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是由东吴重臣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治国策略,据说当时鲁肃和孙权是在榻上完成这番对话,所以被称为“榻上策”。论谋略,其实鲁肃不输诸葛亮,在正史中,正是因为鲁肃坚定孙权主战信念,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之势。可以说鲁肃是东吴非常重要的人才,无论是在外交、战略等领域,鲁肃都有卓越的贡献。那榻上策到底给东吴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呢?这次就准备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可以一起来了解看看。
汉末大乱,各方都在寻找可以自保甚至统一的方法,最后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奉天子以讨不臣”,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而孙权则是听从了鲁肃的“榻上策”。鲁肃的“榻上策”比诸葛亮整整早了七年,当然在设计上也粗糙一些。相比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而言,“隆中对”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而“榻上策”的讨论重点则是政治路线。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孙权继位,鲁肃率部属投奔江东,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孙权对自己的前途非常渺茫,因而就在一次聚会之后,单独留下鲁肃,希望他能给自己指点迷津。“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孙权对鲁肃说“思有桓文之功”,这是典型的“尊王攘夷”的思路,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样的概念。
也就是说,孙权没说实话,他装出一副要做大汉忠臣的样子,故意在试探鲁肃的意见。接下来鲁肃的回复,就是“榻上策”的内容。“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针对孙权对他的试探性提问,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戳破孙权的心机
鲁肃说:现在皇帝在曹操手里,齐桓公、晋文公要做也应该是曹操的事情,而不是孙权,手上没有底牌,“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而且曹操势大,皇帝又在他手里。拥护汉室压根不可能,也就是说“汉室不可复兴”。
第二点——确立孙权的政治路线
鲁肃说:要办大事,只能另立中央。当时的曹操虽然实力不如袁绍等人,但是最终曹操必胜。不过曹操平定北方需要时间,自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从“榻上策”可以看出,鲁肃不简单。当时袁绍势大,曹操势弱,但是鲁肃敏锐地认为曹操将来必成大器,大家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很现实地告诉孙权,不要做一统天下的白日梦,能够打出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就该知足了。这属于一锤定音,帮助孙权确立了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
但同时,从“榻上策”的内容也可以看出,鲁肃对孙权的战略规划是不够详细的,甚至是有些粗糙。因为“榻上策”里面涉及战略的内容其实只有一句:拿下荆州。这属于很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拿下荆州,杀掉黄祖,这是孙家人一直惦记的事情,不需要鲁肃说。或者说,荆、扬自古就是一体,欲割据江南而称帝者,就必取荆、扬二州。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孙权虽然年轻,但这种常识根本不需要鲁肃教他。对于孙权来说,攻荆州是必须的。他的困扰并不是要不要攻,而是怎么攻。这一点鲁肃并没有说,也就等于鲁肃说了一通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废话。
所以,“榻上策”的战略思路并不高明,其高明之处在于对时局的政治分析。
首先,鲁肃看穿了孙权的小九九,知道他并不是真心要复兴汉朝;第二,鲁肃告诉孙权,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不适合于你,这条路走不通;第三,鲁肃给孙权打了一剂强心剂,直接提出割据称帝的路线,并立足现实,先当个割据一方的天子。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谁不想当皇帝?孙权当时地盘不大,人心不稳。他敢想,但是心里没有谱。希望鲁肃能给他打气。鲁肃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上来就让他割据称帝,算是说到了孙权的心坎里去了。
事后也证明,鲁肃所谓全踞长江,属于说得容易,做着难。孙权打了荆州那么多年,始终打不下来。最后还是靠偷袭关羽才实现荆扬一体的战略规划。而这个时候,已经离鲁肃提出榻上之策,整整过去二十年了。
一直以来,鲁肃给人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实,但是没什么大用处。这当然算是罗贯中造成的,太多人把他的三国演义作为正史,以至于忽略了去研究
鲁肃和周瑜可以说都是三国鼎立的奠基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两人坚持对抗曹魏,可能孙权就要像曹操投降了,刘备他们也不用玩了。鲁肃和周
鲁肃和周瑜都是吴国不可多得的大人才,两人很早就互相结识,而且还是挚友。在曹操南下时,周瑜和鲁肃就坚决抗曹,这才有吴蜀联盟大破曹操
三国时庞统虽然为刘备效力,凤雏与卧龙刘备都得到了,但是在此之前,庞统曾经是东吴周瑜的部下,只是后来转到刘备手下了。至于为什么会转
三国时期,三股势力鼎足而立,而要说三方的人才,那就不得不提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以及东吴的四大都督。前两个知名度都很高了
三国时,东吴先后有闻名的“四大都督”,而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来源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原本才能出众人见人爱的周瑜,变成了一个小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的构想,应该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对刘备日后的大业所做的规划,这也就是
鲁肃算是三国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实鲁肃的能力不比诸葛亮和周瑜差。鲁肃也被称为是“东吴四英将”,周瑜死后鲁肃就接替了他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