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而这个成语概括了勾践从忍辱负重到成功逆袭的这么一个过程,看上去十分励志,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有人觉得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不值得提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勾践的性格、人品上。如果将这个典故全部看完的话,勾践成功复仇后做了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也暴露了勾践思想上有时候会走极端,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
中国历史上,诞生出了很多风云人物,其中并不缺乏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人,而春秋时期,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也广为被世间所熟知,“苦心人,终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最终成功复仇,消灭吴国,并且汇集诸侯,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不过易中天先生,却在电视节目上说出过一番话,在他认为: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好不要再讲了,而原因,只是因为勾践这个人人品根本不行,易中天的话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讨论。这样做有理吗?
就让我们先从勾践的一生,好好分析一下原因。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作为邻国,恩怨已久,长时间爆发战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和与越王勾践大战,阖闾因为箭伤而去世,夫差为了报杀父之仇,励精图治,而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先发制人,决定率先伐吴,结果大败而归,吴国趁机进攻,并且占领会稽城,越王无奈之下,只好申请投降。夫差同意了这个请求。
或许有人要问了,为何夫差占据了这么大的优势,却不一鼓作气拿下越国呢?这就涉及到春秋时期的礼法了,虽然春秋时期小国被兼并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最高的君主,因此诸侯们发动战争,也只是为了称霸,霸主的权力也只是辅佐周天子而已,其中自然有势力的均衡在因素里面,吞并势力的诸侯国势力扩大,很有可能引起其他诸侯的忧虑,遭到针对,但是这也算得上是一种君子之约。比如乐毅攻齐,最终还是保持了齐国国祚。
而夫差同样也按照这种规则,没有兼并越国的土地,将其作为一种附庸的存在,勾践在夫差身边,干的是喂马的苦活,夫差还要其为自己的父亲阖闾守灵,这些事情,勾践全部忍让了下来。
最终勾践回到了越国,恢复国力,三次率兵讨伐,并且获得了成功,然而夫差放掉了勾践,但是勾践并没有打算放掉夫差,他彻底将吴国消灭,使得夫差自杀身亡。在消灭夫差之后,勾践又将目光瞄准了和他一起共患难的臣子们。
范蠡知道勾践的性格隐退,而勾践赐予大臣文种一把宝剑:“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4条在你那里,你用这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杀身亡。由此可见,勾践的人品,确实有着很大的问题。
因此易中天认为,卧薪尝胆这种故事不值得宣扬,勾践长期以来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下,他的身心已经彻底扭曲,为了成功而冷漠无情,不择一切手段,这对于他身边的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只可同忧不可同富贵。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番言论对于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解读过深,对此你怎么看呢?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勾践和伍子胥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这个勾践后来鞭尸了伍子胥,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当你知道真相
说道越王勾践,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出生于公元前520年至前465年去世,姒姓,本名鸠浅,又名菼执,是春秋末年越国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之一。
卧薪尝胆,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的一段历史,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忍辱负重十数载,坚定不移要灭吴的越国君主的形象,好
勾践作为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他一生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了。不过虽然这个故事很出名,但是这毕竟只是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