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8年,司马睿登基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司马睿虽然是司马炎从子,但他在朝中的声望并不高,很多门阀士族都不太支持司马睿,导致他这个皇帝当的也不安稳。更令人尴尬的是,司马睿很难有效行使皇权,此后他逐渐被架空,在朝廷成了一个摆设。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王氏势力不断壮大,而司马睿根本控制不了王氏,“王与马,共天下”成了一句笑话。
一般而言,开国的皇帝要么是雄才大略之人,要么是老谋深算之辈,总而言之都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可是东晋王朝的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却比较特殊,他不仅能力不强,还非常窝囊,一直受到权臣的操纵,反抗权臣失败后还遭到了羞辱,最后被活活气死!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于290年承袭了父亲琅琊王的爵位。按理说司马睿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因为他与西晋皇室的血缘比较疏远。可是西晋末年爆发了大动乱,先是八王之乱,接着又是五胡乱华,西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就在这个时候,琅琊王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坐镇下邳。
之后,司马睿又采纳王导的建议,渡江来到了建业。此后,司马睿招贤纳士,积极拉拢江东士族,扩充自己的实力。316年,长安陷落,晋愍帝出降,西晋至此灭亡。消息传到江南,作为西晋宗室的司马睿先是承制改元,自称晋王,接着在第二年正式即位,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
在登上皇位的那天,司马睿居然拉着王导,让他和自己一起坐龙椅上接受百官的朝贺。王导极力谢绝,“至于三四”。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司马睿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司马睿虽然是个王爷,但势单力孤,如果没有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的支持,他根本做不上皇位,所以东晋初年就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当时,王导在朝中担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等要职,可是算是东晋的宰相;而王敦在外地任职,担任侍中、大将军、江州牧、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等职。以王氏兄弟为首的琅琊王氏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晋元帝司马睿形同傀儡皇帝。
可是司马睿并不甘心做傀儡,于是他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比如任用自己的亲信刘隗、戴渊等人,疏远王导,同时牵制在外地的王敦,自此琅琊王氏与司马睿产生了嫌隙。322年,王敦在武昌举兵,以以讨伐刘隗为名,发起了叛乱。司马睿决定与琅琊王氏撕破脸,于是逮捕了王导,同时宣布王敦为叛逆。
然而,东晋朝廷的军队根本不是王敦的对手,王敦接连取得胜利,大军直抵建康。杀入城后,王敦没有去见司马睿,而是故意派兵四处劫掠,还冲到了皇宫里面。司马睿眼睁睁看着叛军在自己眼前抢劫皇宫,却无可奈何,他无奈地说道:“欲得我处,当早言!何至害民如此!”(想当皇帝早说呀,何必如此残害百姓!)
同时,司马睿还派人对王敦说:“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琊以避贤路。”意思是说王敦你还不停手,我就退位让贤了。王敦没有篡位,而是成为权臣,“四方贡献多入其府,将相岳牧皆出其门”。对此司马睿毫无办法,备受屈辱,忧愤成疾,被活活气死,终年47岁。
自隋唐以降,文人雅士们在诗词歌赋中,常常描述魏晋名士。“田园之间,挥洒天地雨露。庙堂之上,数尽魏晋风流。”惹得后人羡慕不已。而这
王猛出生时,后赵政权逐渐崛起,在和东晋之间的较量中不落下风。而王猛一家因为战乱,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来到魏郡定居。王猛从
东晋名士似乎都有种坦率、通脱的行事风格,饮酒、清谈、玩乐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他们向往的生活状态。这种风气被称为“魏
在古代,造反这种事情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皇帝能够容忍的,而造反成功自然自己当皇帝,但如果失败,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但是历史上
说到桓温应该是有很多人比较了解熟悉的了,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将,晋明帝的驸马。但当时的朝廷皇权已经逐渐旁落,桓温手握大权,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