往各地,争抢时间,在白起到达前线的时候,所有参战部队也已经完成调动,到达指定位置。
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根本,那就是,白起这一仗的战役计划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后来的战局看,这一仗首先是突袭战、破击战,然而它很大的可能也是歼灭战,因为赵军的下场是“沈其卒二万人于河”。
关于这一点,我看过的最搞笑的理解是:“把赵军两万人的手脚都绑上扔到黄河里”,这是对于军事和人性的双重无知(可以和后来长平之战中认为赵军会乖乖趟到坑里被活埋“有一拼”),也太高估了秦军“虎狼之师”的仁慈程度。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赵军被秦军追击、包围在了黄河南岸,走投无路,只能抢渡黄河、多数死在黄河之中。
由此反推,再结合白起一贯的用兵风格,“华阳之战”的实际战役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其中,最重要也最“精彩”的,是秦军右翼主力的“横空出世”,长途奔袭、穿插迂回,直接强力穿插到魏赵联军的东方侧后,堵死其撤退的路线,反向攻击,再结合西侧、南侧的秦军偏师和北方的黄河,在韩国境内以华阳为中心,构筑了一个大包围圈。
而在这个包围圈基本形成尤其是右翼主力穿插到位后,秦军才突然全面出击,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着华阳发起突袭,如潮水般涌向华阳。
很显然,从右翼出击穿插,哪怕是穿插到黄河边,也不过是一二百里的路程,大军一日内完全可以完成。
最重要的是,这一动作肯定是强力而突然的,完全出乎魏赵联军的意料,一来他们想不到秦军会这么快参战,二来他们更想不到,秦军方面的指挥官已然是白起,而且已经下了将它们一锅端的战役决心!
以上。我们来总结一下华阳之战真正的精髓以及过往常见认知的误区——
八日而至、出其不意:这是白起、穰侯以及少数部队的“神兵天降”,尤其是白起,他就是要打敌人的一个想不到,想不到他会这么快地亲临前线,秦军会这么快地发起突袭。这是此战最大的亮点。
兵贵神速、千里调动:包括少数部队的千里调动,但主要是指崤函战区多数军队向鄢郢战区北方韩国境内的调动,促成秦军右翼的兵力集中。实际上也就是“百里”吧,基本没有“千里”这么夸张。尤其是大军八天从咸阳“奔”到华阳根本不存在。
千里奔袭:主要是指秦军右翼的“右勾拳”动作,穿插到魏赵联军的东方侧后,但这大概算不上千里,百里吧。
先发制人:相比一般名将的“因敌制胜”,等敌人出错再出击,白起更厉害的是他一向主动出招,而等他出招后,对方就基本没有了生机。
比如魏国这次13万大军就全军覆没,这几年前后加起来,魏国几乎损失共20万左右的部队,这应该是魏国仅有的家底。
由此,华阳之战是魏国彻底被削弱的战役。
自此以后,魏国虽然在魏安釐王尤其是信陵君的带领下,有过“回光返照”,但也已经大去不远了。
白起是一个杀人无数的战神。熟识兵书,擅于用兵之道,和穰侯魏冉的关系非常好。辅助秦昭王,屡立军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二十四万侵略军
南康白起的事情是真的。二零零八年三月九日南康白起与好朋友最后一回联络,后下落不明。三月二十七日,在长沙市投下湘江,顺江漂尸15天
秦朝,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通过七代国君及其臣子们接近一个半个世纪宵衣旰食的勤奋努力、数万将士血战沙场、成千上百
战国时期秦王皇太后,秦惠文王妃,秦昭襄王母。秦朝继位之初,宣太后以皇太后为主导,当政期内,攻灭义渠国,一举亡国秦朝西部大病。白起和芈
芈月的名字据兵马俑上的残字芈月和阿房宫筒瓦上秦惠文王妃子芈月的合体陶文而来。宣太后芈月的一生汹涌澎湃、忘情肆意,在至高空拿
如果是秦昭襄王青壮年,那杀死白起这个军中战神,肯定是会后悔的,但白起死的公元257年,秦昭襄王早已68岁,在战国那个年代,他早已年纪大了,
在春秋时期,大家都知道,晋惠公是晋国的君王,他之所以能够当上君王,就是因为秦国帮助他继承了王位。可是在晋惠公继位之后,背信弃义,忘恩
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最开始的时候魏国的实力可是非常强悍的,但是秦国到后面慢慢崛起了。然而在一次战役中,秦国的五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再战国时期,最后是秦国统一六国,完成了大一统。但是如果当时的晋国,没有闹分裂的话,能不能打得过秦国呢?毕竟当时的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秦国的宰相问题,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秦国也还是非常的有厉害的,要不也不会同意全国,那么一个国家厉害肯定是离不开这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战国时期秦国是一个人才非常多的地方,所以很多非常厉害的将领其实并没有被大众所知道,比如说这个秦国将领李信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白起可是战国时期的战神,在秦国辅佐秦昭王。在此期间,白起的战功非常显赫,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说到
说到历史上的白起,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他关于他的那个坑杀40万赵军可是很出名啊。而且他也是被誉为“战神”。那么这么厉害的
说到韩信和白起,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一个被称之为“兵仙”,另一个被称之为“战神”。这两个在打仗方面可都是非常厉害的。虽然两个人并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是秦国统一了六国。但是秦国也是一个后起之秀,毕竟初期的时候秦国并不能算是强国,到了后面才慢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吧。毕竟在秦国有一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但是在秦始皇在位期间,李斯和吕不韦两个人都是
最近很多人对秦国的丞相非常的感兴趣,然后一研究发现,这个秦国的丞相前后竟然有24位,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24位丞相又分别是谁呢?下面我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牛掰的一个朝代,其历时791年,共经历32代人37个周天子,与后世那些熬不过300年的朝代相比,周朝绝对是充满传奇色彩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秦国最后被灭亡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胡亥和赵高还在。而且再加上当时的实情,确实是很难救回了。不过
说到这个长平之战,大家肯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白起。毕竟在这场战役中,白起直接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都坑杀了,不得不说,这段历史确实是
说到秦国,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毕竟是统一六国的强国,但是说到秦国,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很强大,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是能够最后
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秦国和赵国之间的这个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最为惨烈的一战了,而且这一战也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序幕之战。但是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战国时期,秦国一统六国之前,六国曾经是一起合伙攻打秦国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五个,因为齐国退出了攻打秦国之列。
相信大家应该读知道关于这个“秦晋之好”,就是指的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的互通结婚之事。很多人其实对于这个都比较了解,但是至于这个故
说到秦国,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春秋时期比较强悍的一个国家,最后大一统王朝。那么这个秦国的发源地是哪?很多人肯定都是非常的好奇吧?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其他几个国家可是都称秦国为“虎狼之国”。这是为什么呢?秦国为什么会被称之
秦国统一六国,最终建立了秦朝,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国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秦朝没有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即便是没有秦国,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例如,旁人会觉得白起死的很冤,自己明明早就给过秦王建议,是他自己不听,结果错过最佳时机,事后又
秦国因推行商鞅变法而变得强盛,不过刚推行变法的时候,秦国百姓对商鞅并没有太多感激之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推行改革所带
说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和秦国,大家都知道,当时楚国算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地广人多,兵强马壮的。不过最后秦国还是统一了六国,可是相比其
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等一些史料中有记载到,在西周建立后,姬发前后分封了总共71个国家,其中有40个国家是与周王同姓姬姓的,兄弟国
多年后,如今三星堆又重新开启了发掘,又有着很多重大发现。就目前对三星堆的发掘来看,其特点主要有这几个,第一就是器皿以青铜器为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