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二十五年(1892)3月1日,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明治三十年(1897),入读回向院 旁边的江东小学附属幼儿园。1898年4月,入读位于本所六町的江东小学。由于略带神经质,故而易胆怯,且体质羸弱,但学习成绩优异。“夜焚落叶见社神”,据称是他小学时代作的俳句,早早展示了他早熟的文采。
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它们可分为5类:
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④描绘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的小说,如《手绢》(1916)、《舞会》(1920)等。《手绢》讽刺了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所鼓吹的武士道精神。
⑤取材于中国古代传说的作品,如《女体》、《黄粱梦》、《英雄器》(均1917)、《杜子春》、《秋山图》(均1920)等。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十九世纪末期,颓废主义和唯美主义盛行,伴随着人们对现有一切知识理论体系的怀疑和重新解读,这时期的怀疑主义更多地是体现出了人们在工业社会条件下的仿惶和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的态度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最能体现,芥川的时代是日本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变的时代,他从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理论,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潮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芥川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波德莱尔、尼采、斯特林堡等西方著名的诗人和哲人, “深受怀疑主义、厌世主义、世纪末文学影响”。芥川的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不能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起大落的时代变迁。但是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几个算得上是可爱的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怀着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从早期的《罗生门》、 《鼻子》到晚期的《河童》,对人心的剖析,对生存的不安与苦恼都是始终贯穿的主题,这种悲观和苦恼也是导致他早早离世的原因。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在芥川的袒露丑恶的作品中都有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芥川本想寻觅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一次又一次失望甚至麻木,以致于他无法直视鲜活明亮的人生。芥川在《桔子》中以“冬天的一个傍晚”拉开序幕,尽管小姑娘与弟弟之间的亲情像金色的桔子一般温暖,在周围沉闻的气氛中令人感到顿然一亮,但是这种人间真情更像“从车窗外掠过去”的桔子,转瞬即逝,阻挡不了黄昏过后漫漫长夜的到来,也难以照亮芥川内心深处的暗影。芥川融会东西方的文艺精神,摄取十九世纪西方文学精炼的心理描写技法,细腻地描摹利己主义的心理走向和细微变化。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罗生门一词出自日语,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依照对自己有益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