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历史的今天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

时间:2021-02-26 00:22:25 栏目:历史的今天

中国有很多厉害的人,我们都说现在有不少的人都在缅怀过去的亲人,不断的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确实,有很多的人一生都是在自己的事业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钻研和研究,可能一生都不会被大众所熟知。但是,尽管这样,自己依然在自己的事业上让自己微薄的力量发光发热。在历史上的今天,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院士于2018年8月7日下午18时逝世,享年89岁。

附: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学家。1952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参与创建了地球物理系,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寻找石油,执教12年,桃李满天下。离开学校后,他不但跑遍了中国海的东西南北,更领导100多位科研人员,把30年海上收集的数据凝聚成中国第一套系列海图,总结出中国海的演化史。这套系列海图对我国的海上油气勘探、环境灾害防治、航海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外同行称他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在中科院,人人都知道他习武尚侠,喜欢写诗填词,享有“大侠”和“黄埔教官”的赞誉。

心仪原子弹却与石油结缘

刘光鼎先生1929年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学学业后,因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威力,1947年在报考大学时很想学物理,盼望实现研究原子能的梦想。这一年,刘光鼎同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他之所以也选择考体育系,是因为体育系吃饭都可以免费。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山东大学物理系。但是他到山东以后深感压抑,觉得这里的政治气氛不好,学习空气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学,并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辈张硕文的介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刘光鼎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从两位石油界前辈的一次倾心夜谈开始的。那是1951年7月,谭承泽老师带领刘光鼎等9名同学离开北京,前往延长实习。说是实习,实际上是党组织深有用意的安排。当时的系主任饶毓泰,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前带的博士。作为系主任,饶博士正为他学生们的前程担心,因为,要在理论物理上学有所成,还必须到国外继续进修,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恰在此时,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地质矿产部和燃料工业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请人才。于是,有了这次特别的实习活动。

到达陕北铜川后,刘光鼎和同学们见到了陈贲、王尚文两位地质学家。陈贲是中共地下党员,与康世恩同学,于1938年左右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王尚文与陈贲同班,他们都是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先驱者。在铜川四郎庙停留期间,一天晚饭后,陈贲先生主动找同学们谈话。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工作的经历和体会,希望同学们投身到祖国石油建设中来。陈贲说,“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没有石油,石油如果不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不能强大也没法发展”。多少年过去了,刘光鼎对这句话依然记得格外清楚。正是这次整夜的秉烛夜谈,启蒙了刘光鼎的地质认识,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爱国就要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的很多问题不是原子弹能够解决的,石油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实际一些。于是,此后的生涯中,先生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束暑假实习回到北大后,学校请中国地球物理界三元老之一的翁文波先生来讲课。当时学校让刘先生给翁先生当助教,白天翁先生讲课,晚上,刘先生开大课再讲一遍。教学相长,这也使得他的地球物理基础更加深厚,与石油的关系也更近了。1952年,刘光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与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创建了地球物理系,并开始了为期12年的教学生涯,为石油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

倾心海洋30年 成果享誉海内外

为了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象梳头一样把中国海梳了个遍。我国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组建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60年刘光鼎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所需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非同陆地,没有仪器寸步难行。怎么办?只有自己动手。对此,刘光鼎介绍说:“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声测深、电法等勘测方法。我们什么仪器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先是组织4个人,用3年时间实验出了海底重力仪。尔后,通过转口贸易进口了一台航空磁力仪。但海上条件与空中不大一样,大量噪声干扰必须想办法克服。共有3、4个人加入了改装航空磁力仪的研究,终于突破噪声关,精度达到2纳特,接近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仪器是地震仪,可当时我们只有用于陆地上的地震仪,在海洋环境中无法使用。于是我带领大家自己动手改装陆地地震仪,研制地震组合检波器与接收电缆;1964年,我率领北京地质学院海洋物探研究室全体教师去南京地质研究所组建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又进一步应用锆钛酸铅陶瓷(PZT-5)试制水下压电检波器,没有经验,也无从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索着干。接收电缆开始就是用电话线将检波器绑在一起,有3000米长,上面吊有浮标。但碰到一个问题,当放炮时,绳子一拉检波器就漂起成水平方向,无法测得数据。于是大家又研究出一种收放系统, 放炮时,先用绳把检泼器收起,放完炮后再迅速把他放回水里,这里时间一定要控制好,10秒钟内必须放回到预定地点。后来大家不停地琢磨,又研制出一种漂浮检波器,不用电话线了,而是放在塑料管中,能收到更多的数据。1965年渤海海底构造和油田的发现,就是靠这些自己研制的重力仪和地震仪器。”有了仪器,还必须有探测船,开始他们向海军借用831“汾河号”登陆舰进行实验观测,后来买了2条渔船,起名“星火一号、2号”,开展地震勘测,一条做爆炸船,一条做接收船。后来又增加了2条,“燎原1号、2号”,一条做重力,一条做测深。再后来,又造了2条1700吨“奋斗1号、2号”取代了星火号地震船。

刘光鼎他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这样边研制仪器边工作开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测深多种研究,而且采用了无线电岸台与卫星定位等多种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实测数据的精度。刘光鼎本人也随着研究机构的迁移而辗转于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终钟情于中国海的第一线。在刘光鼎的领导下,我国海上物探取得了过硬的实测数据。从1986年开始,他借调100多位业务骨干,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精度极高的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9幅系列海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1992年,系列海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的著名地质学家纷纷索取。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的Hilde教授自此对这套系列图无法忘怀,讲课时屡屡提到它,梦寐以求地希望得到一套,1998年刘光鼎访问A&M大学时终于使Hilde教授如愿以偿。这套图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基础资料广泛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将系列图中的8幅原封不动地收入《世界海洋图集》。

刘光鼎挂帅完成的“中国海地质构造研究及含油气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这两项重要成果,加上其他相关著述,奠定了刘光鼎在我国海洋地质领域的显著地位,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坎坷治学 悲欢情寄诗词间

在海上漂泊的30年,是刘光鼎为中国海洋地质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也是他感慨较多的岁月。其中的“天南海北二十年”,是最令他难忘的。那时,他女儿在天津,儿子在海南岛,夫人在北京,他本人虽然工作单位在上海却长期漂泊海上。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被定为“共产党内的白专道路”典型而靠边站。大部队从南京转战湛江海域,他却被留下不管,一度因衣食不保而靠打小工维持生活。突然有一天,连着三封电报催他归队,要他去解决海上勘探现场的实际问题,他因而又被封为“党内技术负责人”,但现场没有他的床位,他只能住在勘探测量船的电缆堆里。他收藏有40箱书籍,当时却为这些书籍无处可存的命运伤透了脑筋。他把这些书籍分为三类,一类是海内孤本性质的,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力抛弃它们;一类是对也从事地球物理教学研究工作的夫人有用的,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它们处理掉;最后一类是自己喜欢的各类书籍,他觉得可以处理掉。当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书籍当废品卖掉时,刘光鼎伤心之极。硬皮的1分钱1斤,软皮的3分钱1斤,他一共卖了33元钱。用这些钱,他和朋友喝了一顿酒,然后上路。并作诗为证:“慷慨沧桑不悲秋,吴钩看遍欲何求?人人称道江南好,别时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饮大杯洒,江河湖海逍遥游。踏遍青山人未老,几阵风雨壮志酬?”(1970年9月3日)

刘光鼎领导同事们一寸寸丈量中国海的时候,并不是国家给了他这种任务。他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沉积盆地,寻找海洋油气。继1965年发现渤海盆地后,1973年在北部湾海域发现涠西南大型背斜构造,随后在珠江口发现一个巨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同年,刘光鼎移师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大队长。综合研究大队经分析黄海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发现南黄海盆地由中央隆起分隔成两个拗陷。用钻探船进行钻探,未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经分析主要原因是该处第三第沉积的油气性差。从地质条件看,油气勘探不能仅仅局限于南黄海,必须大力开拓东海。为此,刘光鼎和一批地质学家联合起来,一再向中央提出建议,并首先在东海进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东海海底具有三隆两盆的构造格局,即在西部浙闽隆褶带、中部钓鱼岛隆褶还和东部琉球隆褶带之间有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其中东海陆架盆地又有3个沉积中心。于是,集中力量调查位于浙江东部的西湖拗陷,发现其中局部构造成串发育,第三第地层厚,油气性良好。在进一步地震详查的基础上,终于在平湖构造带的第三第地层中钻探到工业油流。

1982年8月4日,当龙井二井“出油了”的喜讯传来时,刘光鼎心情激动难抑,即兴填“贺新郎”词畅抒胸怀:“惊涛狂浪处。暴风雨,一台耸立红旗漫舞。东去大江淘沙泥,扬子黄河倾注,西湖海底尽沃土。花港玉泉占风流,长垣青峰花碧树。凿龙井,运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沧波中,翘首远望,鹊桥待渡。万里风讯警声频,此岂是长门路?叩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茄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琼宇。浮大白,唱金缕。”(注:根据朱夏院士的建议,东海陆架盆地中所探油气井均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西湖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如花港、龙井等。)对此,一位研究文学的老先生评价说,“诗如其人”,刘光鼎的诗词“非常大气”,这支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刘光鼎的豪放性格和赤子情怀,尤其是词的下半阕,细致刻画了他翘首等等钻探结果,担心会有坏消息而徘徊不安,而一旦闻得捷报,则喜极而唱的心理过程。

刘光鼎耕耘过的东海陆架盆地,后来陆续钻探了18口井,其中11口探到了油气,这是非常高的命中率。现在,东海盆地的天然气正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市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呈现出一片大好势头,渤海、东海大陆架、珠江口及琼东南和莺歌海,相继发现了工业气流,整个近海大陆架地区的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都展示了美好的油气前景。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

习武尚侠与治学相得益彰习武尚侠造就了他健壮的体魄和独特的个性

生活中的刘光鼎先生,最大的乐趣是收藏阅读武侠小说,在行驶的飞机上、汽车中,他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自得其乐。他是有名的“金庸迷”,凡此夫子出版之书,他都一一收在柜中,并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到目前为止,他已带博士13名、博士后11名、硕士18名。这些博士、硕士与刘光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华山论剑”。在中科院,人们都传言,若要考刘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读过的,谈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真谛,没读过的,借你一本,先去读,读懂了再来谈。对此,刘先生不置可否。但是,刘先生对武侠书有其独到的认识,他说:“我之所以爱看金庸的书,第一是他精彩过人的文笔,想象丰富奇特、合情合理却又异峰突起。内容完全不受礼法、社会规范的约束,超乎常规,极富创意,这恰恰是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更需要创新精神。其次,我看的不仅是小说中的枪杀打斗、缠绵绯恻,更注重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内容。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作者是在描写一种人性,社会在不断变迁,但人性却是不变的。在金庸的小说中你还能听出爱国主义的旋律在回荡……”听着他畅谈金庸时的连珠妙语,你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从事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

作为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地下党员、科学家、高级干部,刘光鼎伴随着世事的风风雨雨。自打立下为国家找石油的宏大誓言后,他“逐鹿中原”,“笑傲江湖”,“杖行天山”,五十年如一日,走遍中国。他强健的体魄得益于自幼习武,60个寒暑修习不断,练得一身炉火纯青的太极拳功夫。在“天南海北二十年”里,刘先生写了三本书:一本是他的专业著作《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一本是后来学生们帮他收集的《渔樵之歌》诗词选集,一本是《太极拳架与推手》。其中《太极拳架与推手》1980年初版时印行4.2万册,3年后再版时印数达33万册。熟悉太极拳师承关系的人都知道,几百年前的陈家沟太极拳分为两支传后,现代历史中的陈长兴太极拳两大名宿刘元化(光斗)和刘晚苍,就分别是刘光鼎的大哥和堂兄。

刘先生为人开朗豁达,生平最恨恃强凌弱之徒,面对不平之事,总是仗义执言,敢为敢当,是中科院公认的“大侠”。1999年,刘光鼎七十大寿时,学友们纷纷为他题词。“鼎言九重持正义,君子德行励后生”,“光明磊落中流石鼎力,拼搏书山樵”“光前裕后,鼎业有成”等联语,堪称他激扬学术、光大人生的最好写照。

刘光鼎院士档案

192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光鼎院士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油气勘探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先后发表《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等专著,涉及到海洋地质、油气勘探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广泛问题。近年,他从地球物理场出发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预测”、“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等问题。共发表论文80余篇,译著34部及讲义、报告、科普10册。“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6年当选“863”“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专家组成员、2000年担任“973”中“叠合盆地”与“边缘海”两个项目的专家。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李四光科学荣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技术与进步特等奖等。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