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诸葛亮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里面的故事不能当做正史来看,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读读三国志。三国志能让你了解到最真实的诸葛亮,只是褪去光环以后,诸葛亮也同常人没了区别。历史上,各个不同的朝代,他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会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推崇的心里占多数。那诸葛亮形象的演变,在古代心里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诸葛亮的形象演变,是不同时代思想风潮的一面镜子。诸葛亮在一个时代的形象设定,往往体现了当时人群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
受到推崇的原因
魏晋时期的人便开始对诸葛亮的推崇
诸葛亮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从政权性质上看,三国里曹魏和蜀汉都属于庶族地主,寒门知识分子与士族势力争夺政权中崛起的势力。根据诸葛亮的建议,蜀汉在崛起中占据的益州和荆州,本来属于信奉儒学的宗室州牧刘表,刘璋的地盘。而同为宗室后裔的刘备出身贫寒,刘备与诸葛亮的合作,可以视作没落宗室与寒门知识分子合作夺取权力的过程。而日后统一的西晋政权依旧被高等士族把持,南渡后的东晋更是出现了王马共天下,高等士族和君主一起统治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三顾茅庐的经历,自然成为了次等士族和底层寒士的理想,也成了所有渴望改变命运之人的心理寄托。
其次,诸葛亮对抗曹魏是以弱抗强的北伐战争。忙里偷闲之间,还有征服南中蛮族的远征。这些都有了更直接的时代隐喻:兴复王室,抵抗戎狄是南朝维系人心,对抗北方外族的政治正确。
经历了永嘉之乱的文人 自然需要一个精神依靠
虽然晋朝是逼迫魏主禅让取得的政权,所以自认为继承了汉-曹魏-晋的禅让次序。但到了东晋,参与过桓温北伐,十分仰慕诸葛亮的史学家习凿齿,甚至写了一部政治极其不正确,以蜀汉为正统的史书《汉晋春秋》。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北伐的期待。日后被《三国演义》添油加醋,大肆演绎的“七擒孟获”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这部史书,体现了汉族文人希望击败蛮夷,让外族归心的理想。
不仅民间汉人非常推崇蜀汉,令人咋舌的是,“尊汉尊刘” 的思想甚至影响到当时的外族政权。最先起兵反晋的是中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因汉高祖的公主曾与冒顿联姻,与西汉王朝约为兄弟,故而改为刘姓。内迁匈奴后裔刘氏,为了笼络汉民支持自己,论证晋朝的不合法性,便宣告自己是两汉刘氏的外甥。可见民间对于刘家的推崇十分广泛。
刘渊的政治宣传在当时还是有着一定作用
最后,底层平民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过的太好,渴望明君贤相拯救自己。诸葛亮为了集中力量北伐,不授政敌以把柄,节约开支,去世时家无余财,自然是受到了底层百姓的好感。在严谨的战时体制运作下,诸葛亮领导下的蜀汉一度民风整肃,道不拾遗,军民吏士遵纪守法。这当然是保守兵乱的民众所期待的。
所以,魏晋时代是蜀汉英雄崇拜初步形成,诸葛亮经典形象定型的时代。道家文化的兴起和时代政治的因素都促成了对诸葛亮的推崇。比如《襄阳记》记载,诸葛亮死后民间百姓不顾朝廷禁止,私自祭祀诸葛孔明。
魏晋时期的文人士族
西晋--经典扮相的定型
诸葛亮的经典形象 就是魏晋时期定型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魏晋时代复兴的道家在诸葛亮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他们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特性的源头,影响了日后的一千多年。
诸葛亮本人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读书观其大略,不拘小节。但在治国统兵上更倾向于法家和儒家,道家只是他研习的学派之一。只是因为他在给张鲁的书信中曾写道:你仅仅沉迷于感官享乐,怎么能得道?这就给魏晋小说的创作发挥提供了基础。
东晋时期的风气很大程度也影响了诸葛亮的造型
诸葛亮乘坐素舆、戴着葛巾、手持白毛扇的经典形象,出自东晋小说家裴启的《语林》。诸葛亮的经典造型就此定格,体现了晋代对于风雅俊逸,坐而论道的士人形象的推崇。
西晋人郭冲记载的诸葛亮轶事《条亮五事》里,出现了著名的空城计场面。诸葛亮镇定自若吓退司马懿的场面,成为了神化诸葛亮的开端之一。
东晋孙盛创作的《晋阳秋》里,出现了五丈原上,彗星落入诸葛亮营垒,不久之后诸葛亮去世的记载。以此隐喻诸葛亮是星宿下凡,星落而命殒。这一记载成为了孔明“点星灯续命”的原型之一。
诸葛亮很快就成为了挥一挥羽扇就大破敌军的神人
最后,神怪小说《搜神记》记载:孔明在汉中建造了巨石构建的八卦形壁垒。这就是后世民间戏剧,通俗文学和电脑游戏里频繁登场的“八阵图”技能的出处。
同时,与诸葛亮和刘备的伟光正形象相比,曹魏虽然依旧是官方认可的正统,但是在民间传奇和文人笔记小说里的形象已经偏向于负面。《世说新语》里有30多处关于曹操、曹丕父子的条目。其中多数是反映父子二人凶狠狡诈的小细节。比如曹操梦中杀人,曹操骗士兵望梅止渴等等。
望梅止渴其实是讽刺曹操的奸诈
唐代--驰骋边疆的智将
唐朝人眼里的诸葛亮更多了一些军事因素
在民风昂扬向上的唐代,诸葛亮被民间文人演绎成了“智将”,摆脱了魏晋时代飘逸的文士形象。
唐代的诗歌注释《咏史诗-五丈原注》和唐代僧侣的讲史变文,记载了唐代民间故事里的诸葛亮形象:在五丈原上,刘家的"智将孔明"深得皇帝信任。但他自知时不我与,即将离世,而魏强汉弱。所以用道术欺骗司马懿。看到灾星陨落后,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司马懿也看到这一征兆。于是嘱托部将在他死后,往他口中放七颗米、一些水,胸口放一面明镜,床头点一盏明灯,手中放上兵书和笔,表示自己虽死犹生,欺骗司马懿。司马懿派人占卜孔明的生死,司马懿占卜的结果是孔明还有阳寿,所以魏军不敢发动攻击,而蜀军得以从容退兵。
随着时代的演变 诸葛亮身上的神奇越来越多
这一故事是对《汉晋春秋》里“死诸葛吓走了生仲达”情节的生动演绎。体现了唐代民间对于人生死观念的理解,和当时流行的方术。
而在唐诗中,诸葛亮继续在诗歌中以忠臣--贤相的形象,反复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里刘备将自己与诸葛亮关系比作鱼水的比喻,成为了唐诗中反复出现的典故。鱼本来是古代汉族生殖崇拜的图腾,鱼水之欢用来形容男女酣畅淋漓的性爱。陈寿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对臣子的专一信任,和男女感情关系的排他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主题成为了唐代文人反复吟咏的典故。主要是为了体现臣子希望得到君主无条件的完全信任,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本质上是中国文人的臣妾心态体现。
理想的君臣关系 永远只是理想
宋代--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
表明繁华的宋朝 对诸葛亮的认可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官方和高层文人的层面,北宋与南宋对蜀汉和诸葛亮的评价略有不同。司马光在承认曹魏为正统的同时,又如实记载了诸葛亮治理蜀地,领军北伐的成就。还参考了偏向蜀汉的史书《汉晋春秋》,整体非常客观。
由于曹魏和北宋都是通过强制禅让的方式夺取政权,所以欧阳修的《正统论》认为曹魏是正道。
外战不力让宋朝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支持
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和东晋时代一样,蜀汉英雄逐渐成为了汉人抵抗外族侵略的精神支柱。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迫于辽金的压力组织文化宣传活动,给李广、吴起、周瑜、孙武、诸葛亮等不属于曹魏政权的古代汉族名将追封伯爵和侯爵。封诸葛亮为顺兴侯,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宋军将士。然而还是没人能救的了文恬武嬉的宋朝君臣。
到了南宋,主战派文人臣子和学者大都推崇诸葛亮,尊奉和南宋处境类似的蜀汉为三国正统。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两宋文人评价不同。
蜀汉的尴尬位置让南宋很有恻隐之心
比如北宋时,苏轼认为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同宗的荆州和益州,属于奸诈行为,和奸雄曹操没有本质区别。到了南宋,朱熹却认为刘备的蜀汉才是正统,曹魏是贼寇。诸葛亮辅佐刘备夺取荆州益州虽然是同宗相残,但是最终目的是光复汉室。即使德性有亏,也可以理解。
虽然两种评价有差异,但都是从不同语境出发,维护专制皇权的大义名分。
诸葛亮每个形象背后 都有现实因素
民间推崇
诸葛亮同样也是民间小说的常客
在宋元时代的民间文学中,历史题材的“小说”与“讲史”等口头文学深受市民的欢迎。
五代十国以来的胡汉矛盾激化,尊刘尊蜀汉的倾向再次加强。诸葛亮征讨南中被赋予了隐射现实的内涵。孔明成为了不易察觉的汉民主义代言人。与此同时,作为被神化的诸葛亮的对立面的周瑜,开始被负面化和平庸化。
仙术的引入让诸葛亮的事迹愈发传奇
最能体现宋元时代民间三国故事形态的,是口头文学的说唱底本《三国志平话》。这本书直接说诸葛亮是精通道术的神仙,可以挥剑成河,撒豆成兵。为了体现神通广大,诸葛亮算出了刘备三兄弟的上山日期。到了时间还故意装睡在床,让小童告诉他们改期再来,显得孔明是在自抬身价。
不仅如此,他们开始将周瑜的功绩加到诸葛亮的头上,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按《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所做的主要是说服吴主孙权,实现孙、刘两者的联合。整个战役都是名将周瑜一手策划、指挥的,军队也以孙吴为主力。
赤壁之战的功劳被完全算到了诸葛亮头上
但是说唱艺人们却迎合百姓的口味,在魏晋以降孔明善用道术的经典形象基础上,编出“借东风”。制造了一个神通广大的活神仙诸葛亮,给人们造成了是他决定了战役的胜局的印象。并且他还料定了曹操被打败后的逃跑路线,部署人马把曹操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险些成为阶下囚。只因曹操有五帝之尊,在华容道与关羽对阵时忽起大雾才得以逃生。这一张冠李戴,成为了后世贬低化周瑜的开端。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周瑜身材高大,形象伟岸。史书中没有直接提及二人心胸狭隘,报复他人的阴暗面。二人的矛盾仅停留在战略层面。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占据荆州并攻取益州。而周瑜也建议孙权献上了沿江而上,占据益州地区,和马超结盟北伐曹魏。类似的战略部署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北宋官方也一并追封周瑜和孔明,可见官方对周瑜的认可。
但在一向尊刘的民间,民间文人将周瑜的功绩安到诸葛亮身上,可以视作瑜亮之争的起点。此后的小说和戏曲里,诸葛亮和周瑜将轮番使用各种光明正大的策略和下三滥招数斗法。不仅抹黑了形象十分完美的周瑜,而且三气周瑜得手的诸葛亮本身也像一个奸诈的得志小人,而不是史书中不拘小节的大丈夫。由于受众的品味和创作者的眼界限制,给武侯的贴金之举反而成了败笔。
诸葛亮与周瑜在历史上其实并无私人恩怨和歧视
对平定南中的夸大
时代的需要也让诸葛亮在南中的战争变得离奇
由于宋朝在战场上对北方外敌屡战屡败,民间文人们开始寄希望于诸葛孔明能施展法术,收降蛮夷。
在《三国志平话》里,诸葛亮成为了降伏蛮夷,伸张大汉天威的神奇法师。蜀汉军队到达沪水边,诸葛亮一弹琴,沸腾的江水就冷却下来。南蛮巫师顺风放毒,诸葛亮马上跳下马背,披头散发地跳大神,改变了风向,把毒药吹向敌阵。第五次和蛮族交战,诸葛亮大喝三声,蛮王就吓得落马跪拜,魂飞魄散。最后一次,诸葛亮六月抚琴,天降大雪。蛮王孟获终于意识到诸葛亮是大神下凡,于是表示死心塌地,永不背叛蜀汉。这一段描写借鉴了张飞喝死夏侯杰,还有六月飞雪等民间文学的母题,展现诸葛亮的非人神性。
如果演义成真 那么南孟获可能不是在与一般的人类为敌
诸葛亮发明馒头的传说,也是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事物纪原》中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在治理南中时,为了制止野蛮的人祭习俗,诸葛亮用包有牛羊肉的面团人头取代真人头,让蛮族人做祭品。结合时代语境,这一传说本质上体现了汉人在武力不如北族的情况下,希望在南北对立中确立文化制高点,表现文化优越性的心态。
当然,作为供文化层次低的听众消费的文化产品,三国说书故事对历史做了平面化处理。听众们不会知道南中的蛮族为蜀汉提供了精锐的步骑,作为北伐的马前卒。更不会知道直到蜀汉灭亡前夕,南中都叛乱不断,使得蜀汉君臣放弃了流亡南中建国的企图。这些关于诸葛亮的说书故事,只能培养虚妄的自豪感。
时至今日 诸葛亮依然被很多人当做馒头的发明者
元明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基本稳定
元曲又将诸葛亮的地位推高
到了元代,杂剧成为了市民了解三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众多三国人物中,诸葛亮作为法力高强的道士形象继续存在。同时,瑜亮矛盾也被杂剧作家进一步演绎。
除了广为流传的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空城计等情节,元代杂剧开始把刘备取得的博望坡之战的胜利归于诸葛亮。将刘备设下计谋伏击夏侯惇的胜利,演义为诸葛亮用扬尘干扰曹军视野,然后放火攻击之。这一改动后来被罗贯中采纳。这里的用意是为了诸葛亮发挥更大作用做铺垫,否则很难相信46岁的枭雄刘备会对一个27岁的年轻人言听计从。
空城计就是元曲时代的伟大创作
除此之外,周瑜的形象被进一步贬低。《刘玄德醉酒黄鹤楼》写到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在黄鹤楼摆下鸿门宴陷害刘备。结果被能掐会算的诸葛亮算出,指挥关平,姜维等人帮助刘备躲过一劫。
另一有趣的剧目《玉清殿诸葛论功》,则讲述了宋太祖修建武庙,供奉十二位古代名将。在分配贡品时,前汉的开国元勋韩信和季汉的丞相诸葛亮争功论座位,结果诸葛亮在辩论中完胜韩信。这体现了在民间,蜀汉人物比汉代人物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更高一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各种怪力神论的中心
到了元末明初,曾经是张士诚幕僚且有实际作战经验的罗贯中开始创作著名的《三国演义》。他结合史书《三国志》以及之前的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在保留了诸葛亮道士色彩,能呼风唤雨的同时,将很多过于离奇的七擒孟获合理化。比如将诸葛亮的法术换成了火烧藤甲兵等更加合理的情节,减少了怪力乱神的因素。
除此之外,虽然整部三国演义是三分虚--七分实,但是具体到诸葛亮身上都是演义成分远大于真实历史成分。罗贯中结合元末农民起义的战术,将历史上一笔带过的很多重大战役进行了具体的想象和模拟。
这当中孔明的谋略十分重要,蜀汉一旦不用孔明就会失败。而在历史上,诸葛亮一手擎天的全能形象是在刘备去世之后才出现的。而且罗贯中考虑到受众的认知水平,几乎没有提及战场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复杂的派系斗争,给人以蜀汉赢着赢着就亡国的认知偏差。但不论如何,全知全能的诸葛亮已经深入很多人的心里,对诸葛亮的集体记忆基本稳定下来。
刘备不死 哪里轮得到诸葛亮出来指挥全局
总结
子虚乌有的八阵图在后来居然出现在一些正规兵书中
在从历史人物到民间形象的演变中,诸葛亮由脚踏实地、行事谨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变成了法力无边的术士。原本颇有心机和知人之明的刘备,对诸葛亮并非专任。但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平庸化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至于和孔明没有太多瓜葛,历史形象近乎完美的周瑜,则被黑化为心胸狭窄的代名词。
为北伐中原而进行的南中治安战,由于后来的胡汉战争,而被后代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这些关注度和南中战役的历史作用其实是不成比例的。孔明和蜀汉政权,隐隐约约成为了中原主义的寄托,这都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可以说在经过人们的世代传播后,一个历史人物越是出名,人们对他的集体记忆,就越发远离他的真实形象。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实的身份是:官员大臣之后,名门望族子弟。三国诸葛亮出生于琅琊县阳都县官员大臣之家;四年(181年)。诸葛
周瑜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名将,他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也流传千古,虽然最后以周瑜的失败而告终,但不得不承认,周瑜的军事才能也是非常突出的
1、赵云活了几岁: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死的时候几岁?建兴七年(公元)赵云病逝,享年七十六岁。赵云(年)字子龙,常山镇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
说到刘备临死的时候托孤,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时刘备托孤给了李严和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是蜀汉的大臣,然而刘备把非常重要的兵权交给了李严
相信大家对于诸葛亮和赵云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疑惑吧?有的人认为诸葛亮不信任赵云,有认为诸葛亮害赵云,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诸葛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提到三国的诸葛亮,肯定很多人都知道,他可是蜀国的第一军师,而且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样一位厉
说到诸葛亮,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他可是三国时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必定是故事最多的一位,历史上流传
说到街亭,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这场战役中,马稷因为失守,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在当时的情况,街亭的防守还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这一点大家都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历史上有很多那种非常厉害的武将,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面总会被忽略,或者就是存在感非常低。比如说曹真,他作为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历史上,庞统和诸葛亮二人是很好的朋友,当然,在谋略方面两个人也是互相牵制,毕竟他俩可是号称“卧龙凤雏”的
说到五虎上将里面的张飞和马超,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这里面的每一位都实力非常高强的。一开好似的时候,这个“组合”直邮关羽和张
若是荆州没有丢,诸葛亮北伐一样不会成功。诸葛亮北伐无法成功,其根本原因只有两点,首先就是蜀魏之间的综合国力相差太大,同时诸葛亮的
说到古代的打仗,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人打仗都是需要战阵的,也就是所谓的阵法。然而对于阵法,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的八卦阵吧?不得不说,诸
说到三国的诸葛亮,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谋略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不仅仅在打仗方面,在军队运输方面更是技高一筹。在当时那个运输困难的
说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这个“木牛流马”,确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帮助打仗的士兵减轻很大的压力,而且在行军
在刘备账下谋士中,往往有一人常被忽略。在他的帮助下,刘备先是夺取益州,后又拿下汉中,是刘备最为信任和重用的人士。而且此人还有一项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刘备在白帝城病危的时候,在临死之前召集了诸葛亮和李严托孤,而且是将军国大事全都交给了诸葛亮。对于这个托孤,李
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孕育出了很多非常厉害的英雄人物,再加上《三国演义》,更是有一些人物有特别的加成。比如说蜀国的刘备,诸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诸葛亮可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且诸葛亮可是在三国中最耀眼的存在,而且基本上是
说到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顾茅庐了吧,毕竟这个故事在三国历史上可是非常出名的。既然刘备愿意花这么多的心思请诸
说到空城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毕竟这个故事在三国里面可是非常出名的,侧面夸赞了诸葛亮的计谋真的是很厉害。但是最重要的是,为什么
最近不少人问这个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茅庐到底是不是在襄阳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很久,发现相关的问题争议很大,毕竟诸葛亮太出名
蜀汉五虎上将可能是被最多人熟知的三国将领了,他们每个人的实力都十分强悍,足以独当一面。不过蜀汉政权能够发展起来,除了有这些勇猛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真的是一对“鸳鸯”,互相牵扯着对方。正因为有诸葛亮,司马懿才能安稳的在曹操身边
说到三国中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都是对曹魏发起的进攻。诸葛亮北伐被称为“六出祁山”,姜维北伐被称为“九伐中原”。对比两次北伐
刘备病逝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来说,他是权臣。不过这里的权臣不带贬义,诸葛亮是一位非常忠心的权臣,他的人品肯定值得信赖,这点毋庸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什么就是不采纳?首先,不得不说,子午谷奇谋,那是模仿了当年韩信的用兵之法,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拿
对于《三国演义》,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毕竟里面的一些剧情故事都是非常精彩的。比如说这个“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讲述的是诸葛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这个舌战群儒可谓是非常的厉害啊。通过自己一个人的讲述,为的就是让那些犹豫不决的东吴
说到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毕竟这个故事在三国里面太经典了。也正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才请来了诸葛亮。但是话说
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是建立蜀汉政权的头号功臣,他们几位对后世的影响力,也是持续了上千年。不过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三位的后裔结局
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人!他不是追求权力欲望的人。更不是穷奢极欲的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所以他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报
说到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魏延之间并没有要杀死对方的程度。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完全都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是
刘伯温与诸葛亮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大臣辅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功不可没,而且当时的百姓也对刘伯温神话的无人
诸葛亮死后曹叡之所以变得放浪形骸,之所以变得昏庸,不像之前那样的明君,主要还是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再加上其母亲和三个儿
《三国演义》后半段,男主角从关羽过渡到了诸葛亮,这两位也是三国历史中,对后世造成影响力最大的两位人物。那诸葛亮能在蜀汉位极人臣
《三国演义》结局是三分归晋。泰始年间,司马炎即位,是为晋武帝,帝号大晋。太康年间,发兵吴国,吴主孙皓缴枪,吴国亡国。此后告一段落魏、
说起诸葛亮,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丞相,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及发明家。在《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蜀汉伐吴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发生在蜀汉称帝后的三个月,当时刘备想要给关羽报仇,所以就直接挥兵准备
说到姜维小编也觉得这个人是非常的厉害的一个人,姜维的智谋也经常被诸葛亮惊叹,但是但是这个姜维带兵打仗吧,总是输给了这个邓艾了,那
最近很多人说了这个千古第一名相是谁,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争议也非常大,很多人说是诸葛亮,很多人说狄仁杰,今天我们就简单
说到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这个事情,诸葛亮直接斩了马谡,但是同样是立了军令状,关羽却放走了曹操,为什么诸葛亮却没有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三国时期的谋士,大家可能知道的最多的就是诸葛亮,庞统,司马懿等等,但是还有一位,虽然不怎么出名,但是完全可以和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陈寿写的《三国志》还是非常的厉害的,但是也还是有很多个人感情在里面,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说到这个诸葛亮和司马懿,那可真的是三国里面的一对“鸳鸯”,毕竟两个人都非常敬佩对手。而且两个人也是非常珍惜。最出名的就是哪个
首先,无人邀请,诸葛亮从归隐山林之后,便只与好友徐庶等来往,知其者少,知其智者更少,若不是徐庶在刘备面前推荐,刘备又如何会三顾茅庐请一
孟达被诸葛亮害死纯粹就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对谁都不忠心。孟达先是投靠了刘璋,之后又是刘备。在荆州之战之后见
刘备托孤的时候,基本没给儿子刘禅太多面字,把复兴汉室的重任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刘备肯定也知道刘禅能力如何,并不对他抱太大希望,而诸
说到诸葛亮和王朗,对于这个事情,小编也是非常的诧异啊,诸葛亮竟然把别人给骂死了?对于这个事情,很多人肯定是不会相信的。但是对于这个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这个人可是足智多谋,但是在他死了之后自然也准备好了自己的陵墓。但是挖陵墓的人比比皆是,很多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曹操,他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爱惜人才之人。对于人才的招揽一直都是非常的用心,但是就是为人太过用于心机,所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对于诸葛亮在一开始的时候3次火烧曹军,那可真的是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的,那个时候可是重创曹军。但是后来诸葛亮44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的历史上,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垒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尤其是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过历史上对于这个事情
说到诸葛亮,大家肯定都是非常熟悉,在三国里面可以说是明星人物了,而且作为一个谋士,他非常的聪明,神机妙算。但是再聪明的人总会出现错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是非常的受关注,毕竟马谡也是诸葛亮非常器重的一位将领,但是因为失守街亭导致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中可是一直都坚持北伐的,但是非常不幸的是,诸葛亮的这几次北伐全都以失败告终。那么话说回来,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多智多谋的天才,与刘备一起打拼,又在刘备去世之后继续服务蜀汉,为蜀汉风险自己的心血。“出师未捷身先
诸葛亮北伐期间六出祁山,但都没能获得理想的成效,也是跟当时蜀魏两国国力差距有关。演义中,诸葛亮原本有机会除掉司马懿,结果天公不作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三国历史上,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是三兄弟,其中诸葛亮的名气是最大的,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让大家非常困惑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当中,总共有这422为君王,其中秦始皇是首位皇帝,而清朝的乾隆皇帝则是最长寿的皇帝,康熙则是在位时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