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资讯 > 华夏历史

王羲之父亲王旷为何突然失踪 王旷下落究竟如何

时间:2021-02-26 16:00:45 栏目:华夏历史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我们都很熟悉,那今天是准备重点讲讲王羲之父亲王旷的故事。王旷是东晋官员,将军王导的堂弟,曾任淮南内史、淮南太守等。310年,王旷领命带兵救援壶关,但最后却是全军覆没,而王旷下落不明就此失踪。如果王旷战死,以他的身份肯定会有消息放出,但王旷却是不知死活。有人称王旷投降了敌人,还有说他就此归隐,王旷下落究竟如何呢?

王羲之父亲王旷为何突然失踪 王旷下落究竟如何

1、一方镇将

王旷,在西晋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场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乱”时,王旷在丹阳任太守,镇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天下已经大乱,靠什么也不如靠自己,任内,他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当地民众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颇受民众爱戴。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胜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权。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久,将军陈敏杀到丹阳,与王旷交战。王旷战败后,被迫逃走。

正在此时,王旷得知自己的姨表兄弟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就去投奔。在下邳,王旷给司马睿分析天下形势,认为天下大乱已经不可收拾,外族入侵难以阻挡,为今之计,只有到江南避祸,或可有所作为。

得到司马睿首肯后,他一方面联络堂兄弟王导,由王导出面联系好友、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王衍向司马越阐明保守江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他们的亲戚东海王妃,让王妃吹吹枕头风。

最后,此事得以成真,司马越采纳了镇守江左之议,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邺。在王导等人努力下,临沂王氏和当地其他大族千余人与司马睿一同携家南渡,到江左发展去了。

不过,王旷并没有同老表司马睿一同渡江,而是被司马睿安排到了淮南做太守。淮南,虽然地处于江北,但是对于江南的建邺起着屏障作用,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此时的王旷十分清楚,自己是替老表司马睿守淮南,不是给司马越守淮南。所以,对于在朝中掌权的司马越下达的命令,他并不是多么积极的去执行。这样一来,无形中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因子。

王羲之父亲王旷为何突然失踪 王旷下落究竟如何

2、落入圈套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汉王刘渊正式称帝,年号永凤。次年(309年),刘渊派遣儿子刘聪及大将王弥,以石勒为前锋都督,进犯西晋的上党,围困了壶关。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派兵前去救上党,黄肃、韩述领兵迎战匈奴军队。在西涧一战,刘聪领兵击败韩述,阵斩降兵上千人。在封田一战,石勒领兵打败黄肃,杀敌数百人。西晋战败。

正在此时,东海王司马越想起了王旷这个平时并不怎么听话,且对自己有二心、不忠诚的人。对付这样的人,处理掉是最妥当的办法。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是因为琅琊王氏是大族,不能轻易得罪,二是因为王旷与司马睿是姨表兄弟,又是司马睿的亲信,动起手来难免投鼠忌器。如今,匈奴人杀来了,让他领兵去救援,杀敌报国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上党距离淮南是那么的远。

接到司马越以朝廷的名义下达的旨令,王旷没有抗旨不遵的理由。因为他若是抗旨不遵,很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后台老板琅琊王司马睿。为了不让老表为难,王旷咬咬牙,决定出征。

于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王旷与施融、曹超二将率领三万军队,开始了驰援远在千里之外的上党地区。等他们到了那里,已经到了深秋或初冬时节。

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

王旷等人率军行军千余里,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击外敌入侵第一线时,在北方常年与外族作战、积累了许多与匈奴军队作战经验的刘琨已经战败,放弃了对壶关的救援。也许,在刘琨看来,救援已经失去了必要性和现实性,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战争一再失败,还有何意义继续战斗。朝中掌权者还在争权夺利,国家已经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经不错了。

王旷率军来到了长平,这里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国和赵国进行大战的地方。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第二个赵括,更不想让晋军成为赵军。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斗。他部下的这三万人,哪里会是匈奴人的对手。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阵亡,作为一军主将的王旷却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王羲之父亲王旷为何突然失踪 王旷下落究竟如何

3、下落成谜

王旷率领晋军与匈奴军队决战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年的冬季。他的败报传到京城洛阳的时候,应该是年底了,而传到建邺的时候,估计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与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战报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阵亡了。也就是说,除了主将王旷,这支军队都已经为国捐躯,以身殉国了。那么,这支军队的统帅大将王旷呢?没有下落了。

按理说,作为统军大将,下落最应该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旷,是死是活,总该有个说法呀。可是,偏偏是他,弄了个下落不明。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

东海王司马越没有说明原因,或者不便于说明原因。因为上党地区周围还有许多晋军控制的地方,他却舍近求远,派王旷率军从淮南开拔,驰援千里之外的上党,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琅琊王司马睿也没有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法说明。为什么呢?七八年后,即西晋灭亡后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对于有功劳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进爵,许多功勋远远低于王旷的人都被表彰赏赐了,对王旷却只字不提,讳莫如深似的。按说,作为姨表兄弟,司马睿与王旷还有些血缘关系,为何不旌表厚赠已经为国捐躯的王旷呢?

后人据此推测,司马睿之所以在称帝后不厚赠追封王旷,是因为不能提王旷的名字,王旷的所作所为令人蒙羞。一提及王旷,恐怕王氏族人都会感到不自在。王旷很可能没有阵亡殉国,极有可能是战败被俘投降匈奴了。西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为人不齿,汉武帝还因此斩杀了他的不少族人,现在王旷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司马睿如何处置对他建立国家政权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为好呢?杀了,万万不可。因为现在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没有“王”,哪有司马睿的“马”?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旷的灵柩运回了东晋,与王羲之的母亲合葬。王羲之在誓墓上写道:“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说明他在七岁以后,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至今仍心不得安。

永嘉三年(309年),西晋与匈奴进行的长平之战,西晋战败,败军之将王旷可能是死了,也有可能是战败就此隐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无论如何,反正是过了好多年,他死后,灵柩才被运回东晋,也算是叶落归根了。

王羲之没有在誓墓上旌表父亲的战绩功勋,估计也是为尊者讳,没提那不光彩的事儿。若是父亲殉国而死,那绝对是子孙的骄傲,又怎会隐饰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旷的结果不光彩,所以史书上才会留下“下落不明”的一个不是结果的结果。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9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关键词 :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