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马钧这个人,他是三国时期非常出众的发明家。说到三国的发明家,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诸葛亮,当然了,诸葛亮也确实发明了一些东西。但是相比马钧,马钧更具有高超的制造技巧,丰富的想象力。那么马钧到底发明了什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在当时的织绫机结构复杂、笨重,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劳动力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织工仅是织一匹绫便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马钧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绫罗绸缎,马钧决定改进织绫机,设计出一种更简单,更容易操作的织绫机。
为此,马钧对织绫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对织绫机的操作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皇天不负有心人,很快,马钧就发现“绫”的花色与图案大部分是对称重复的,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简化织绫机的结构和操作呢?
想到就做,马钧于是不厌其烦地进行了大量反复的试验,终于让他找到了突破口,马钧将原本的织绫机一律改为12蹑,简化了踏具,改造了开口运动机件,这样一下子就是织绫机的结构简化了许多,操作起来也更为方便,生产能力提高了好几倍。而且织出的绫的色彩、图案、质量也比之前的还要好。
经过马钧改造的织绫机很快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广泛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当时纺织业的发展速度,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指南车是古代帝王出行时的先驱车,车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无论车子如何转动,手臂总是指向南方,因此使用此车来辨别方向。可是这样的发明在三国时期已经失传,根本没有人知道指南车的结构和原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钧只能依靠古书的简略记载,再加上自己的天马行空,经过无数次的设想,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在工匠的帮助下,进行了反复的试验,终于让马钧制成了指南车。
正所谓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就是因为在战争上屡次迷路,认不清方向,造成失误。而马钧制成的指南车可以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地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给军队提供了方向,使得行军速度大大提升。
在东汉以前的农业灌溉主要提水工具有两种,一是桔槔,一种是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应用,它的结构为: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坠个石块。当桶向上提水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杠杆和坠石的作用,比较省力和方便。
至于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深水井。
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向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因此效率比较低,也比较费力。
马钧在发现这一现象后,为了解决这个引水灌溉的问题,为此大量地查阅了许多相关古书,通过古代的灌溉工具,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探索,钻研,终于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灌溉机械—“翻车”,也叫“龙骨车”。
马钧发明的“翻车”结构简洁方便,利用流水动力,可以连续不断地提水,轻松省力,即便是儿童也能转动,效力大增。而且他制造的“翻车”不仅能提水,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
马钧制造的“翻车”出现以后,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迅速得到推广,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工具,即便到了现代仍有一些地区在使用翻车提水,可见马钧的伟大。
据记载,翻车的大概结构: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
当时有人给魏明帝进献了一种叫“百戏”的木制模型,就像现在的木偶。这个木偶造型精美,可惜不能活动。魏明帝知道马钧的发明能力,于是便让马钧加以改进。
马钧在对“百戏”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将其进行分解,以此来了解其中的每一个零件。当时马钧已经发明了“翻车”,于是就在想能否使用水动来驱动旋转,是木偶各自动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马钧定下了基础设想。
马钧首先用一块木料做成一个木轮子,然后用水力驱动,使其旋转,然后在轮子上放置许多木人,通过一套传输装置用水推动使木人活动起来,自行表演。如模仿乐工击鼓、吹箫等伴奏,歌女跳舞、耍剑助兴,表演各式各样的节目。在这样的构思上,马钧还设计出了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节目。如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走绳索、翻筋斗倒立,动作灵活,一派山村娱乐形象。还有百官行暑,木偶坐堂审案,有的木人舂米磨面、斗鸡等杂耍等各种各样的动作。
马钧所创造的水转百戏,利用水利与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使得那么多木人各自行动自由,不断变化活动,其巧妙程度使原来的百戏木偶根本无法比拟。给我们展示了马钧高超的设计理念以及卓越的制造技巧。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可以将箭连续发射出去的连发射器,就是诸葛连弩。这种武器可以连续发射数十支弩箭,威力极大。后来魏国士兵曾在战场上捡到一把连弩,上交给朝廷。马钧在听到后,便要求观看。
马钧在观看到连弩后,对其发出赞叹其精巧。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认为还有加以改进的部分,威力还可以再提升五倍。动手能力极强的马钧于是将连弩进行了改进,成果出来后,果然效果比起之前提高了五倍。
另外一个就是投石车,我们都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其威力极大令袁绍的军队吃尽了苦头。原本的投石车其造型像个大天平,一头挂着一个斗,斗里装满大小石头,另一头挂着许多根绳子,作战时,兵士们一齐用力拉绳子这头,装石头那头就飞快地翘起来投向敌方城楼。
但是在马钧的眼里,他认为发射速度慢,而且只能单发,无法像连弩一样连续发出。如果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拦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投石车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马钧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的攻城器械。马钧打算制造一个竖直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大轮迅速旋转,轮边的悬石也跟着一起旋转,等到旋转速度很大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
为此,马钧用车轮和几十块砖瓦做试验,在车轮边拴上石块,结果砖瓦连续飞射几百步远(一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这也证明了他的设计是可行的。
当时马钧的好友曾数次在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可是由于他们的眼光短浅,使得马钧的才能无法得到重视。对此傅玄感概道:“马先生技术上巧妙,即便是古代的公输班(鲁班)、墨翟王尔,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能超过他。然而公输般与墨子的却能在当时受过重用,所以他们的技术对国家有用。而张衡虽做官做到侍中,马先生做到给事中,但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工程一类的,使得他们技术的巧妙无法贡献给国家。用人不能用他的专门才能,知道他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这是非常可惜令人痛心的事情了。”
马钧的发明虽然不被当时的权贵者所重视,但是他的发明创造却能在民间得到广泛地使用,得于造福百姓,这也是一件幸事。
最近小编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天天打仗,但是好像没有听说什么外族人入侵了,未必当时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对中原地区不感
最近很多人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这个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兄弟好像最后别灭族了啊,那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这诸葛家三兄弟
可能是因为地图造成的错觉,表面上魏蜀吴的面积差不多,但实际上蜀汉和东吴的实际管辖面积和人口远小于曹魏,人们会认为魏蜀吴三国差不
说到这个朱灵,相信大家应该都并不是很熟悉,毕竟他最开始的时候是袁绍的手下,不过后来在曹操和袁绍之间做选择,这个朱灵最后选择了曹操
最近很多人又提到了这个三国时期的人才凋零的情况,或许大家也都看到了,那就是三国时期还真的是人才凋零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三国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三国时期的事情,很多人也都问了,荆州这个地方一直有争议,那么这个地方如果拿今天的城市或者身份换算的话,应该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实关于蜀汉无大将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蜀汉,完全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说起三国时期的黑山军,相信看过三国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其实说白了,黑山去就是一伙人多势众的三贼罢了。黑山军又可称之为“黑山贼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的谋士,那可是一抓一大把,不管是哪个势力,手下都是有很多谋士的。但是相比而言的话,三国时期排名前十
说到三国时期的谋士廖立,大家可能并不怎么熟悉,毕竟在蜀汉,大家了解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诸葛亮了。毕竟他确实是太出名了,可是廖立就不一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三国鼎立时期,司马氏夺得了曹魏的专政,所以使得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但是这三次兵变都
说到公孙瓒,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他在三国里面的名气也是挺大的,虽然作为一个武将,经历的打斗场面并不是很多,但是对战的对象却都是三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吕布在三国时期那可是非常强悍的,几乎是无人能敌得的,尤其是在演义中,吕布的勇猛,当之无愧是第一啊。所以选择和吕
说到这个江东四杰,相信大家肯定都有所陌生,毕竟“江东四杰”这个称号确实没有其他的几个称号名气高,但是被称为就“江东四杰”的四个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司马懿这个人一直都是比较能忍的,一点都不锋芒外露,但是其实他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为什么能够活那么久呢?毕竟曹操
说到关羽,大家对他的印象应该都是非常统一的,毕竟他确实是忠义的一个标杆啊。除了武功高强之外,他的忠义可是人人称赞的。那么除了关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三国时期东吴江东六郡的江东地区如果正确的换算的话,那么这个江东指现在什么地区呢?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的专业,对这个
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荆州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而且是一个超大的行政区域,其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升一级行政区的级别,而且比现
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直到,在后三国时期的武将们相比于前三国时期的武将,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前三分是猛将叠出如鳞次栉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