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被赵王迁冤杀,可以说是赵国自毁长城的举动,如果李牧不死,赵国还会不会这么快灭亡呢?到了战国末期,赵国唯一能够倚仗的将领就是李牧,李牧早年在北部抵抗匈奴,后来又多次防守秦国的进攻,并且在宜安之战上重创秦军。可见秦国想要啃下赵国这跟硬骨头,还没那么简单,李牧要是不死大概率能延缓赵国衰亡的时间,可惜赵王迁并非一位明君,他中了敌人的离间计,把自己的得力干将害死。
“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和廉颇,秦国两位,赵国两位,其他诸侯国的名将相对来说还是略逊一筹。关于这四位,其实除了廉颇外,另外三位的能力是难分伯仲的,比如白起,虽然他一生攻占了七十余座城池,灭敌两百万,极大的削弱了赵国、魏国、韩国和楚国的实力,但王翦却也是丝毫不差,有灭赵、灭楚以及半个燕国的功劳。
白起在世时,他的对手是廉颇,但白起却未真正与廉颇交战过,因为廉颇连白起之下的王龁都打不赢,那就更没资格和白起交手了,以至于长平之战的决战不得不是由赵括来打。而王翦一生纵横沙场,也有一个对手,但王翦的运气可是不如白起,因为他的对手可不是廉颇那种“草包”,而是实打实的天纵奇才,这人就是李牧。
李牧早年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这权力可不是一般的大了,但不这么做也不行,毕竟边防最重要;不过也由此可见,李牧还是极受重视和信任的。李牧镇守北方期间,赵国北方边境就没损失过什么,后来赵王觉得李牧太懦弱了,就换了个人,结果损失惨重,不得已之下,还是将李牧换了上去。
不过这次李牧不一样了,上来之后,改变策略,表面示弱,其实是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最终,李牧率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弓弩手十万,而后示敌以弱,将匈奴主力引入包围圈,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并乘胜灭了襜褴、打败东胡,而且还收降了林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经此一役,李牧成名。
后来,由于赵国逐渐名将凋零,面对强秦的逼迫,不得已,将李牧调过来抵挡秦军;当时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兵锋直指邯郸;在此之际,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秦军虽强,桓齮也算是名将,但又岂是李牧的对手?李牧略施小计,就破了桓齮大军,一举全歼十万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后来秦始皇亲率大军去攻赵国,兵分两路,结果又被李牧轻松击败。又过数年,秦始皇趁赵国遭受天灾之际,派王翦去攻打赵国,王翦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于是就让秦始皇施反间计,从内部瓦解赵国。
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没想到啊,这赵王迁还真信了,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李牧一除,王翦再无顾忌,乘势急攻,一举灭了赵国。这在王翦的一生中,算是唯一一次用这等“卑鄙”计策来赢的,要知道就算是灭强楚之时,王翦也没用这样的“卑鄙”计策除掉项燕,因为王翦觉得,项燕还不值得这么做。也是命运使然,战乱了数百年的华夏该大一统了,否则赵国又怎么会出这么一个昏庸的君王?试想李牧不死,秦国想要灭赵,难啊!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李牧,他可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质之一。可想而知李牧在当时的能力又多强。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到处都是战乱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名将王翦是最大功臣之一,但他此后的经历在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有种说法称,王翦自知功高盖主,所以等全国统一后
王翦是战国末期的名将,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首席重臣之一。消灭韩、赵以及魏国之后,秦始皇就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了楚国。虽说楚国的国
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攻灭楚国可以说是很精彩的。楚国实力非常强大,更有项家领兵坐镇,那项羽可是能有机会争夺与统一天下的人物,其他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秦国的高级将领,在平定六国的相关战役中,战功赫赫,为秦国后来一统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被称为“战神”的人物本来就不多,但是父子两代人都在战场上为国效力,并且都很有名的情况,那就更少了,今天介绍的是
了解秦国历史的人应该听说过王翦的名字,他是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的人,秦国的一名大将,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的将领。战国时期也有战国四大
蒙恬和王翦,我们都知道,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武将。蒙恬北击匈奴,王翦征战楚国,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那么,作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