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华夏历史

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时间:2021-03-25 12:14:12 栏目:华夏历史

改稻为桑是《大明王朝》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虽然只是虚构出来的事件,但反映出了嘉靖年间,朝廷和百姓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改稻为桑看上去十分美好,既能为朝廷增加税收,还能提高百姓的收入,但真正推行起来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改稻为桑从设定之初就是一步死棋,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下面就和大家分析下其中的原因,还有改稻为桑真正想表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1、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其实答案就两点:

①官民关系交恶根深蒂固,百姓对于这种官府剥夺口粮的做法会产生本能性地抵制。

②清流的阻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海瑞这把利剑刺穿浙江的腐败官场。

改稻为桑理论上是可以做成的,尽管成功之后老百姓会面临没有饭吃的局面(给浙江调粮并没有严阁老说得那么简单),外有倭患内有饿民,浙江很容易出事。这就是胡宗宪一开始就反对改稻为桑的原因。但国库连年亏空,朝廷又到处要钱。作为国家的支柱,严党这个时候只能饮鸩止渴,否则就会是小阁老说的“不用别人来倒我们,我们自己就先倒了”。而作为政敌,清流肯定会阻止严党搞成“改稻为桑”,就像是张居正说的“这次就让浙江彻底乱了,就当我大明朝身上烂了一块肉”。

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这才有了海瑞这柄利剑发挥的空间。改稻为桑更像是帝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经济自救行动,只不过政治层面各派没有达成一致,导致行动最终搁浅。这背后其实也表明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治国理念:经济改革必然伴随政治改革。所以,海瑞的那篇《治安疏》其实就是政治改革的号角(嘉靖去世后,明朝开始了隆万新政)。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说白了,皇帝也要负责任,履行义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力要锁进笼子里。但海瑞其实通篇都还试图在道德层面(大道理)感化嘉靖,并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只是希望君主能像那些明君一样好好治国。至于具体该怎么做,那就看皇帝的自觉程度了。就相当于让老猫枕着闲鱼睡,还不能偷吃。

一两个君王有可能,但多了之后肯定会有人越界,毕竟当一个好皇帝实在不轻松。

所以海瑞并没有跳出传统道德伦理治国的理念,他依然寄希望于皇帝能够自己迷途知返。但一个长于深宫的皇帝能多大程度体察百姓呢?又能牺牲自己多少的利益去为国付出呢?

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2、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改稻为桑”就是拙劣版的“羊吃人”圈地运动。皇上为了填补亏空,异想天开要求江南地区把一部分土地从种粮食改为种桑树,产出的蚕茧由纺织大户收购,纺成丝绸卖给洋人,这样可以大赚一笔白银。理论上,农民的收入更高了,商户能赚钱,朝廷能收税,看起来不错,可一推行就是处处梗阻。

这里有一个悖论。收购土地的价格一般是有一个市场公允价的,就是该土地年产量的倍数(比如一年能收二百斤粮食,那地价就是两千斤粮价,换成钱就是五十两)。本来呢,按照严世蕃的计划,把农民弄得没饭吃,就只能低价卖地。可现在粮食缺乏,粮价飞涨,你要按照公允价计算,花的钱应该更多(比如钢铁价格上涨,铁矿价格是不是也要涨?)。如果你用钱买地,价格低了农民肯定不肯卖。如果你用粮食买地,那么农民之间互相周济一下,挺过今年是没问题的,你就只能买到一小部分地。电视剧里自以为是的高翰文,一到杭州就被人仙人跳,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签字承认一个比实际低的多的粮价,这样沈一石才能低价拿地,出了事也有人背锅。当然这个被霸气侧漏的海瑞和王用汲阻止了。

改稻为桑为什么是死棋 改稻为桑讽刺了什么

农民都是活在宗族里的。过去一个村的人合作种地,宗族里对农民实行穷保障。这个穷保障,对农民是很重要的。现在呢,改由商家发钱。很明显,这会让原有的“互相负有无限义务”的宗族社会破产。地主抵制这种变革可以理解,那农民为什么也抵制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大凡社会变革的时代,普通人都是被甩出原有社会关系的。那个时代又不像今天可以出门打工,旧的社会关系没有了,新的社会关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谁来管他们的死活?剧里因为改稻为桑没成功,所以没演这些,但是后代义和团的事大家都知道。

张黎是拍完《走向共和》之后再拍的《大明王朝1566》,用他自己的话说:相比于走向共和,1566退了一步。意思是:他不再执着于像走向共和那样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出路,1566中的社会是没有出路的(相比于现代社会)。但即便如此,主创人员还是满怀尊重和敬畏地刻画出了海瑞这个悲剧式的理想主义者。

改稻为桑的失败,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的社会无法自救的一种体现。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