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是战国时期设立的官职,意为一县之长。知县则是秦朝设立的官职,早期知县和县令官职相同,都是县里的主官。据说知县一词的起源,是因为在宋朝派遣到县里当官的都被称为“知县事”,此后简称就叫知县。直到明清时期,知县正式被定位七品官,民间称七品官为“七品芝麻官”,这个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下面就来介绍下县令和知县究竟有和区别,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县令和知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官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受到历史影视剧和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县令就是知县,它们都是一县之长。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两者有明显的分别。
那么,县令和知县到底有什么不同?两者之中,哪一个官职更大呢?
一听“县”,许多人会想起郡县制,认为这个官职起始于秦朝。
其实并非如此,战国末期就有许多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才在全国推行。
在郡县制的体系中,朝廷只管到郡、县一级,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但是,县以下还有“乡、亭、里”三级,其长官都由本地人推荐,朝廷并不干涉。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
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
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
《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
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
到了唐朝,偶尔会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情况,这时,这个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
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
赵匡胤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
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
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
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
那么,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呢?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
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无敌县令》凝香结局是与皇上相认,和杭铁生在一块了。凝香妈妈本为皇上最偏爱的柔妃,被皇后娘娘谋害,逃出皇宫失去记忆,在尼姑庵出世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说到庞统这个人,那可是三国里面出了名的谋士,和诸葛亮都是不相上下的,但是自从庞统投靠刘备了之后,刘备竟然只让
说到古代的县令和知县,想必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毕竟在很多古装剧中,这两个称呼都有出现过,但是这两个职位有什么区别呢?中间仅仅只是相
古装剧相信也看了不少了,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剧当中听到“县令”这个词。县令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给大多数人的感觉似乎就是芝麻官一般
知县与县令都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官职,不过受到历史剧和一些古代小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知县与县令是同一种官职,都是一县之长。
古装剧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场景就是,知县判处了死刑,然后衙门就立即去执行。然而事实上知县这种官职是没有判处
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位于南昌的注脚王安之强制要求南昌的知县江召棠扩大传教的力度和特权。但是却被江召棠坚决拒绝了,于是这
《神探狄仁杰》可以说是一部神作了,里面对于狄仁杰这个人物的刻画已经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他的说话语气、方式也为大众所熟知。但是
为了照顾姐姐的孩子,代替姐姐嫁给祝县令。段九娘和姐姐被卖了,为了让段九娘逃脱,姐妹俩被迫分开。段九娘一直在找自己的姐